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主义的名⼈⼩故事最新10篇
爱国是⼀种情怀,更是⼀种精神。古往今来的爱国⼈⼠⽆不在⽤他们的作为宣誓着爱国情怀。今天⼩编在这给⼤家整理了⼀些爱国主义的名⼈⼩故事,我们⼀起来看看吧!
更多故事相关内容推荐↓↓↓
爱国主义的名⼈⼩故事1
清朝的后期,西⽅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纷纷向我国⾛私鸦⽚(俗称⼤烟)。他们的⽬的,⼀是⽤鸦⽚换取⽩银,掠夺我国的财富;⼆是⽤残害中国⼈的⾝体,便于他们侵略。当时,很多正直的官员看透了英国⼈的险恶⽬的,坚决主张查禁鸦⽚。
林则徐的态度最坚决。他说:再不禁烟,我国就不会有⽩银当军饷,就不会有强壮的⼠兵抵抗侵略了。为了国家的尊严,必须禁烟。皇帝就让他去⼴州查禁鸦⽚。
林则徐到了⼴州,命令外国商⼈把全部鸦⽚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鸦⽚到中国来,否则给予严惩。有些外国商⼈照办了,可英国商⼈不肯缴,英国政府的代表义律还策划阴谋,企图顽抗。林则徐当机⽴断,坚决⾏使主权,中断与英⽅的贸易并不再供应⾷物和⽔。英国⼈没办法,只好缴出了鸦⽚。
1839年6⽉3⽇这⼀天,林则徐亲⾃到虎门海滩,主持销毁害⼈的鸦⽚。他以⽆⽐的勇⽓和决⼼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位伟⼤的爱国者。
爱国主义的名⼈⼩故事2
朱⾃清是清华⼤学教授,著名的⽂学家。
抗⽇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持蒋介⽯发动内战,⼀⽅⾯⼜利⽤签订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本,对中国重新构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上涨,物品奇缺,很多⼈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美国为了⽀持蒋介⽯,就运来了⼀些⾯粉,说要“救济”中国⼈,好让中国⼈“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清看透了美国的⽤⼼,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的侮辱。他和⼀些学者⼀起,在⼀份宣⾔上庄重地签上了⾃⼰的名字。那份宣⾔表⽰,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粉。当时,朱⾃清正患严重的胃病,⾝体⾮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经常呕吐,甚⾄整夜不能⼊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的“赏赐”。他在⽇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动,就不应该逃避⾃⼰的责任。”
两个⽉后,朱⾃清困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个中国⼈应有的尊严。
爱国主义的名⼈⼩故事3
抗⽇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特务头⼦宣铁吾过⽣⽇,硬邀请国画⼤师齐⽩⽯(1863—1957年)赴宴作画。
齐⽩⽯来到宴会上,环顾了⼀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洒。转眼之间,⼀只⽔墨螃蟹跃然纸上。
众⼈赞不绝⼝,宣铁吾喜形于⾊。
不料,齐⽩⽯笔锋轻轻⼀挥,在画上题了⼀⾏字——“横⾏到⼏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去。
⼀个汉奸求画,齐⽩⽯画了⼀个涂着⽩⿐⼦,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诗:
乌纱⽩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妆忽然来打破,浑⾝何处有⼼肝?
1937年,⽇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齐⽩⽯为了不受敌⼈利⽤,坚持闭门不出,并在门⼝贴出告⽰,上书:“中外官长要买⽩⽯之画者,⽤代表⼈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民家,官⼊民家,主⼈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齐⽩⽯还嫌不够,⼜画了⼀幅画来表明⾃⼰的⼼迹。
画⾯很特殊,⼀般⼈画翡翠时,都让它站在⽯头或荷径上,窥伺着⽔⾯上的鱼⼉;齐⽩⽯却⼀反常态,不去画⽔⾯上的鱼,⽽画深⽔中的虾,并在画上题字:“从来画翡翠者必画鱼,余独画虾,虾不浮,翡翠奈何?”
