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数学名⼈故事合集
不管数学的任⼀分⽀是多么抽象,总有⼀天会应⽤在这实际世界上。今天⼩编在这给⼤家整理了数学名⼈故事,接下来随着⼩编⼀起来看看吧!
数学名⼈故事(⼀)
丘成桐1949年出⽣于⼴东汕头,⽼家在梅州蕉岭,在⾹港长⼤。⽗亲曾在⾹港⾹让学院及⾹港中⽂⼤学的前⾝崇基学院任教。⽗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忧⽆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亲突然辞世,⼀家⼈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边打⼯⼀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港中⽂⼤学数学系。
他的⽗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境贫寒。他中学的时候逃学⼀年,曾经成绩很差,差⼀点落榜。19岁的时候来到美国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貌”。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年前加州⼤学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过来的时候,系⾥讨论时⼀个年纪很⼤的⼏何学家引⽤陈省⾝先⽣说的⼀句话。他10年之后成为数学界的⼀代天骄。从他⼊学伯克利到在世界数学家⼤会做⼀⼩时报告还不到10年。当年他只有28岁,也是在那⼀年,陈景润先⽣被邀请做45分钟的报告。这期间他证明了卡拉⽐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个崭新的领域:⼏何分析。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何界的最⾼奖项之
⼀;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荣誉;1994年,他⼜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科学家的称号,是美国科学院院⼠、哈佛⼤学名誉博⼠、中国科学院外籍院⼠、⾹港中⽂⼤学名誉博⼠……
⼤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量课外资料。他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萨拉夫⼒荐他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研究⽣。七⼗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何的中⼼,云集了许多优秀的⼏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丘成桐得到IBM奖学⾦,并师从著名微分⼏何学家陈省⾝。
命运是公平的,奖章、荣誉,授予了那个在教室中坚持到最后的⼈。这,并没有让丘成桐⽌步不前,他继续进⾏着⼤量繁杂的研究⼯作,并不断取得成就。
坚韧、坚持、锲⽽不舍,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当然,也不是每个有着这样精神的⼈都能取得丘成桐⼀样的成就的。数学需要勤奋,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数学家尼伦伯格所说,丘成桐“不仅具备⼏何学家的直观能⼒,⽽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数学家郑绍远先⽣回忆说,对于许多艰深的数学问题,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虽然仍未解决,他还是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丘成桐对中国的数学事业⼀直⾮常关⼼。从1984年起,他先后招收了⼗⼏名来⾃中国的博⼠研究⽣,要为中国培养微分⼏何⽅⾯的⼈才。他的做法是,不仅要教给学⽣⼀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领会数学的精辟之处。他的学⽣⽥刚,也于1996年获得了维布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微分⼏何学家之⼀。
数学是奇妙的,只有锲⽽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谛。对于丘成桐这样的数学家来说,这种探求不但是⼈⽣的意义,也是⼈⽣的乐趣。
丘先⽣绝对不是⼀个完⼈,但绝对是⼀个伟⼤的数学家。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但你不可能不喜欢他的数学,他证明了许多妙不可⾔的定理。⼤家如果学数学,读到研究⽣的话你就会知道他的定理⾮常美妙,他的卡拉⽐猜想毫⽆疑问是数学中最深刻的定理之⼀,尤其是在超弦理论中应⽤之⼴不可思议,我想当年丘教授⾃⼰都没有想到。
他个性坚强,永不服输,永不⾔弃,著述等⾝,得奖⽆数。这些也带给他许许多多的误解。因为少年得志,20⼏岁就功成名就,有⼈说他⽬中⽆⼈、傲慢⾄极。当然,有这样的成就也让他有傲慢的资本。我把他跟陈省⾝⼀⽐。陈省⾝先⽣,⼤家跟他相处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当,数学和为⼈是他衡量你的标准,他看你的话,你数学不好,他不愿意跟你多谈,你做事情不⼊他的眼,他不愿意搭理你。
先⽣是微笑不语,什么⼈他都可以很平和地相处,但是这微笑中就蕴含着尊敬或者是不屑,你⾃⼰可以感觉出来。他们都是真正的君⼦,都是我最敬佩的伟⼤的数学家,他们都尊重真正的君⼦和真正的数学家。我想这是他们真正可贵的地⽅。
