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名⼈故事⼤全版_名⼈爱国事迹
热爱祖国是各族⼈民的重要精神⽀柱,只有热爱祖国团结奋⽃,⼈民才能幸福。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爱国名⼈故事⼤全版,供⼤家参考。
爱国名⼈故事1
陈天华讴歌中华
为了拯救祖国,以孙中⼭为代表的爱国志⼠们开始了推翻清朝的⾰命。这些志⼠中,有个叫陈天华的,是位杰出的⾰命宣传家。陈天华是个感情激烈的⼈,他在⽇本留学的时候,听说俄国企图侵占我国东北,就咬破⼿指,写了⼏⼗幅⾎书寄回国内,号召开展反侵略⽃争。他想到祖国的⼤好河⼭被侵略者践踏,⽂明古国⼀天天衰落,⽽有些中国⼈丧失了信⼼,就奋笔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册⼦,⽤长长的诗句,歌颂我们的⼭河、⼈民和历史。他写着:“我中华,原是个,有名⼤国;不⽐那,弹丸地,僻处偏⽅。论⽅⾥,四千万,五洲⽆⽐;论⼈⼝,四万万,世界谁当?论物产,真是个,取之不尽;论才智,也不让,东西两洋。”
他⼜⾮常愤恨地写了外国侵略者占我国⼟杀我⼈民的罪⾏。最后他呼唤⼈们赶快觉醒:“睡猛狮,梦中醒,向天⼀吼;百兽惊,龙蛇⾛,魑魅逃藏;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才是我,⼤国民,⽓吐眉扬。”
陈天华写的⼩册于,对宣传⾰命起了巨⼤的作⽤,许多⼈就是读了他的书,⾛上了⾰命的道路。他⾃⼰后来为了唤醒民众,不惜投海⾃尽,⽤⽣命报效祖国。
爱国名⼈故事2
谭嗣同流⾎祭变法
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太后把持朝政长达五⼗多年。这五⼗多年间,中国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凌辱,慈禧太后不思富国强民,反⽽⽆耻地对帝国主义列强露出奴才嘴脸:“量中华之物⼒,结与国之欢⼼。”光绪皇帝即位之后,国⼒更是衰弱,但是他不愿做亡国皇帝,于是⼀场风暴掀起,谭嗣同就是这场风暴的策动者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湖南浏陽⼈。他的⽗亲是清末巡抚谭继洵,母亲徐⽒出⾝贫寒。谭嗣同虽出⾝于官宦之家,但是他的母亲作风简朴,经常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他⼗岁的时候,拜浏陽著名学者欧陽中鹄为师。在欧陽中鹄的影响之下,他阅读了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的著作,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涉猎甚⼴,⽂才出众,喜欢探讨经世济民的学问,对当时的⼋股⽂⾮常反感。他⾮常喜欢那些锄强扶弱的英雄,⾃⼰也颇具侠义之风。
1877年,谭嗣同在浏陽师从涂启先,系统地学习中国的典籍,并且开始接触数学、物理、化学等⾃然科
学。1884年,他游历河北、⽢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等省,观察风⼟,结交名⼠,开阔了他的视野。劳动⼈民反封建⽃争的精神,使他的思想富于⽃争性。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精华和唯物⾊彩思想,同时⼴泛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来充实⾃⼰。
1894年,中⽇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能和妥协退让,中国战败,并且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5⽉2⽇,康有为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上书清政府,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深重的民族灾难深深地烙印在谭嗣同的⼼⾥,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义愤填膺,并且坚决反对签订和约,对清政府不顾全国⼈民的⽣命⽽卖国求和的⾏为极其愤慨。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数⼗年来中外变法改⾰的实例和原理,以及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计。他认为,只有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进⾏改⾰,才能救亡图存。
