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诗词艺术探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 诵读诗歌1遍,读对字音,读出停连,读出感情。
2. 通过“比较求异”的方法,总结东坡词将感悟寄托于物象表达的方式。
3. 与同学分析你感受到的苏轼词作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总结东坡词将感悟寄托于物象表达的方式。
【课前预习】
早、晚自习,培训学生预习课文。《卜算子》《定风波》《浣溪沙》
文本内容:
《卜算子》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文本背景: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
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里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多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有二十多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慧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心情。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此诗。
预习内容:
1.听朗诵音频,有感情地诵读三首诗歌。
2.细读梳理诗歌
要求: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
2、注意积累生字词。
3、圈点批注,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课前培训】培训小组长和学科班长
督促本组所有同学自主认真安静思考,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预习情况。小组长对组员的诵读与课文勾画标注做好评价。
在课堂的合作探究环节,小组长组织谈论并负责记录。小组长指派组内的某一同学到黑板展示本组讨论的结果。
讨论结束后小组长记录本组同学的疑惑点,及时反馈给老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苏轼是国民男神。诗、词、文、书、画样样在行。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苏辛”“唐宋八大家”, 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
苏轼在黄州城东的数十亩坡地,躬耕陇亩。脱去长袍方巾,穿上短褂芒鞋,喂养牲畜,养家糊口。自号“东坡居士”。黄州是他一生中重大的转折点,到黄州的原因是因为“乌台诗案” 被贬,在这荒僻之地,他度过了 四年零四个月,留下了如《赤壁赋》《赤壁怀古》等旷世杰作。今天我们将通过研读三首黄州词,走近苏东坡。
三、解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苏东坡突围1. 诵读诗歌1遍,读对字音,读出停顿连,读出感情。
2. 通过“比较求异”的方法,总结东坡词将感悟寄托于物象表达的方式。(重难点)
3. 与同学分析你感受到的苏轼词作的魅力。
解读重点:每首诗中都拥有独特的意象内涵,通过比较,明确作者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怎样的情怀与感悟。
四、诵读,再现诗词情境
1.大声诵读1遍,酝酿情感,准备展示。
2.谈一谈你的初读感受。
(诗歌氛围?感情?)
三首诗给你怎样不同的感觉?
3.学生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五、合作探究,完成探究任务
【学习任务】鉴赏诗中独特的意象内涵
【学习活动】
你跟你的友人即将面临分别,你想设计一枚别致的书签送给他。学习苏轼作品后,你想设计一枚别致的书签送给挚友。这枚书签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对苏词的欣赏与领悟。希望你的设计中有意境、有感悟、有情怀。
正面:一幅图画。(请抓住典型意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这幅画面。)
反面: 如果要你将三首诗中最打动你的充满人生哲理意味的词句送给友人,你会选择哪几句?请你在这个句子后附上你简短的解读词。
【活动组织】
1.主题定位 赠友人,送给谁,你对他的期许和祝福是?
2.我的设计 正面以文解诗,抓住典型意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反面选取哲理名言并附上解说词。
3.执行方案 组长统筹安排,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分工展示等。
六、分享提升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内容给予相应的点评和补充。)
1.典型意象分析示例
第一首《卜算子》:
“缺月” 月残不满
“疏桐” 孤桐疏落
“幽人” 幽人徘徊
“孤鸿” 孤鸿盘旋—— 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保持独立的人格,不肯随波逐流的人格之美。
第三首《浣溪沙》
“春兰“春芽生长——勃勃生机
“兰溪”兰溪倒流——时光也可以倒流,病体可以重振,青春可以焕发。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乐观进取。
2. 《定风波》重点突破
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所谓“风雨”“萧瑟”“料峭”“微冷”,所谓“竹杖芒鞋”,“春雨”“斜照”既是眼前实景,同时又都具有深层的象征意义。它们都是词人人生经历与体验的一种“物化”。既真实地记录了一次遇雨过程,又进行了一次人生体验的哲学思考。寥寥几笔,我们便分明看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过程与场面:一人突然遇雨,别人都张皇失措,而苏轼却依然闲庭信步,甚至更加高吟长啸,迎着春风斜阳。
“也无风雨也无晴”——在经历了风雨,也消受了晴阳之后,一切都看开了,一切都放下了,
从此以后,风雨也好,晴天也好,我都无所谓了。我不会为风雨袭来而悲愁,也不会为晴天到来而激动高兴。这实际上是一种大平常、大自在、大超越的生命境界。
课堂小结
这三首作品写于同一时期(元丰五年) “孤独凄凉、忧郁悲伤 ”“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超然物外、豪放旷达”三种感情和情怀有机地统一在苏轼的思想中。面对岁月的逆境,虽然痛苦过,徘徊过,但苏轼经过调试,放下名利得失,超越苦难荣辱,排解忧郁与痛苦,做到了随缘而适,随遇能安的真旷达。
总的说来,黄州时期虽是苏轼政治上的失意期,却是他艺术创作上的成熟与丰收期。正如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所说,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得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到黄州是苏轼的不幸,也是他的万幸,因为在此他实现了自我尊严,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超脱。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优点:
一、有效整合文本。
通过研读教材,广泛勾连文本,发现了三首苏轼诗词的关联性和多元性。通过提炼,引导学生“赏景悟情”来探寻解读文本的路径,在感知、理解、比较、归纳中读懂文本,掌握方法,成长自我。
二、学习目标明确
学习目标从学情出发,任务驱动,让学生真实学习。第一个目标重在引领学生感知诗意;第二个目标让学生在比异中感受诗人情怀,引发学生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自然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实现德育;而且第二个与第三个目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符合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推动学生深度阅读,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二、活动设计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感知内容、想象画面、体悟情感是阅读的三个层级,所以设计的制作书签,绘制画面,写赠言的活动正是把诗歌鉴赏的基本活动串联起来。活动设计灵活,并
且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参与热情,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倍感亲切。最后通过诗歌中的关键词、诗境、诗情的点拨,让学生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
本节课的不足:
课堂结尾处点拨升华不足——由于课堂存在着前松后紧的现象,最后的课堂归纳,显得比较局促,不够自然。留给与学生互动对话的时间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