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优秀3篇
《祁黄羊》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祁黄羊》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讲了春秋时代晋国的中军尉祁黄羊让位荐贤的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认识祁黄羊是一个一心为国、做事出以公心的人,并能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二、说目标: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制定目标如下: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我会写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重点)
    3、我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三、说重难点: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目标制定,我认为本文第一课时的教学:
    1、重点是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难点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初步感知祁黄羊是一个做事出以公心的人。
    四、说教法学法:
    近段时间,通过对“双向五环”的学习以及我自己的了解,我觉得提升学生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会给孩子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节课,我尝试运用“双向五环”的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流程预设: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人物,他们的名字至今被人们传诵。
    师:提到越王勾践,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个成语。(卧薪尝胆)
    师: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一颗忍辱负重的心。
    师:提到林则徐,我们自然想到一段历史(虎门销烟)。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师:今天老师再给同学们引荐一位响当当的历史人物,他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是晋国的中军尉(师解释中军尉),他的名字叫“祁黄羊”。(师板书课题)。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读课题。
    过渡:从他身上我们又能感受到一颗怎样的心呢?
    【设计意图: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如此导入新课,学生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自读课文,要求(投影出示):
    (1)初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再次读课文,给每一自然段加上序号,想想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3)思考: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生字词的能力,教师只需要适当帮扶就可以了,课件的充分运用,枯燥乏味的生字教学一下子变得生动而有趣、直观而且规范,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
    (三)、合作学习,交流展示
    (四)、质疑探究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句话叫“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可是,祁黄羊却举荐杀父仇人担当中军尉,你们不觉得奇怪吗?下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祁黄羊》说课稿 篇二
    说教材:
    这是一篇根据《左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文章,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我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借助课文具体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一心为公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嫩联系上下文体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教法学法:
    根据素质教育新思想和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会通过初读指名读理解文章层次;讨论分角读,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最后,在通过复述文章,进行点评,理解祁黄羊崇高的思想境界。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
    1、自读自悟法,以读促讲,以读促悟,以读悟情。
    2、不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思考
    3、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揭示课题,简介祁黄羊在晋国的身份,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在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课文讲了什么故事,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初读之后,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提炼重要问题。
    (二)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指导学生精读可以从人物的对话入手,感悟祁黄羊一身正气,一心为国的'精神。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在讨论交流中,理解“几个大国”“征伐”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祁黄羊辞职的原因。板书:因病辞职
    出示第三自然段讨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怎么一回事?
    1、理解外举不避仇
    ①引读悼公和祁黄羊的第一次对话,体会悼公对祁黄羊的重用和信任。从祁黄羊“想了想”“郑重”体会举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②引导读第二次对话,体会祁黄羊的公私分明,不计前嫌的高尚品德。
    ③指导分角对
    2、理解内举不避亲
    ①自读8到11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从“只有”“想了想”“郑重”这些词语中体会祁黄羊举荐儿子是无奈而慎重的决定。从悼公的惊讶神态和反问中,体会祁黄羊的举荐是出人意料的。
    ③指导学生读好祁黄羊的话,理解祁黄羊举荐儿子的原因。
    (三)小结
永生的眼睛    采用即兴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评议: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总结全文。
    说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明了,美观大方,既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又突出了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三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与交流,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永生的眼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读者、学生和教师的立场反复研读了课文。感受到第六单元这组课文以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示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但是我想,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产生了感动,这正是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才能驾于全局。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
    1.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在对话中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珍惜和热爱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3.了解角膜捐献,对捐献角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教学目标1、2是本课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践行新课程理念,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的、高效的对话课堂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中,我采用 “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形成了以 “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
点”的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结构,并具体设计了“预习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流程
    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这是确定“对话核心主题”的重要素材。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感情与哲理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接近了。这篇课文学习中,教师首先配乐朗诵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而重见光明的人写的文章。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读完后教师说:“这位重见光明的人在呼唤、在寻给他带来光明的使者,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由美国的琳达·里弗斯写的作品《永生的眼睛》”。这样的导入,为后面的对话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为后面参与你“因为什么而感动”这一主题的对话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