齐⽩⽯闭门谢客,⾃喻为虾,并把作官的汉奸与⽇本⼈⽐作翡翠,意义深藏,发⼈深思。
爱国主义的名⼈⼩故事4
苏步青,是我国蜚声海内外的杰出数学家。
在读初中的时候,苏步青凭着⾃⼰的天资聪明、勤学好问,成绩⼀直⾮常好,但对数学还没什么兴趣,因为他觉得数学太简单,⼀学就懂。在浙江省⽴⼗中念初三时,学校来了⼀位教数学的⽼师,听说这位⽼师是很出众的,所以听说他能来给上数学课,苏步青也稍微地提起了⼀点兴趣。
上课铃响了,从门外⾛进⼀个⾝材瘦⾼、穿⽩⾊西装的年轻⼈,他的脸⾊很⽩,棱⾓很分明,眉宇间透着⼀股英⽓。这样年轻还穿西装的⽼师真是罕见,⼀进门便引起班⾥的⼀⽚哗然。
⾛上讲台,杨⽼师表现得很镇静,把课本向桌上⼀摔,说了声:“同学们,我姓杨,⼤家今天不⽤担⼼没还课本⽽被⽼师骂了,因此今天我们不讲课本,我们要讲国家!”他讲话的声⾳不算⼤,但每个字都像晶亮的⼦弹射进每个⼈的⼼房。
于是下⾯⼜是⼀阵骚动,没精打采的苏步青也亮起了精神。杨⽼师接着说:“当今世界,弱⾁强⾷,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位同学都该负起应有的责任。”他旁征博引随后⼜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作⽤,“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这⼀堂课使苏步青明⽩了数学的真正意义和⾃⼰⾝上肩负的历史责任,就是这节课影响了他⼀⽣的道路,把他引⼊了神秘的数学王国。
从那以后,在杨⽼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功夫不负有⼼⼈,苏步青在数学上渐渐地崭露了头⾓。
17岁时,苏步青赴⽇留学,并以第⼀名的成绩考取东京⾼等⼯业学校,在那⾥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在微分⼏何⽅⾯取得了令⼈瞩⽬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学位。获得博⼠之前,苏步青已在⽇本帝国⼤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本⼀个⼤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国任教。回到浙⼤任教授的苏步青,⽣活⼗分艰苦。⾯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情愿,因为我选择了⼀条正确的道路,这是⼀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之⼼。
爱国主义的名⼈⼩故事5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多少中华好⼉⼥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们永远不会忘记黄继光、杨根思、罗盛教、邱少云、杨连弟这些光辉的名字,也不应忘记那些在敌⼈监狱中英勇不屈的志愿军战俘
按照国际法,对战俘应该尽快遣返并不准虐待。但是美国侵略军丧尽天良地迫害志愿军战俘,不但抢⾛了他们的⼀切财物,还指使特务和叛徒强迫战俘背叛祖国,呼反动⼝号,甚⾄在他们⾝上刺反对祖国的字。
志愿军战俘张⼦龙拒绝那样做,特务们就打得他浑⾝是⾎,还丧⼼病狂地割他的⾁,⼜浇上油烧。张⼦
龙在⽣命垂危时仍然喊着:不屈服,不屈服!特务们⼜把钉⼦钉进他的脑门,⽤⼑刺他的额头,还残忍地割掉他的⽿朵和⽣殖器,最后剖开他的肚⼦,掏出⼼肝煮着吃。张⼦龙为祖国壮烈牺牲。
美军把⼏个⼥战俘剥光了⾐服,要侮辱她们,她们宁死不屈,抢过敌⼈的开了⽕,⾃⼰也倒下了。
有⼀批战俘为了祖国的荣誉,把防⾬布刮掉橡胶,染上红药⽔,⼜⼀针⼀针缝上了五星,做成⼀⾯国旗,然后唱起了国歌。⼀天清晨,他们把国旗升起在战俘营。美军要开打,志愿军战俘⾼声说:“根据⽇内⽡公约,战俘有权利保留⾃⼰的信仰和升⾃⼰的国旗。”然后他们对前来调查的⼈说:“我们全体志愿军战俘,都要求回到⾃⼰的祖国。”