30年来,丘先⽣不仅时刻把握着数学与物理跳动的脉搏,引导着世界数学发展的潮流,还⼀直怀着⼀颗⾚⼦之⼼,关⼼和帮助着中国数学的进步。他培养了众多的华⼈数学家。他的学⽣和博⼠后在国外各个重要
的⼤学⾥都有。外国名人故事
数学名⼈故事(⼆)
由于研究⽆穷时往往推出⼀些合乎逻辑的但⼜荒谬的结果(称为“悖论”),许多⼤数学家唯恐陷进去⽽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
在1874—1876年期间,不到30岁的年轻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向神秘的⽆穷宣战。他靠着⾟勤的汗⽔,成功地证明了⼀条直线上的点能够和⼀个平⾯上的点⼀⼀对应,也能和空间中的点⼀⼀对应。这样看起来,1厘⽶长的线段内的点与太平洋⾯上的点,以及整个地球内部的点都“⼀样多”,后来⼏年,康托尔对这类“⽆穷集合”问题发表了⼀系列⽂章,通过严格证明得出了许多惊⼈的结论。康托尔的创造性⼯作与
传统的数学观念发⽣了尖锐冲突,遭到⼀些⼈的反对、攻击甚⾄谩骂。有⼈说,康托尔的集合论是⼀种“疾病”,康托尔的概念是“雾中之雾”,甚⾄说康托尔是“疯⼦”。来⾃数学权威们的巨⼤精神压⼒终于摧垮了康托尔,使他⼼⼒交瘁,患了精神分裂症,被送进精神病医院。
真⾦不怕⽕炼,康托尔的思想终于⼤放光彩。1897年举⾏的第⼀次国际数学家会议上,他的成就得到承认,伟⼤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称赞康托尔的⼯作“可能是这个时代所能夸耀的最巨⼤的⼯作。”可是这时康托尔仍然神志恍惚,不能从⼈们的崇敬中得到安慰和喜悦。1918年1⽉6⽇,康托尔在⼀家精神病院去世。
数学名⼈故事(三)
同学们都知道,华罗庚是⼀位靠⾃学成才的世界⼀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凭,因⼀篇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涯。
1936  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学位,我只要求做⼀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得出了著名的“华⽒定理”,向全世界显⽰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学⾼薪聘为终⾝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活⼗分优裕。当时,不少⼈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活,回到了祖国,⽽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写了⼀封公开信,动员⼤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颗爱中华的⾚⼦之⼼:“朋友们!梁园虽好,⾮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培养了⼀⼤批数学⼈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数学研究、试验和推⼴,他倾注了⼤量⼼⾎。
据不完全统计,数⼗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
从初中毕业到⼈民数学家,华罗庚⾛过了⼀条曲折⽽辉煌的⼈⽣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的荣誉。
陈景润(1933~1966)
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福建闽候⼈。
陈景润出⽣在⼀个⼩职员的家庭,上有哥、下有弟妹,排⾏第三。因为家⾥孩⼦多,⽗亲收⼊微薄,家庭⽣活⾮常拮据。因此,陈景润⼀出⽣便似乎成为⽗母的累赘,⼀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上学后,由于瘦⼩体弱,常受⼈欺负。这种特殊的⽣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个极为内向、不善⾔谈的⼈,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认为是⼀个  “怪⼈”。陈景润毕⽣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的⼈⽣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在他那⾥,陈景润第⼀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陈景润第⼀刻起,他就⽴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学,留校在图书馆⼯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1966年5⽉,⼀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了⼤型⾼速计算机,⽽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如果这令⼈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证明就⽤去的6  ⿇袋稿纸,则⾜以说明问题了。1973年,他发表的著名的"陈⽒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位著名的外国数学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誉:他移动了⼭!