1897年夏秋之际,谭嗣同完成了维新派第⼀部哲学著作《仁学》。在这部著作中,他阐述了他的唯物思想,并且愤怒地抨击了封建思想对⼈性的摧残压抑。这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巨⼤反响。1898年初,他接受倾向维新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的邀请,回到湖南协助举办新政。
外国名人故事1898年3⽉,谭嗣同与唐才常等⼈创建了维新团体南学会。为了加强变法理论的宣传,他还创办了《湘报》。在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后不久,有⼈向他推荐谭嗣同,光绪帝同意召见。9⽉5⽇,光绪下
诏授予谭嗣同四品卿衔,参与新政。第⼆天,光绪⼜召见他,表⽰⾃⼰其实同意变法,只是慈禧太后和守旧⼤⾂多⽅阻挠,所以对变法有些⼒不从⼼。他许诺谭嗣同,只要是变法内容他⼀概同意,且谭嗣同可以当⾯指责他的错误。光绪对变法的决⼼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常感动,他觉得实现⾃⼰抱负的机会已经到了。他参政时,维新派与守旧派的⽃争已经进⼊⽩热化,慈禧太后等⼈已经密谋发动,废黜光绪帝,⼀举扑灭新政。9⽉18⽇,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请求他带兵进⼊北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表⾯答应先回天津除掉慈禧太后亲信荣禄,然后率兵进⼊北京,但是他20⽇赶回天津后,卑鄙⽆耻地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慈禧太后。21⽇,慈禧太后发动,并下旨逮捕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消息后决⼼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的⽣命向封建顽固势⼒作最后⼀次反抗。
谭嗣同把⾃⼰的书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本避难,并告诉他:“没有⼈逃⾛,就没有办法完成以后的⼤业;没有⼈牺牲,就不能报答圣上的厚遇之恩!”⽇本使馆愿意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使说:“贵国明治变法肯定有不少⼈流⾎牺牲,所以才能成功,现在中国还没听说过有因为变法⽽流⾎的⼈,这就是国家不兴盛的原因。要有这样的⼈,那么就从我
谭嗣同开始吧!”9⽉24⽇,谭嗣同被捕,在狱中写下“我⾃横⼑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9⽉28⽇,他与其他五位志⼠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菜市⼝刑场,史称“戊戌六君⼦”。⾏刑之前,他镇定⾃若,神⾊不变,并⼤喊:“有⼼杀贼,⽆⼒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位爱国志⼠舍⾝报国的英雄⽓概。
谭嗣同是那个时代真正的英雄,他死在封建制度的残酷和⿊暗之下,却更加映射出他的伟⼤精神和品格,为后来的⾰命者树⽴了榜样。
爱国名⼈故事3
⾰命先驱李⼤钊
回望新中国成⽴的艰⾟历程,有很多伟⼤的⾰命战⼠为了祖国,献出了⾃⼰宝贵的⽣命。五星红旗上浸染着⾰命烈⼠炙热的鲜⾎,我们的国家,因为有着这些英雄,才能⾛上今天的繁荣、富强、⽂明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为我们的祖国带来第⼀缕社会主义春风的就是他——李⼤钊。
李⼤钊(1889—1927),字守常。⽣于清朝末期的李⼤钊看到了当时政府的⿊暗和腐朽,以及⼈民惨淡的⽣活现状,封建势⼒、帝国主义列强肆意蹂躏着祖国和⼈民。于是,年少的他就⽮志救国救民。1907年,他考⼊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由于中国社会的动乱和不安,加之教育机制的落后等诸多弊病,李⼤钊觉得在这⾥已经学不到能够拯救祖国的知识和⽅法。1913年冬,怀着忧国忧民情怀的李⼤钊,毅然东渡⽇本,考⼊东京早稻⽥⼤学学习政治。
