2020年新四军廉政建设的故事
    新四军廉政建设的故事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这慷慨激昂的旋律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投身抗日前线,赴汤蹈火,英勇杀敌。新四军的前身是长征后留在南方8省14个游击区的红军及游击队。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XXX重建军部,继续坚持华中抗战。新四军传承“铁军”精神,坚定革命理想,以制度建军、以廉政治军,制定了严明的规章制度,铸就了铁的纪律、铁的意志、铁的作风,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与考验,为抗日战争胜利、民族解放和人民军队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绩。新四军在华中抗战中形成了以崇高坚定的信仰、纪律严明的作风、亲民爱民的情怀、清正廉洁的风范、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思想,极大丰富了“铁军”精神的内涵,对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秋毫无犯守初心
    彭雪枫卖马度春荒。1939年2月,XXX永城一带闹春荒,彭雪枫带领的新四军游击队正驻扎于此。他同战士们一起节衣缩食。部队眼看就要断粮,军需处长向彭雪枫汇报,建议官兵外出
挖野菜充饥。彭雪枫听后,认为这样会造成老百姓无野菜可挖,于是当即作出了“卖军马,度春荒”的决定。他对战士们说:“古时秦琼受困于XXX潞城,不是卖掉了他心爱的黄骠马嘛!春种在即,正是百姓用马之时。这样做,正好是军民两利。”当地一位开明地主被彭雪枫卖马的义举所感动,自愿帮助部队解决部分粮食,但不肯要马。为了公平交易,彭雪枫令军需处长以8匹军马相赠。后来,军需处又卖了几匹马。不仅解决了部队给养,还挤出了部分钱粮救济了当地的断炊农户。夜宿谷场不扰民。1940年2月21日晚上,陈毅、粟裕率领一部分新四军指战员夜行军路经苏北阜宁县余家桥。为了不打扰村民,他们露宿村外打谷场草堆旁和路边树下。第二天一早,当地村民见此情景,深受感动。粟裕赔栽黄杨树。1944年初春的一天,一师师长粟裕在东台三仓地区兰路址小街陈子家召开军事作战会议,警卫员随手将马拴在陈家门前的枇杷树下,等粟裕开完会后,发现他的马将枇杷树下半部的树皮啃光了。他立即掏钱赔偿,并愧疚地说:“老乡,枇杷树皮被我的马啃坏了,我一定给您再栽上一棵!”因当时买不到枇杷树苗,只好托人捎来一棵黄杨树苗。没过多久,粟裕就再次来到陈家,亲手将树苗种下,了却了一桩心事。清正廉洁的故事
    众利益无小事,只有时时、处处、事事为众着想,维护众利益,才能赢得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各项事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细微处见精神,患难处见真情。新四军恪守初
心,亲民爱民,秋毫无犯的风范,显示出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革命本,凝聚了军心和民心,使党和军队始终保持与人民众血肉联系,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律己奉公作表率
    项英铁面不徇私。项英身为新四军副军长,一个月只拿4元津贴费,在军部他坚持和指战员们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服装。1938年冬,项英从司务长那里借3块钱招待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借款从他第二个月的津贴费中扣除,被传为廉洁佳话。张云逸严于教子。1941年9月的一天,副军长张云逸得知儿子由老饲养员牵马送去上学了,立即责成警卫员骑马将他们追了回来,他说:“我们有不少抗日小战士,爬山越岭时身上背着背包和我们一样行军,为什么我的儿子做不到呢?”刘少奇不吃小灶。1942年,新四军指战员每天只有三分钱的伙食费,身居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的刘少奇同志,患有严重的胃病,食堂想给他做点有营养的饭菜。刘少奇知道后立即劝阻,他说,我们干革命不是为老婆、为吃饭、为出风头,而是为了人民众的解放。人民现在受苦,战士们吃得也不好,我为什么要搞特殊。张元寿退还新毛巾。新四军总兵站站长张元寿经常派人到XXX等地采办物资。他经手的钱物一批又一批。一次,他要洗脸,不到自己的毛巾,就去问警卫员。警卫员说,已经换了一条放在那
里。张元寿拿来一看,是条新毛巾,二话不说就要警卫员把新的退了回去,并严肃地对警卫员说:“我们虽然经手大批物资,但这些都是人民支援抗战的,都应该用在前方战士身上,我们要带头节约!”
    新四军军纪严明,铁纪约束,以坚定的信念、过硬的作风,推动和促进了廉政建设。新四军领导干部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率先垂范,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为广大指战员树立了榜样,赢得了人民众的衷心拥护和由衷敬佩,锤炼了部队的政治思想品格,锻造了“铁军”之魂和文明之师。
      军民鱼水情意深
    叶挺架设“连心桥”。1939年4月,新四军军部所在的云岭罗里村附近的叶子河阻隔两岸交通,给当地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叶挺军长了解情况后,同军部几位领导商量后,立即组织修建桥梁,当地众非常高兴,自觉地前来帮忙。军民奋战八天,一座坚固漂亮的“连心桥”架好了。刘少奇访贫问苦,刘少奇从XXX来华中时,化名胡服。1941年春,胡服来到XXX张广乡仓头村的第二天,就到村里访贫问苦,并且将自己暂时不穿的衣服清点出来,送给贫困户,又发动战士替孤苦老人修房子、帮助农民刨荒种田,发展生产。黄克诚为民修堤。
苏北盐阜地区东临大海,汹涌的海潮经常漫上陆地,造成严重的人畜伤亡。1941年5月,中共苏北区委书记、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决心修筑一条拦海大堤,他交代阜宁县县长宋乃德具体抓这件事,并拿出部队的军粮供应工地,以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经过几个月的奋战,一条长90里的堤坝筑成。当地众怀着感激之情,命名为“宋公堤”。粟裕打井取水。东台三仓地区是盐碱地,到了夏季,人们的吃水就成了问题。1943年夏天,恰逢三仓地区大旱,盐碱地都裂开了缝,吃水塘个个底朝天。面临困境,粟裕和众一起商量抗旱办法,率先在师部吴家桥选择了5处低洼处打井,最深的打到10多米,终于口口见水。后来又向各村舍推广,解决了饮用水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