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到底考了第几名?
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终于读完了,写苏东坡传记的人太多,尤其是林语堂版珠玉在前,李一冰这一本能杀出重围走到读者面前,实属不易。也有他独特的地方。
这本书的好处太多了,如果读过余秋雨《山居笔记》里的《苏东坡突围》,就会发现该文曾摘录李一冰先生原文,如果再有兴趣多一点考据精神,就会发现余秋雨主要材料其实都建立在李一冰《苏东坡新传》的考证与整理文字之上。
所以余秋雨曾评论这本书:
是文字较为典雅的学术著作,大抵让苏轼以其诗文来自道生平,作者的归结甚有见地。
这本书不像一般的文学传记,专注于流畅的文笔,也不像是学术专著,热衷分析解剖问题。这本书像是李一冰写给自己的书,孜孜矻矻在有限的环境下写出这样一部煌煌70万字巨著实在是不容易。非常值得我们后辈敬重。
但不得不说,书中有几个地方是有笔误的。我们一起来聊一聊。
苏轼到底考了第几?
首先是苏轼考科举到底考了第几名。这个网上的说法五花八门怎么说的都有。在《苏东坡新传》第一章第七节“登进士第”李一冰写到:
三月十四日发榜,全部登科。宋取进士分五等,上二等曰及第,三等曰赐进士出身,四等五等曰同进士出身。建安章衡(子平)得第一,为状元;眉州苏轼得第二,为榜眼,皆进士及第。
但实际上苏轼在殿试之后,只获得了“乙科”,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写得很清楚“殿试中乙科。”至于是“乙科”第几名,那就不得而知了,总之苏轼兄弟在殿试中考得一般。
宋朝的科举大致分为三类:一为制举,由天子直接考选。二为常贡,由州县贡人礼部考选。三为学选,由三舍选充。并且形成了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州试(由地方官主持)----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殿试(由皇帝主持)。苏东坡突围
常科指常设科目,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学究、明经、明法诸科。制科为非常设科目,由皇帝根据需要临时设置并亲自主持的特种考试,选拔特殊人才。
比较著名的是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科考“帖书”“墨义”,进士考诗、赋、论各一篇,策五道,帖《论语》十帖。苏轼著名的屈居第二的故事,是“论“”一项科目中的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