1915年,⽇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的《⼆⼗⼀条》,李⼤钊迅速加⼊留⽇学⽣总会,展开爱国⽃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书》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的爱国志⼠。1916年,李⼤钊回到祖国,
在北京⼤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并且积极投⾝于当时正热⽕朝天的新⽂化运动,成为新⽂化运动的⼀员主将。
1917年,俄国⼗⽉⾰命爆发并取得完全胜利,与此同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传⼊中国。⼗⽉⾰命的胜利给了李⼤钊极⼤的⿎舞和启发,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阵地,相继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章。他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旗的世界!”他积极领导和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的先驱。
1920年初,李⼤钊和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预备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3⽉,李⼤钊在北京⼤学组织中国第⼀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聚集了⼀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为建党作准备。同年秋,他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活动,扩⼤宣传,积极推动建⽴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当时的⼀段佳话。1921年7⽉,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从此中国⾰命的⾯貌就焕然⼀新了。李⼤钊和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
中国共产党成⽴之后,李⼤钊负责党在北⽅的全⾯⼯作,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区分部主任。在党的三⼤和四⼤上,李⼤钊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2年到1924年初,李⼤钊频繁奔⾛于全国各地,多次代表共产党与孙中⼭举⾏会谈,为建⽴⾰命统⼀战线呕⼼沥⾎,做了⼤量⼯作。1924年,李⼤钊出席了
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次全国代表⼤会,被孙中⼭指定为⼤会主席团成员之⼀,参加了⼤会宣⾔的起草等⼯作,为实现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贡献。之后,他直接担负起了国共两党在北⽅的实际领导⼯作。
在李⼤钊的领导和组织下,北⽅地区的反帝反封建⽃争蓬勃地开展起来。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李⼤钊与赵世炎等⼈在北京组织五万余⼈的⽰威,有⼒地⽀持了上海⼈民的反帝⽃争。1926年3⽉,李⼤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积极领导并亲⾃参加了北京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三⼀⼋运动,号召⼈们⽤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不分界限地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为。
