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内涵
春节的由来
春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祭祀。在每年结束之际,百姓都会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与乡土民情举行大型祭祀活动,通常以庆祝谷物丰收为主,以求来年风调雨顺、诸事顺利、心想事成、年年有余。谷物通常是一年一熟,在长期的祭祀中,便逐渐有了“年”这一称呼,人们便把一年一次的谷物祭祀庆祝活动称为“年”,也就是现阶段所提及的过年[1]。而今春节是阖家欢乐、举国同庆的日子,与传统的谷物祭祀一脉相承,都是一年一度的大喜之日,是人们祈求来年福星高照、心想事成的愿望寄托之日。
关于春节的传说
关于春节,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夕”的上古怪兽,时常会在年终岁末出来祸害百姓,破坏祭祀活动,就连以保护百姓为职责的神灵都无法制服这一怪兽。为了使百姓安居乐业,年岁太平,神灵冥思苦想,力探制服“夕”的路径,最终请来了名叫“年”的
春节灯谜帮手。“年”法力无边,对付“夕”绰绰有余,只见它衣着红袍,手握一鞭子,已经做好了迎战准备,静等“夕”的出现。在“夕”出来祸害百姓时,“年”手起鞭落,说时迟,那时快,鞭子落地,噼里啪啦的弥天之音接踵而来,“夕”吓得四处逃窜。为了避免自己不在时“夕”出来祸害百姓,“年”将自己的外套挂在了门口,希望以此镇住“夕”。后来,“夕”再来祸害百姓时,看到了“年”的外套,以为它还在,“夕”不敢应战,于是掉头就跑,再也没有出现过。人们便意识到“夕”怕红、怕光,于是想到了很多抵御“夕”的办法。吓跑“夕”的这一天,正好是农历腊月最后一天,也就是今天的“除夕”[2]。“夕”被吓退后,百姓就可以正常祭祀谷神,又恢复了普天同庆、年岁太平之日,于是便将来年的正月初一视作过年,也就是今日的“春节”。
传统佳节春节的习俗文化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春节在不同朝代都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应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开始计算,因为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就要开始扫尘、备年货、做果子等。关于春节的习俗,老舍先生曾经以北京的春节为例,按照时间顺序从小年描写至元宵,将春节的习俗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下面笔者将从除夕至元宵节描写春节这一传统佳节的习俗文化:
除夕通常没有固定的时间,就是大年初一的前一天,可能是腊月三十,也可能是二十九,这一天主要是吃年夜饭、守岁、看春节晚会等,除夕这一晚必须灯火辉煌、彻夜通明,家家户户掌灯,必须亮到初一早晨[3]。
由公式可以看出,每个个体被选中的概率与其适应度成正比。适应度比例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但此方法也存在不足之处:适应度值大的个体被选中的概率大,反之适应度值较低但基因优良的个体被选中的概率较小,这会导致适应度值很高的个体被大量繁殖,种多样性下降,易产生早熟现象。
本文所设计的旋转可控式岸基AIS八木天线阵列如图1所示,天线阵由两个八木天线组成,每个八木天线由一个反射阵面,半波折合有源振子和十余个双排振子天线阵组成。其主轴可以通过电控调节转向和转速,进而带动两天线元进行旋转。在旋转过程中,两天线既可以保持平行状态同时旋转(同步旋转),又能够沿着自己的主轴各自旋转(异步旋转)。天线的伸缩拉杆两端各连接一个天线阵元,连接点处有转轴,带动每个天线阵元旋转。当两八木天线平行时,天线增益理论上最大,当天各自旋转时,可以动态控制天线旋转而调节天线阵列的覆盖区域。这样,可以实现对船舶的跟踪和远距离船舶的AIS数据获取。
正月初一:拜年贺岁。大年初一是不可以动土的,家家户户不能扫地,不能倒垃圾,不能打碎家具,一旦打碎,必须赶紧说“岁岁平安”。在这一天,晚辈还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发压岁红包,意图压住邪祟。
正月初二:回娘家。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要与女婿一起回娘家,带礼物必须是双数,娘家不可照单全收,需要回一部分礼。同时还要为娘家的小孩准备红包与礼品。
正月初三:安睡迟起。相传这一天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为了不耽误老鼠嫁女儿,应早早休息。如果耽误了老鼠嫁女儿,这一整年都会被老鼠报复。
正月初四:迎灶王爷。民间传说正月初四这天灶王爷要查户口,家家户户都应该守在家里,准备果子干粮迎接灶王爷。同时还应该将前几天剩下的饭菜与垃圾一起扔出门,俗称“扔穷”。
正月初五:迎财神。这一天被称为破五,所以要赶五穷,即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要在黎明时起来放鞭炮,边放边往门外走,寓意赶走不吉利的东西。初五民间还有吃饺子的传说,俗称“捏小人嘴”[4]。
正月初六:送穷。初五迎来了财神,初六就要送穷,就是将家里没用的破衣服都扔掉。
正月初七:人七日,又称人胜节。传说女娲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正月初七被称为人的生日。
