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9-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解读教材
单元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对应“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围绕“生命的诗意”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探寻“生命的诗意”其实也是认识我们文化生命的存在方式,而理解这种存在方式需要通过赏析具体篇目的言说和艺术审美方式,探寻其背后所蕴藏的情思、信念、价值观和文化逻辑。该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意境,感受诗人的精神境界,体会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诗歌鉴赏能力。因此需引导同学们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词人词作中寄托的生命感悟与人生态度。
课文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本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通过对古战场的凭吊和对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也反映了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与超越精神。全词雄浑苍凉,大气磅礴,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学习本词对同学们深入思考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有着重要作用。
解读学生
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苏轼的不少词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对苏轼的生平及其豪放的创作风格有一定了解,也掌握了不少诗词鉴赏方法,因此能够体会到词作中雄浑苍凉的意境,能够理解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但在理解词人深刻的生命感悟与人生态度时存在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同学们在诵读中发挥联想和想象,又要结合创作背景和词人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深入理解词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合课下注释,体会词作雄浑苍凉的意境。
2.理解词作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作中寄托的生命感悟与人生态度。
3.结合词作的时代背景与词人的生平经历,对比典故内容与词人经历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理解词作中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1.鉴赏上阙,体会词作雄浑苍凉的意境。
2.对比典故内容与词人经历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
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所寄寓的复杂情感。
教法学法
讲授法、吟诵法、师生互动法、生生互动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教学手段
教材、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导入
3min
以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中的评价进行诗意化导入。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选自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环节一:结合风格,诵读词作
6min
1.聆听名家朗读,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俞文豹《吹剑录》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环节二:联想想象,感受意境
13min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提问:上阙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阙集中描写赤壁景,正面吟咏赤壁。
2.提问:上阙描写了赤壁的哪些景?
明确: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
3.追问:这些景构成的意境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雄浑苍凉、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等。
4.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修辞、用字)
明确:
1修辞: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浪花喻为雪,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浪花的白。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陡峭的乱石仿佛插入天空,突出了乱石的陡峭与锋利。
2用字:
:“乱”有杂乱之意,杂乱的岩石插入天空,突出了乱石的险怪与陡峭。
穿:“穿”为动词,有穿过、刺穿之意。一个“穿”字,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岩石高耸的特点。
:“惊”在这里有震撼人心之意。震撼人心的惊涛骇浪猛烈拍打着江岸,展现出江水奔涌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拍”为动词,有“拍打”之意。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江岸,突出了怒涛强劲的力度,一个“拍”字也将读者顿时带入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
:“卷”为动词,有“卷起”之意。卷起的浪花如同千万堆白雪,一个“卷”字突出了江水奔涌向前、势不可挡的浩大气势,表达了词人对赤壁江水的赞叹与震撼之情。
5.提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除了词中提到的周瑜,三国时期还有哪些英雄豪杰?
明确:有横槊赋诗的曹操、有驰马射虎的孙权、有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还有刘备、关羽、张飞等英雄豪杰。
小结:上阙着重写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将中的“大江东去”写空间上的壮阔景象,“千古风流人物”从时间上写悠久的历史英雄,词人巧妙地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并集中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身上,尤其提到了周瑜。“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二句承上启下,由写景过渡到写人。上阙气势磅礴、境界宏大。
环节三:细读典故,体会情感
15min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提问:下阙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下阙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了词人的人生感慨。
2.提问:朗读下阙中描写周瑜的词句,说说词人笔下的周瑜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
1小乔初嫁:风流潇洒、年轻得意(侧面衬托)
2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刚柔并济、文武双全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镇定,从容不迫
3.提问:词人写了周瑜哪些重要瞬间?
明确:赤壁之战、小乔初嫁
4.追问:作为对周瑜英雄形象的描述,词人选择“小乔初嫁”这一瞬间是否必要?
明确:插入“小乔初嫁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更能凸显出当时周瑜的年轻有为、意气风发。
5.提问:词人为何刻意强调周瑜的年轻有为,词人的用意何在?
同桌合作,完成表格。
对比角度
周瑜
苏轼
年龄
职务
外貌
功业
人生
明确:
对比角度
周瑜
苏轼
年龄
34岁
47岁
职务
东吴将领
团练副使
外貌
雄姿英发
早生华发
功业
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人生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用意:词人借助周瑜的典故是为了委婉表达自己的情致,而之所以选择浓墨重彩地描写周瑜年少风流、功业卓著的形象,是为了以周瑜的年少风流对比自己如今的“早生华发”,以周瑜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比自己的“多情”而一事无成。
环节四:知人论世,讨论交流
8min
思考:这首词只是表达了苏轼内心的不甘与苦闷吗?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第三年)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明确:苍凉中见洒脱自适,豪放中见旷达乐观(同学们可各抒己见)
课堂小结
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苏东坡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