李⼤钊的⾰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他们下令通缉李⼤钊。1927年4⽉6⽇,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钊等⾰命⼈⼠。在狱中,李⼤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义凛然,坚贞不屈。4⽉28⽇,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反对,将李⼤钊等⾰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李⼤钊慷慨激昂地说:“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第⼀个⾛上绞刑架,⾼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享年38岁。
李⼤钊没有⽩⽩牺牲,社会主义的脚步没有停下,顽强的中国⼈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中华⼈民共和国成⽴的那天,我们⾛⼊了新的时代,⽽李⼤钊,也将永远活在⼈民⼼中。
爱国名⼈故事4
⼱帼英雄刘和珍
千百年来,中国封建礼教思想根深蒂固,在古代社会,⼥性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与迫害,⾝体和精神上都遭受着折磨与摧残,缠⾜、男⼥不平等的现象⾮常严重。在清末民国初年,虽然进步思想已经影响到当时的中国⼈,但是仍然有⼀⼤部分封建顽固派在极⼒抵触,不愿意接受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刘和珍作为⼀名进步⼥性,与这些封建势⼒进⾏着顽强的⽃争。
刘和珍(1904—1926),出⽣于江西南昌。贫民出⾝的刘和珍,从⼩就养成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品德。1918年秋天,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南昌⼥⼦师范学校,接受先进的思想教育和近代科学理论知识。她受到当时⾰命思潮的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她认识到,新时代的⼥性,不再是封建制度下的奴⾪,⽽是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重⼤历史使命。
于是她积极投⾝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当中。1919年,五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在学⽣当中产⽣巨⼤影响。刘和珍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奋起奔⾛呼号,组织同学上街演讲,抵制⽇货,进⾏⼀系列爱国运动,从此开始了她的⾰命⽣涯。
当时,南昌⼥⼦师范学校校规森严,刘和珍与进步同学⼀起同南昌学⽣联合会联系,成⽴了⼥师学⽣⾃
治会,学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规。但带头⼈之⼀的刘和珍,则受到了学校“记⼤过”的处分。1921年,刘和珍继续带领着同学们向封建势⼒公开宣战。⼥⼦蓄长发是封建制度下⼥⼦必守的“传统”,刘和珍认为新时代的⼥性必须要有新的⾯貌,于是她第⼀个在江西提倡⼥⼦剪发,她⾃⼰也成了第⼀个剪发的⼥性。南昌⼥⼦师范学校很快掀起了剪发运动的⾼潮,两三天内剪发的⼥学⽣数以百计,整个⼥校⼥⽣⾯貌焕然⼀新。⽽学校当局则认为她“提倡剪发,有伤风化”,于是勒令刘和珍退学。刘和珍并没有⽓
馁,1921年冬天,她在南昌发起组织了进步团体“觉社”,并主编《时代⽂化》和《⼥师周刊》,以这两本杂志为新阵地,与封建势⼒展开⽃争。
1923年秋天,刘和珍来到北京,考⼊北京⼥⼦师范⼤学预科,后升⼊⼥师⼤英语系。学习期间她经常到北京⼤学旁听李⼤钊讲授的“社会学”和“⼥权运动史”等课程。回到学校后,她将这些课程所蕴涵的先进思想⼴为传播。同时,她也是鲁迅先⽣作品的忠实读者。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家推选为⼥师⼤学⽣⾃治会主席。
⼥师⼤的校长杨荫榆是封建顽固派代表,她极⼒维护封建礼教⽽引起进步学⽣的不满。1924年11⽉,“驱杨运动”爆发,这就是我国妇⼥运动史上著名的⼥师⼤风潮。刘和珍作为⼥师⼤学⽣⾃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她受同学们的委托起草了驱杨宣⾔,撰⽂揭露反动⽂⼈陈西滢的⽆耻抵赖。⽽在教育总长章⼠钊的唆使下,刘百昭竟然率领军警闯进学校,雇佣⼥流氓百余⼈打伤学⽣,断电、断⽔、断炊,逼迫学⽣离校。1925年8⽉10⽇,北洋军阀政府颁发了停办⼥师⼤的命令。
