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语文教案
    一、导入: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二、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三、作者介绍: 苏东坡突围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
    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家的世界观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从而形成自身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就明显地留下了庄子影响的痕迹庄子散文洋恣肆富于浪漫主义彩而苏轼散文
也具有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的气势他的《前赤壁赋》就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苏轼散文还在《孟子》、《战国策》以及贾谊、陆贽等人作品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特他的论政、论史的散文大多笔力雄健有行云流水之势因而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欧阳修领导的复兴古文运动的主将
    四、题解: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
    矗立着一座红褐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五、简介“赋”和本文题解:
    赋是汉代形成的文体赋讲究文采、对仗、韵律兼具诗与散文的性质形式铺张扬厉、夸饰
有大量的描述
    汉初的赋继承传统并逐渐向新赋转化贾谊是赋的代表作家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文赋的形成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体现了新体赋的成熟东汉后期出现了抒情小赋魏晋六朝赋朝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或律赋;接近散文的叫“文赋”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览城西北的赤壁(又名赤鼻矶)对景抒情前后写了两篇《赤壁赋》本文是其中一篇本文通过玩游赤壁时的所见所感及主客的不同见解反映了作者由旷达到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苏轼身处逆境时超脱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这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诗化的美文化了的哲学文学是其形式哲学是其灵魂他将自己融会儒道、释哲学而形成的自由主义人生哲学通过优美的文学形式加以阐发表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特质
    六、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
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七、内容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辉映
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