数学名⼈故事(四)
欧拉是数学史上着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何学、天⽂数学、微积分等好⼏个数学的分⽀领域中都取得了出⾊的成就。不过,这个⼤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点也不讨⽼师的喜欢,他是⼀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学⽣。
事情是因为星星⽽引起的。当时,⼩欧拉在⼀个教会学校⾥读书。有⼀次,他向⽼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限的。我们的⾁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千颗。这个⽼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那么⾼,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颗⼀颗镶嵌到⼀在幕上的呢?上帝亲⾃把它们⼀颗⼀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呢?上帝会不会太粗⼼了呢?
他向⽼师提出了⼼中的疑问,⽼师⼜⼀次被问住了,涨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师的⼼中顿时升起⼀股怒⽓,这不仅是因为⼀个才上学的孩⼦向⽼师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使⽼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师把上帝看得⾼于⼀切。⼩欧拉居然责怪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在⽼师的⼼⽬中,这可是个严重的问题。
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们只能做思想的奴⾪,绝对不允许⾃由思考。⼩欧拉没有与教会、与上帝保持⼀致,⽼师就让他离开学校回家。但是,在⼩欧拉⼼中,上帝神圣的光环消失了。
他想,上帝是个窝囊废,他怎么连天上的星星也记不住?他⼜想,上帝是个独裁者,连提出问题都成了罪。他⼜想,上帝也许是个别⼈编造出来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后⽆事,他就帮助爸爸放⽺,成了⼀个牧童。他⼀⾯放⽺,⼀⾯读书。他读的书中,有不少数学书。
爸爸的⽺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圈有点⼩了,爸爸决定建造⼀个新的⽺圈。他⽤尺量出了⼀块长⽅形的⼟地,长40⽶,宽15⽶,他⼀算,⾯积正好是600平⽅⽶,平均每⼀头⽺占地6平⽅⽶。正打算动⼯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的篱笆,不够⽤。若要围成长40⽶,宽15⽶的⽺圈,其周长将是110⽶(15+15+40+40=110)⽗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长的材料;要是缩⼩⾯积,每头⽺的⾯积就会⼩于6平⽅⽶。
⼩欧拉却向⽗亲说,不⽤缩⼩⽺圈,也不⽤担⼼每头⽺的领地会⼩于原来的计划。他有办法。⽗亲不相信⼩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欧拉急了,⼤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下⽺圈的桩⼦就⾏了。
⽗亲听了直摇头,⼼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欧拉却坚持说,他⼀定能两全齐美。⽗亲终于同意让⼉⼦试试看。