志愿军战俘⽤⾃⼰的⾏动,证明了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他们⾝为战俘,没有给祖国丢脸,⽽是为维护祖国的尊严做出了贡献,连⼀些美国⼈也表⽰对他们⾮常敬佩。
爱国主义的名⼈⼩故事6
我们看的电影有很多,各种各样,五花⼋门,但是那些⾰命电影却没有⼈看。但是我正好看过⼀部电影,这部电影还是我⼩时候看的,这部⾰命电影使我感触很深。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邱少云》,⾥⾯的内容是这样的:1952年10⽉,邱少云所在的连队接受了⼀项光荣⽽艰巨的任务,消灭平康和⾦化之间的三九⼀⾼地的敌军。然⽽三九⼀⾼地地形独特,易守难攻。在敌
军和我军阵地之间还有三千多⽶宽的开阔地,是敌⼈的炮⽕封锁区。在这样长距离的炮⽕下冲击,必会导致我军较⼤伤亡,影响战⽃的顺利进⾏。上级决定采⽤隐蔽作战,在发起攻击的前⼀天夜⾥,把部队潜伏在敌⼈阵地的前沿,打敌⼈⼀个措⼿不及。要使⼏百⼈在敌⼈眼⽪底下隐蔽⼆⼗多个⼩时⽽不能有⼀个暴露⽬标。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毫不畏惧,争相请战。临⾏前,邱少云下了钢铁誓⾔:为了战⽃的胜利,⽢愿献出⾃⼰的⼀切。
深夜,五百多名⾝披伪装草⽹的战⼠,以迅雷不及掩⽿的速度在那蒿草丛⽣的开阔地埋伏了下来。
11⽇清晨,三九⼀⾼地上敌⽅那层层的铁丝⽹和⼀簇簇不暴露我军潜伏秘密,观察所⾥的指挥员当机⽴断,下令⽤炮⽕将这股敌⼈全部歼灭。
次⽇中午,敌⼈的引燃了他⾝边的草丛,这时,他只须打滚翻⾝即可避免烧⾝。但为了避免暴露⽬标,他严守潜伏纪律,忍受着烈⽕烧⾝的剧痛,坚持不动,直⾄壮烈牺牲,保证了整个战⽃的胜利。
黄昏来临,出击的时间到了。战友们怀着满腔仇恨,⾼呼着为战友报仇的⼝号,排⼭倒海般地向敌⼈冲运河。经过激烈的战⽃,敌⼈全部被消灭,三九⼀⾼地上飘扬起胜利的旗帜。
战⽃结束后,同志们在邱少云潜伏的位置上,看见他⽤双⼿在地上抠出的深深的⼟坑……
爱国主义的名⼈⼩故事7
邓世昌,⼀个沉睡了千年的⼤地骤然苏醒的名字,他⽤⾃⼰的鲜⾎,谱写着⼀曲壮丽⽽伟⼤的⽣命之歌!
1894年的9⽉,那是⼀个令多数⼈难以忘怀的⽇⼦。⽇本的战船驶⼊了中国的境内进⾏挑衅,北洋海军迅速出击,同⽇本的战舰交战。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战舰燃起了熊熊⼤⽕,在这千钧⼀发之际,邓世昌依然选择了与敌⼈同归于尽,命丧黄泉。邓世昌壮烈的牺牲了,⽆怨⽆悔的⾛了,他沉没于波涛中,将⾃⼰宝贵的⽣命⽆私的'献给了祖国!
邓世昌,⼀位令我崇敬的爱国⼈物,虽然,黄海海战夺⾛了他的⽣命,却使他的名字与精神永远的沉淀在⼈们⼼中
描写爱国⼈物的作⽂精选:爱国⼈物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的⼯程师,他不仅优秀,⽽且还爱国,对⼯作⼀丝不苟。中国的第⼀条⾃⼰修筑的铁路,是由詹天佑和学⽣,⼯⼈们⼀起修筑的。
为什么说詹天佑是爱国之才呢?因为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帝国主义的嘲笑,毅然的接受了任务。詹天佑再动⼯的第⼀天,就对⼯⼈们说:“我们的⼯作⾸先要精密,不能有⼀点⼉马虎。‘⼤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程⼈员之⼝。”看到这,我从“精密”“不能马虎”“⼤概”“差不多”这些词中,体会到了詹天佑对于⼯作,总是⼀丝不苟,不能有⼀点⼉差错。想起我⾃⼰,我是个马⼤哈,常常把作业,笔袋⽔壶
忘带。⽐起詹天佑,真是⼤巫见⼩巫啊!如果让我去修筑铁路,依我那坏习惯,我想铁路⼗年后还没开通。我⼀定要该掉着坏习惯。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好好学习。长⼤以后,⼀定要报效祖国母亲!
