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苏轼词两首》
1、生字生词
故垒( lěi ) 羽扇纶巾( guān ) 樯橹( qiáng )(lǔ )
还酹江月( lèi ) 一蓑烟雨( suō ) 吟啸 (yín xiào)
芒鞋 (máng) 料峭 (qiào) 萧瑟 (sè) 一蓑烟雨 (suō)
念奴: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歌声娇滴滴的。
淘:冲洗。
风流:杰出的英雄人物。
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
樯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这里代指曹操水军。
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芒鞋:草鞋。
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
萧瑟:这里指风吹雨落声。
二、文化常识
1、苏轼:(1037—1101),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豪放派代表词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散文、诗词、书法,都独具风格,自成一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韩愈并誉为“韩潮苏海”。他的书画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1079年,被贬黄州,其间秋冬两游赤壁,写下两赋一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2、生平: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他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比较激进的变法措施,出为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潮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被人诬告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乌台诗案”(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乌台”),终因其才华幸免于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元祐二年(1086),宋哲宗继位,起用反变法派司马光为相,苏轼再入朝,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但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不同意司马光因循守旧完全废除新法,再次出知杭州。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又得势,贬斥旧臣,苏轼再遭打击,一贬再贬,由英州(广东英德)、惠州(广东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海南儋州),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继位,才
遇赦北还,次年病故于常州。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激进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牴牾。再加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祐,更受摧折于绍圣,一生遭受很大的政治磨难。苏轼用“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 )州”总结了自己一生的遭遇。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他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警世通济的人物,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能够保持道家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还精通佛学。词人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将三家思想统一起来,既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世界观,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3、豪放派与婉约派:《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象是壮美的:大江、乱石、惊涛、雪浪;情事是豪迈的:指挥若定、谈笑退敌,“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雨霖铃》的意象是凄美的:寒蝉、烟波、暮霭、杨柳;情事是缠绵的:执手相看、无语凝噎,“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课文梳理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
1、内容:通过描写眼见的“大江、赤壁、乱石、惊涛”等壮美之景,联想到“千古风流、一时豪杰、当年公瑾”等风流之人,抒发了“多情善感、早生华发、功业无成、人生如梦”的苦闷之情。具有怀古诗的通常思路,即:观眼前之景,怀古人之事,抒一己之怀。通常怀古诗的主旨有三种倾向,怀古伤今(昔盛今衰)、借古讽今(讽谏当朝)、怀古伤己(壮志难酬)。本词属于怀古伤己类。
2、豪壮情调表现在:
1)写大江,千古兴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从空间到时间,从景物到人物,从具象到抽象,写得大气磅礴。
2)写赤壁,雄奇壮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正面描写了赤壁江山胜景,勾勒了古战场景象。“乱石穿空”写仰视中所见高山的奇险高峻,“惊涛拍岸”写俯视下大江的奔腾气势,“卷起千堆雪”写江面波涛的汹涌澎湃。“乱”字写峰壁立,山崖陡峭;“穿”字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字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字写雪浪汹涌,现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声,蔚为壮观。这三句写景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声结合。
苏东坡突围3)写周瑜,雄姿英发(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与赤壁并称:赤壁因周郎而著称,周郎借赤壁而扬名
写容貌才华:塑造了一个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
用小乔衬托:衬托周瑜的青春年少,意气风发
与自己对比:一个青春年少,一个早生华发;一个幸福美满,一个屡遭不幸;一个东吴都督,一个团练副使;一个功成名就,一个怀才不遇。
层层来烘托:写千古风流人物是为了烘托赤壁豪杰,写赤壁豪杰是为了烘托周瑜,写周瑜是为了烘托自己。
(二)《定风波》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外物不足以萦怀。“穿林打叶”,描写风雨声席卷天地。“何妨”,不妨,有点俏皮味道,引出下边的“谁怕”。这几句话刻画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三句是说,一身野服打扮远比官服车骑轻便自在,而且已是“竹杖芒鞋”了,还害怕失去什么呢?“轻”有“无官一身轻”之意。“谁怕”,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着蓑衣在风雨中度过来的,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了。“蓑”,本指“蓑衣”,这里是说以最简单的装扮就足以抵抗自然界和人生旅途的凄风苦雨了,强调不借助外力的保护,靠自己也能走过艰难险阻。“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之意。“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人生的风雨。
这三句充满了艺术的张力。
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所以“借酒浇愁”,“却”字说明自然天气、政治气候变幻莫测。这三句含有哲理:阳光总在风雨后,危机中有转机,祸兮福所倚。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无风雨”和“无晴”表面上看说的是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对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可谓一语双关。“归去”表达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情绪。
5、总结:本词采用了双关(风雨)、对比(竹杖芒鞋轻胜马)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通过途中遇雨吟啸徐行的一件日常小事,表达了自己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6、苏轼是这样一个人:
(1)“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
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2)“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3)“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选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从而使他与后世的读者,建立了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王水照复旦教授,唐宋文学权威)
四、情景默写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的语句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了周瑜的姿容雄伟、英气勃发。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的话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大自然的雄伟画卷,锦绣山河,地灵人杰,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的英雄的语句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6、《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叹惋。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
7、苏轼的《定风波》作于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也无风雨
也无晴”一句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虚词和动词的巧妙结合使用,有效地传达出词人内心地平静与冲淡。
8、苏轼的《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句写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何妨吟啸且徐行”了。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