⼩欧拉见⽗亲同意了,站起⾝来,跑到准备动⼯的⽺圈旁。他以⼀个⽊桩为中⼼,将原来的40⽶边长截
短,缩短到25⽶。⽗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这个⽺圈太⼩了,太⼩了。⼩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条边上,将原来15⽶的边长延长,⼜增加了10⽶,变成了25⽶。经这样⼀改,原来计划中的⽺圈变成了⼀个25⽶边长的正⽅形。然后,⼩欧拉很⾃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积也够了。
⽗亲照着⼩欧拉设计的⽺圈扎上了篱笆,100⽶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光。⾯积也⾜够了,⽽且还稍稍⼤了⼀些。⽗亲⼼⾥感到⾮常⾼兴。孩⼦⽐⾃⼰聪明,真会动脑筋,将来⼀定⼤有出息。
⽗亲感到,让这么聪明的孩⼦放⽺实在是及可惜了。后来,他想办法让⼩欧拉认识了⼀个⼤数学家伯努利。通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欧拉成了巴塞尔⼤学的⼤学⽣。这⼀年,⼩欧拉13岁,是这所⼤学最年轻的⼤学⽣。
数学名⼈故事(五)
蜚声国际数坛的⽼辈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百岁时还精神矍铄,思维清晰。
苏⽼九⼗岁⾼龄时,还着书⽴说,带研究⽣、每天⼯作约⼗⼩时左右,精⼒何等充沛!那么,当有⼈问他健康长寿之道,他总笑呵呵地回答说:我不懂什么养⽣之道,只是平素⽣活有规律,并注意体育锻炼⽽已苏⽼的⽣活习惯,⼤致是这样的:
清晨五点起床,晚上⼗⼀点睡觉,每晚睡眠六⼩时,⽩天午睡⼀⼩时。早晨起⾝后,先在门前院⼦⾥,做⼀遍健⾝操练功⼗⼋法,约⼀刻钟;然后学习⼀⼩时,就进早膳。下午⼯作完毕,坚持步⾏⼆⾄三公⾥⾬天以上下楼梯替代。数⼗年如⼀⽇,天天如此。
苏步青是浙江平阳⼈,出⾝农家,由于家境清寒,从⼩少吃缺穿,少年时代的苏步青,⼜瘦⼜⼩,⾝体并不怎么健康。⼩学毕业后,读了⼆年中学,⼗七岁东渡⽇本,进帝国⼤学专攻数学。在异国他乡,苏步青⼀住⼗⼆年。在这期间,他逐渐爱上了体育,兴趣⼴泛,划船、溜冰、⽹球、骑⾃⾏车、开摩托车,样样都能漂亮地玩上⼏⼿。当时,苏步青还是帝国⼤学⽹球队和划船队的主⼒队员之⼀。
数⼗年来,由于坚持体育锻炼,苏步青⾝体素质极好。就是到了耄耋之年,上五、六层楼梯,依然不甚⽓喘,嘴⾥的⽛齿,也与壮年时相仿。九⼗岁那年的夏秋之际,他还蛮轻松地登上安徽黄⼭,游览休养。⼀
路⾜⼒之健,令⼈羡慕与钦佩。
⼈,总希望⾃⼰能健康长寿的。但是,如何才能达到此⽬的呢?苏⽼认为,除上述体育锻炼外,精神保健也是⾄关重要的。苏⽼性格开朗,说话幽默,不管是与⼈谈话还是作报告,常常可以听到他的笑声,他经常讲:少积忧虑的⼈,才能健康长寿。他还讲:为⼈在世,应该豁达⼤度,胸怀坦荡,凡事想得开,放得下。再者,⼈要多动,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要多事情做。如果饱⾷终⽇,⽆所事事,或者
⼀味贪图安逸、享受,对健康也绝⽆好处。⼀九⼋五年,苏步青退居⼆线,相对⽽⾔,时间⽐以前多了些。他马上觉察到,⼈闲着很容易懒散,精神空虚对⾝体健康不利,于是,便主动事情做连续办了三届中学教师(数学)培训班。
⾄于饮⾷,苏⽼的见解是,⾃⼰喜欢吃的,尽量少吃点,不喜欢吃的则要多吃点,荤素皆然。酒可以饮点,但绝不能过量。
苏⽼的夫⼈⽶⼦松本,是⽇本仙台市⼈,出⾝书⾹,精于茶道。所以,苏⽼有饮茶的习惯,他特别好饮上等绿茶。苏⽼讲:茶是我国⼈民最常⽤的饮料,对⽼年⼈来讲,饮茶利多弊少,既能⽣津⽌渴,利尿消⾷;还能去除油腻,使⼝内感到清新舒适。同时,茶还具有抗痢疾杆菌的功能。
苏⽼古稀之年以后,激烈运动是不做了,但上述的练功⼗⼋法,⼯作完毕后的漫步⾏⾛,九⼗五岁前依然坚持。每晚睡觉前半⼩时,或听听⾳乐、或读读唐诗、轻松之后,很快进⼊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