爱国主义的名⼈⼩故事8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件倒霉的事⼉。
匈奴中有⼈造反,苏武的⼿下牵连其中,苏武知道⾃⼰有辱使命,决定⾃尽,未遂,单于就把他关押起来不给饭吃,苏武吃雪和毡⽑活了下来,匈奴⼈认为很神奇,就把他流放北海边牧⽺。所有⽺都是公⽺,要求他让公⽺⽣下⼩⽺才让他回来。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都没有,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粮,他就掘野⿏洞⾥的草根充饥。⽇⼦⼀久,旌节上的穗⼦全掉了。⼀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量再跟汉朝打仗,⼜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
的⼉⼦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后来汉朝⼜有使者来到匈奴,苏武的⼿下悄悄与其取得了联系,告诉他们苏武还活着。这才让苏武返回⼤汉。这中间度过了⼗九年。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岁。在匈奴受了⼗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了。
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胡须、⽩头发的苏武⼿⾥拿着光杆⼦的旌节,没有⼀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节的⼤丈夫。
爱国主义的名⼈⼩故事9
她努⼒镇静⾃⼰,思考怎样更好地对付敌⼈。她看看云梯上的敌⼈还只爬了⼀半,上半截梯⼦还是空的,⼼想,如果等敌⼈爬满了梯⼦再动⼿,不是可以⼀次消灭更多的敌⼈吗?她决定再等⼀等。站在旁边的贺敏学⼤概明⽩了她的意思,向她点了点头,表⽰赞成她的做法。这更增加了贺⼦珍的信⼼。她紧握着,在城墙后⾯严密地监视敌⼈。
敌⼈乱喊着,继续往上爬。眼看着他们罪恶的⽖⼦快要爬到城楼顶了,贺⼦珍猛地喊了⼀声:“打!”⾚卫队员们马上跳起来,有的使劲往外掀云梯,有的举起梭镖直刺刚冒出城墙垛的敌⼈的脑袋。有⼏架云梯
⽐较短,离城墙还有⼀段距离,队员们就搬起⽯头往下砸,只听得城外⼀⽚⿁哭狼嚎声。⼀架架云梯翻倒了。梯上的敌⼈被抛在半空中,然后重重地摔到地下,许多⼈当场摔死,不死的也跌成重伤。敌⼈第⼀次攻城失败了。
敌⼈接着⼜组织了第⼆次进攻。他们把云梯重新驾起来,⼀⾯向城上打掩护,⼀⾯向上爬。贺⼦珍看到离她最近的⼀架云梯下,站着⼀个指挥官模样的敌⼈,⼿⾥拿着,正逼着敌军往梯上爬。她举起。对着这家伙的脑袋开了⼀,敌军官应声倒下了。敌军看到他们的⼀个头⽬被打死,⼀阵慌乱,有⼈连忙从梯⼦上退了下来。
正在这时,另⼀个敌军的⼩头⽬跑过来,重新逼迫敌兵往上爬。贺⼦珍愤怒地举瞄准,⼀扣扳机,这个敌⼈⼜倒下了。
当⾚卫队员第⼆次把云梯掀倒时,南乡的农民⾃卫军点起了⼟炮,朝敌⼈密集的地⽅放。⼉童团员也点响了空铁桶⾥的鞭炮。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震⽿欲聋,更增添了⼟炮的声威。⼀时间,敌⼈弄不清⾚卫队使的是什么武器,阵脚⼀下⼦乱了。他们攻城不下,忽然⼜听到营地⽅向传来激烈的声,猜出是⽼窝遭到袭击,于是⽆⼼再战,赶忙下令分东西两路撤退。
贺⼦珍⼀看敌⼈要溜,⽴即命令⾚卫队员打开城门,冲出城去,踏着敌⼈丢得满地的死⼫,追击敌⼈。队员们的梭镖全派上了⽤场,向逃跑的敌⼈背后猛扎过去。有的队员同敌⼈展开了⾁搏战,给了敌⼈很
⼤的杀伤。
外国名人故事溃逃的敌⼈在半路上⼜遇到了埋伏的⾃卫队,被打得溃不成军,丢盔卸甲,狼狈逃窜。
这次战⽃,共消灭100多名敌⼈,缴获了⼀百多枝。
战⽃结束后,贺⼦珍两撂倒两个敌⼈的事迹传开了,⽽且越传越神,有⼈说她是神⼿、百发百中,还有⼈说她是双⼥将。直到五⼗多年后的今天,永新还流传着不少有关她的种种传说。
爱国主义的名⼈⼩故事10
罗盛教,1931年⽣,湖南省新化县⼈。
1951年4⽉,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
在朝鲜的⽇⼦⾥,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的⽼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妈担⽔、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
1952年1⽉2⽇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个⼉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的帽
⼦,往地上⼀扔,⼀弯腰,直冲过去。他⼀边跑⼀边飞快地脱掉⾝上的⾐服,接着跳进了冰河⾥。过了好⼀会,罗盛教才浮出河⾯,深深吸了⼝⽓,⼜钻进⽔⾥。⼜过了⼀会,罗盛教终于将落⽔的孩⼦托出⽔⾯。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往上爬时,突然,哗啦⼀声,冰⼜塌了,少年连⼈带冰⼜落⼊⽔中。这时罗盛教全⾝已冻得发紫,体⼒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次潜⼊⽔中,好久,才⽤头和肩将少年顶出⽔⾯。这时宋惠云已将⼀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他却再也没有上来。为了救落⽔的朝鲜⼉童,罗盛教英勇献⾝。
全村⽼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
1952年2⽉,中国⼈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级模范”、“特等功⾂”的称号。同年4⽉1⽇,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25⽇,朝鲜民主主义⼈民共和国⼈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级国旗勋章及⼀级战⼠荣誉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