由此可以看到,在城市软实力的各项要素中,文化作为关键组成部分,对软实力的质量和能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想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居于不败之地,最大限度地提升城市软实力,对城市文化的营销是必不可少的。富有成效的城市文化营销,无疑是彰显城市精神特质、增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正月初八:放生祈福。这一天是众生下界之日,需要制作小灯燃烧祭神,又是谷子的生日,按照天气来说,晴天则谷物丰登,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祭天,初十祭石头,正月十四试花灯,主要是为了元宵节灯市开放,便于人们购买灯笼。正月十五主要是吃元宵、猜字谜、放花灯等。元宵最早被称为“浮元子”,后改名“元宵”,也是现在所说的“汤圆”。
传统佳节春节蕴含的文化内涵
阖家欢乐,国泰民安
春节是一年的收尾,是新年的开端。每逢春节,无论是大雪纷纷,还是艳阳高照,远在他乡的人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与家里人吃一顿团圆饭。北方的饺子、南方的年糕,都是温暖、团圆、家庭和美、国泰民安的象征。春节这一传统佳节总能在严寒之日慰藉人的心灵,远在他乡的人们可以将春节回家作为坚持奋斗的目标。春节虽然平凡,但是带来的精神慰藉却足够深远,儿童喜欢春节,可以挣压岁钱;少年喜欢春节,可以在节日期间做一些自己平时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外出的游子喜欢春节,可以归乡团圆;老人喜欢春节,可以在这一天享受儿孙满堂之乐。春节将无数个愿望凝聚在了一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愿望,将它们凝聚起来就有阖家欢乐之意,可以使这平凡的一天不再平凡[5]。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之本,从古代祭祀谷神这一说法来理解,春节祈求的是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同样,现在的春节依然是人们情感希望的寄托,以求来年心想事成、国泰民安。只有国家太平、富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孝老爱亲,尊敬贤能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是春节的主题。在春节前后,晚辈要向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也应
祝福晚辈,给压岁钱,在这样的情感互动中,晚辈可以充分体会传统的孝道。时刻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一博爱精神践行于日常生活中,如此一来,善行天下、大爱无疆将会在新时代不断弘扬。祖国新时代的接班人应时刻怀有孝敬老人、爱护亲人、尊敬贤德之人的高尚品德。而这一品德的外化在春节前后更加显著,如磕头拜年、端茶倒水、揉肩锤背等都是敬老的表现,晚辈在春节期间做这些事可以进一步深化其孝老爱亲之心境[6]。与此同时,元宵节设有灯谜活动,字谜对人们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参加字谜活动既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又要具备独特的思考能力,这意味着活动中只有贤能者方可胜任。本着见贤思齐的原则,这一活动无疑提升了文学后辈尊敬贤能者的思想意识。
利用GC-MS方法对采用混凝-加核絮凝组合工艺处理前后的废水进行定性分析,GC-MS全扫描参数值见表3。
辞旧迎新,憧憬未来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从中可以感受到春节的热闹场景与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春节是新的希望,是美好生活赓续延绵的期盼,是辞旧迎新的大好日子。春节最令人兴奋的是家人团聚、走亲访友、举国欢庆,甚至一些日常小事也能让人兴高采烈,充满热情。
如传统习俗贴对联,写对联,画年画,挂年画,做灯笼,挂灯笼,逛庙会,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等。在举国欢庆的节日里,学生一扫学习压力,大人一扫工作压力,都在此时笑逐颜开,欢声笑语,感受欢乐,想象未来的美好生活。春节的热闹景象既是人们对旧的一年的庆祝,也是对新的一年的期盼。春节的对联、窗花、灯笼、年货、鞭炮、茶酒、祝福语、烟花等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由此可见,春节的真正内涵是播种希望的种子,收获圆满的人生理想。
感恩神灵,慎终追远
古代春节侧重于祭祀,我国从古至今都以农业发展为主,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使农民生活不受影响,人们通常将祭神作为春节的主要活动,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神灵是古代先民的精神寄托,祭神的主要目的是求得五谷丰登,同时感谢神灵赐予的土地、风雨、阳光等资源,以及其为谷物丰收做出的贡献,并教会人们谋生的本领,如打鱼、种地、打猎等。传统春节祭祀的主要目的则是慎终追远,祭拜先祖,感恩神灵,正因为有神灵的保佑,人们才能获得生存的本领[7]。为了继续得到神灵的眷顾,保佑子孙后代出入平安、健康一生、有所成就,春节期间人们会祭神、祭祖。部分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会以最高礼仪供奉祖先牌位,
如摆满美酒佳肴、时令水果、年货等,点蜡烛、燃香纸,大人则要做好表率,带领子孙后代行跪拜礼,以求获得祖先的保佑。祭神、祭祖等春节活动都是人们为求得保佑的一种信仰活动,以求来年诸事顺心、生活美好、家庭和睦、人丁兴旺、年年有余,其除了求得神灵与先祖的保佑外,还融入了浓厚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