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人读书故事
1.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林肯
林肯15岁的时候才开始认字母,每天早晚都要走四里森林小路到校求学。他买不起算术书,就先向别人借,再用信纸大小的纸片抄下来,然后用麻线缝合,做成一本自制的算术书。他以不定期上课的方式在校求学,知识都是"一点一点学的"。他所受的正规教育,总计起来不过十二个月左右。
林肯下田干活的时候,也将书本带在身边,一有空闲就看书。中午吃饭时,也是一手拿着玉米饼,一手捧书。最终,林肯由一个贫穷的孩子成长为统率美国的政治家。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奋发向上,努力不懈,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3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到他10岁时,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了父兄的喜爱。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思索,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 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 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 诺贝尔的母亲去世后,他把30亿瑞典币--一生的财产,全部捐献给了慈
善机构,只是留下了母亲的照片,以作为永久的纪念。后人为了永远记住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 是什么使不起眼的小男孩变成举世瞩目的科学巨人?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
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海伦·凯勒有一本书,你们看过吗?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勤奋好学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记载着许多名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我就讲一下里面其中的一个:海伦·凯勒相信大家都知道吧?她是美国的著名的女作家,她小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弄得她双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听觉。当海伦七岁时,她的父母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帮助她学习。可是,海伦看不见,也听不见,怎么学呢?所以这位教师想了一个办法:先拿一个洋娃娃给她玩,然后在她的手心上,写上洋娃娃这个词儿,这样海伦就知道了什么叫洋娃娃了。因此,海伦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的方法。从此以后,海伦就用这个办法学习,她一个一个地记,日积月累,她学会了不少的词。你可以想想,海伦作为一个又聋又瞎的孩子,她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啊?但她不怕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在学习、在生活,终于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作家。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好多了,不必再 "凿壁偷光",更不必模仿"刺股悬梁"的做法,但古人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而且我们都是健康人,比海伦·凯勒强多了,只要我们学会不怕困难,不半途而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就一定会成功。篇二:名人读书的故事
有一次,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
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古今名人读书的方法很多,但笔者最欣赏的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读书"三上法"。所谓"三上",就是指马上、枕上、厕上。"三上读书法"给人的启示是人们读书要善于利用零星时间,做到时时可读书,处处能读书,使读书完全可以生活化。
欧阳修的"三上"读书法
"三上读书法"的马上是指在行进中也不忘读书。现代交通的飞速发展,骑马行走的人和机会很少了,但我们可以在乘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的途中或候车时读书,它不但可以消磨时间,还可以从书中吸取营养,给旅途增添快乐。入睡前在枕上读书,能平缓心情,忘掉一天
的劳累和烦恼,使之很快入睡。抓住点滴时间,如厕时读书,可以放松身体所有神经,使"急事"不急。篇三:中国现代名人成长故事
1.
他总是挤出时间看书。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为了读书,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他反对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重点书他总是一篇篇仔细研磨,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细细滤过。对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都反复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他还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2.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3.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4.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5.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6.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
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外国名人故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