⼥师⼤停办以后,进步师⽣在鲁迅等著名教授的⽀持下,于西城宗帽胡同继续开课。刘和珍等⼆⼗余⼈,联名呈⽂,向京师地⽅检察厅公诉章⼠钊等⼈。经过艰苦⽃争,⼥师⼤仍回旧址复课。
1926年3⽉,⽇军舰队驶⼊⼤沽⼝挑衅,继⽽纠集各国列强对我国提出⽆理要求。北京各界⽆⽐愤慨,刘和珍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有槍不可。”“军阀不倒,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
3⽉18⽇上午,刘和珍虽然正患病不适,但是她不顾病痛,仍然坚持动员和组织爱国运动。在发表了慷慨激昂的简短演说之后,她⾼举校旗,带队出发。中午12时,两千多众开始⽰威游⾏,喊声震天,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抵抗外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槍实弹,⼏个⼠兵对着⼿举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突然,槍声响起,⼀场预谋的⼤屠杀开始了!瞬间,刘和珍就被⽆耻的⼠兵击中数槍,倒在⾎泊之中,伙伴们⽴即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我不⾏了,不要管我了!”她的语⽓依然是那样温和⽽关切,可是⼠兵们却没有停⼿,他们⼜发射了⼀排⼦弹,并且冲过来⽤棍棒猛击刘和珍。
刘和珍就这样壮烈牺牲了。鲁迅先⽣亲作《纪念刘和珍君》,怀念这位总是微笑着的和蔼的学⽣,称赞刘和珍是“为了中国⽽死的中国的青年”,体现了“中国⼥⼦的勇毅”。
爱国名⼈故事5
铁⾎将军杨靖宇
杨靖宇(1905—1940),出⽣于河南省确⼭县,是抗⽇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
皑皑⽩雪覆盖着的东北疆域,本该是宁静祥和的,炊烟袅袅升起,⼈们在屋⼦⾥烧着柴⽕,驱除冬季的寒冷。但是⾃从⽇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到来后,⼀切就变了。⼈民⾝处⽔深⽕热当中,中华民族已到了存亡的关键时刻。
1927年,杨靖宇组织了确⼭刘店秋收起义,起义胜利后,正式成⽴确⼭农民⾰命军,并以刘店为中⼼开展游击战争,从⽽揭开了河南⼟地⾰命战争的序幕。1929年,杨靖宇被调往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部书记。从此,他便开始了⽐以往更加艰苦的抗战⽣活。
由于建⽴了不少功勋,杨靖宇于1936年任东北抗⽇联军第⼀路军总司令兼政委。
1939年冬,⽇军加强了对东北抗⽇联军第⼀路军的围剿。此时,敌⼈已经确定杨靖宇为他们的主要围剿对象。敌⼈组织了三省联合⼤“讨伐”,采取以下对策:遇到东北抗⽇联军和其他部队,则打压东北抗⽇联军,放⾛其他部队;遇到杨靖宇带领的东北抗⽇联军部队和其他东北抗⽇联军部队,则消灭杨靖宇部队,放⾛其他部队。敌⼈来势凶猛,这不⾜以让⼈畏惧,真正让⼈畏惧的是⾃⼰⼈的背叛。1940年2⽉1⽇,特卫排长张秀峰携带四⽀⼿槍、弹药、 9960元东北抗⽇联军经费和重要⽂件投敌,告明敌⼈杨靖宇计划突围的路线和联络点。之后,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联军陷⼊了窘境。
寒冷和饥饿⼀直困扰着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军。⾐服紧缺,⽽且敌⼈来势凶猛,战⼠们的⾐服在仓促的转移中都破了,棉⾐⾥的棉花露在外⾯,渐渐失去了保暖的效果。战⼠们⼜是在雪地⾥⾏⾛,所以裤腿总是湿的,风⼀吹就结了冰,全⾝都是冰冷的。若是平常,如果没有⾜够的⾐服,可以⽣⽕取暖,但是⽣⽕势必有光和烟,⽽光和烟会暴露⾃⼰的位置。⽽且,战⼠们早就没有⾷物了,连动物吃的草也都埋在七⼋⼗厘⽶厚的雪层下,很难挖掘。维系⽣命的东西已经没有了,仅仅靠吃树⽪、棉花充饥。
敌⼈来了⼀拨⼜⼀拨,杨靖宇的东北抗⽇联军队伍⼈数越来越少,⾄2⽉15⽇,只剩七⼈,其中有四⼈受伤。2⽉18⽇,只剩杨靖宇⼀⼈了。2⽉23⽇,杨靖宇在吉林濛江三道崴⼦被⽇军包围,孤⾝⼀⼈与敌⼈周旋五昼夜后,⾝中数弹英勇牺牲。敌⼈将杨靖宇的遗体运到县城,经叛徒张秀峰确认是杨靖宇⽆误后,残忍地将他的头颅⽤铡⼑铡下。
⽇军不能理解的是,⾃2⽉15⽇以来杨靖宇已陷⼊重重包围之中,后备断绝,他究竟是怎么⽣存的?⽇军请来医⽣,经解剖,他的胃肠⾥⼀粒粮⾷也没有,只有未消化的草根、树⽪和棉絮。参加解剖的医⽣和在场的⽇军都觉得不可思议:中国竟有如此威武不屈的⼈!
