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有趣的灵魂,900年独一个
中国的古代文人中,最有众基础的,除了李白、杜甫,就要当属苏东坡了。余光中先生说,如果他要出去旅行,不会李白一起,李白不负责任。也不会杜甫,杜甫太苦。他会苏东坡,他会是一个好朋友,也是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
那么大文豪苏东坡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
豁达乐观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中说:“一部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就是‘道’反抗‘势’,又被‘势’排斥的悲剧。”如果从这个视角去看,苏东坡的一生绝对是个悲剧,他孤独、寂寞,遭受小人排挤,在各种势力的挤压下寻求精神的“突围”。
不过,苏东坡应该是一个拒绝“被悲剧”的人。一生三次遭贬,三起三落,越贬越远,直到海南,却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
苏东坡突围
1进京应试,名动京师
科举考试是他父亲带他去的,他本可以拿到第一名。但是北宋科举采用的是糊名制,欧阳修以为这么好的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给这篇文章一个第二名。
拆开糊名的纸,欧阳修才发现是苏轼写的。欧阳修说,三十年后,没人知道我欧阳修,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
果不其然,苏轼二十岁中进士,三十岁就成了举世闻名的大文豪。2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有才华的人,未必能在官场走得顺。王安石变法太过着急,党派内部分成两派,但是王安石却获得了皇帝的支持。
欧阳修辞官,司马光隐居洛阳,苏东坡虽然仗义执言,但是于事无补。只能从地方政绩为国效力,在杭州修水井,在密州捕杀蝗虫,在徐州当太守时,率领军民,站在治理洪水第一线。
苏东坡吐槽王安石新法,非常毒舌:老百姓进城办事手续繁琐,一年有半年都不得不待在城里,孩子连城里口音都学会了。
他想踏踏实实为百姓做实事,却被朝廷中小人指责“讥讽朝政”。从他诗集中出一句“世间惟有蛰龙知”,检举揭发他诬陷皇上。
乌台诗案,他在被关押一百三十天之后,贬官黄州。之前他的人生顺风顺水。到黄州之后,历经坎坷,才识尽人情冷暖。
在黄州,没有故人给他写信,写信也没有人回。挂名官员没有薪水,生活窘迫,只能省吃俭用,躬耕荒地。
他追着农夫,商贩,渔夫,樵夫,谈天说地,努力用人间的温暖,排解心中的苦闷。
在黄州,他实现了自我突破。心境发生了极大的扭转,在痛苦挫折中,领悟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境。
也是在黄州,他写出了著名的《寒食帖》。字随着感情的起伏变换,
不粉饰,不卖弄。
纪录片《苏东坡》剧照
3东山再起,建筑苏堤(坚强乐观,一心为民)
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被重新启用,但是他不喜朝中党派纷争,申请调往杭州。
在杭州,他最重要的政绩就是治理西湖。西湖底的淤泥无处安放,他便下令用淤泥建造苏堤。要除去枯枝败叶,便允许百姓在部分区域种植菱角。既能清理西湖,又能扶植经济。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4贬至惠州,流落儋州(坚强乐观,一心为民)
但是宋哲宗继位,打击旧党,苏轼被贬谪惠州,又再次被贬谪海南儋州。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
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苏轼《致季常尺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5最后结局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可以说是尝尽人间冷暖,但是难得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够到自己的位置,并能够有所建树,这就源于他豁达乐观的性格,《定风波》就是最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