杨靖宇虽然为国捐躯已半个多世纪了,但他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英勇奋⽃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们。
爱国名⼈故事6
“红槍⽩马”⼥英雄赵⼀曼
从清末开始,⽇本帝国主义就对中国频繁挑衅、騷扰,甚⾄公开发动战争,腐败的清政府以及懦弱的军阀政府对此要么束⼿⽆策,要么熟视⽆睹,以致⽇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扩张⽇益严重。赵⼀曼⽣于这样的⼀个⿊暗的时代,注定了她所要肩负的责任与使命,那就是要保卫祖国,驱逐⽇寇。
赵⼀曼(1905—1936),四川宜宾⼈,原名李坤泰。五四运动期间,赵⼀曼受⾰命思想影响,⽮志报效祖国,抵抗列强⼊侵。1926年,赵⼀曼进⼊宜宾⼥⼦中学念书,同年加⼊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她进⼊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不久,武汉政府被国民党控制,开始统治,她转移到上海,随即去莫斯科中⼭⼤学学习。
1931年,九⼀⼋事变爆发,⽇军侵略中国的野⼼昭然若揭,国民党采取避战政策,仍然把⽭头直指国内,民族抗⽇阵线得不到统⼀,国家已经接近⽣死存亡的时刻。此时的赵⼀曼已经回国,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命⽃争。
赵⼀曼看上去只是个瘦弱的⼥⼦,可是,在战场上,她却勇猛果敢,丝毫不输给男⼈。1934年,她担任中共珠河中⼼县委委员兼铁北区委书记,组织抗⽇⾃卫队,与⽇军展开游击战争。当时共产党还是⼀个较为年轻的政党,在武装⽃争上仍处于初级阶段,武器装备和物资都⽐较匮乏。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曼仍然每次在战⽃中勇挫⽇军和伪军,将珠河地区的抗⽇⽃争进⾏得有声有⾊。1935年,她
兼任东北⼈民⾰命军第三军第⼀师第⼆团政委。伪满政权的报纸在某⼀天刊登的⼀篇报道,尽管对赵⼀曼有污蔑不实的⾔辞,可是却把她说得神乎其神,说她能杀敌于眨眼之间。从此,“红槍⽩马赵政委”的称号在抗⽇⾃卫队中⼴泛流传开来。在战场上赵⼀曼是浴⾎疆场的⼥豪杰,可是在⽣活中她仍然是⼀个和蔼的⼥性,她热爱众,关⼼同志。⼤家钦佩她的“红槍⽩马”,可是在⽣活中,战⼠们仍然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政委”。
1935年11⽉的⼀天,赵⼀曼与⽇伪军打了⼀场遭遇战,由于敌众我寡,赵⼀曼不幸腿部受伤被⽇伪军逮捕。⽇军⼤喜过望,为了从赵⼀曼⼝中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军对她的腿伤进⾏了简单的之后,连夜对其进⾏了严酷的刑讯。⾯对凶恶的⽇军,赵⼀曼已将⽣死置之度外,她不肯透露⼀丝情报,⽽是横眉怒⽬,痛斥⽇军在中国的侵略⾏径。⽇军军官恼羞成怒,⽤马鞭狠戳她的腿部伤⼝。她疼得昏死过去⼏次,被⽇军弄醒之后,仍然坚定地说:“我的⽬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赵⼀曼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和抗⽇的坚定决⼼。
1935年12⽉13⽇,赵⼀曼因为腿部伤势严重,⽣命垂危,⽇军为了得到情报,将她送往哈尔滨。在住院期间,赵⼀曼利⽤各种机会对看守她的警察与护⼠进⾏反⽇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两⼈深受感动,决定帮助她脱离⽇军魔掌。1936年6⽉28⽇,他们将赵⼀曼背出医院,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可是6⽉30⽇,赵⼀曼在去抗⽇游击区的途中再次被⽇军逮捕。
赵⼀曼被带回哈尔滨之后,凶残的⽇军开始对她进⾏更加残酷的刑讯。为了套取情报,他们不择⼿段,甚⾄以摧残⼥性⾝体的酷刑来逼迫赵⼀曼就范,⼿段令⼈发指。⽽赵⼀曼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只⾔⽚语的实情。
⽇军终于放弃了对赵⼀曼的逼供,决定将她送回珠河县处死⽰众。赵⼀曼⼤义凛然,毫不畏惧。8⽉2⽇,赵⼀曼被押上了去珠河的⽕车,她知道⾃⼰要被⽇军槍毙了。为国尽忠,死得其所,没什么好遗憾的。只是此刻,她想起了⾃⼰远在四川的⼉⼦,于是她向看守她的警察要了纸笔,给⼉⼦写下了⼀封催⼈泪下的遗书。信中写道:“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作了反满抗⽇的⽃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了。母亲和你在⽣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啊!赶快成⼈,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啊!母亲不⽤千⾔万语来教育你,就⽤实际来教育你。在你长⼤成⼈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赵⼀曼在珠河县英勇就义时,年仅31岁。赵⼀曼可歌可泣的事迹被中国⼈民永远地铭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