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过渡语——教师的“架桥”艺术
瓦庙镇中心学校 成华珍
俗话说:过河要搭桥,爬高要登梯。这“桥”和“梯”就是从此岸到彼岸,从低处到高处的过渡工具。其实,对于老师来说,每上一节课,犹如写一篇文章,又仿佛是演一出戏,何尝不需要“过渡”?课堂教学过渡语,作为教师教学语言素质的一方面,是教学技能之一,大凡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几乎每一节都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高超的“架桥”艺术。设计得精妙的过渡语,更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在课堂上,过渡语有重要的作用。笔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深有体会,现就教学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一课为例谈谈过渡语。
一、激发学习兴趣的导语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
永生的眼睛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在教学《永生的眼睛》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还记得那个盲姑娘安静吗?她用小手触摸着美丽的春天,用心灵感受着生命的美好,如果她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可是,像安静一样的盲人,在中国就有500万人,他们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想想这些盲人一辈子在黑暗中度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假如你是那些盲人,你最渴望什么?”此时孩子们会迫不及待地回答“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看到这五彩斑斓的世界”“……”自然而然地我带着孩子们走入了《永生的眼睛》的学习。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深入地去思考问题。继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中,我常将简短的对话式过渡语引用到课文内容的学习。根据课文的内容,提一些生动的、有趣的问题,“悬”而不发,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好奇与注意,把学生引入我所要教学的内容当中。如,在学习了《永生的眼睛》第四自然段后,我是这样过渡,把学生引入到我所要教学的第五自然段内容中的:“失去母亲的琳达面对父亲捐赠母亲的眼睛角膜十分的悲痛和气愤,后来她的态度有改变吗?是谁的言行影响着琳达?”孩子们能很快的说出“是父亲的
言行影响着她”,就这样,学生根据我的引导很快进入了下文的学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就能出答案了。这样既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二、设置情境式的过渡语
教师设置情境式的过渡语,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的中心。 四年级语文的学习不只是简单地理解课文内容而已,它还需要学生进一步体验文中的意境,使其思想境界不断升华,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永生的眼睛》一课,通过反复读爸爸的话,让学生感受爸爸的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的精神,我是这样导入的“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以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从父亲的话语中,我们体会到了父亲的什么精神?” 学生答“无私奉献精神”。“现在我提议: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这位父亲的崇敬之情,致以少先队员崇高的敬礼吧!”一听到口号声,同学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那个场面真让人感到激动和振奋!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思想不但受到了感染,而且深深体会到这位父亲那种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了。
三、创设耐人寻味的结束语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要想使课堂教学结构达到艺术美的境界,必须创设具有艺术特的结束语,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还要继续向课外有机地延伸,让学生在课外仍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去探索未知世界。《永生的眼睛》一课,我是这样结束的,“眼睛角膜的捐献是有限的爱,但生命不止却是无尽的爱,这种爱可以跨越国界、可以穿越灵魂,这世界因为有爱才转动,这世界因为有爱才永恒。在这节课的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朗读课题,永远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让我们为他们、也为所有愿意捐献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这样的结束让学生心中为之一震,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过渡语就象一根穿珠子的线,它能把教材象穿珠子一样穿在一起;过渡语就象一座多彩的桥,它让教师与学生通过理解近距离地走到一起;过渡语就象一滴明目的水,它能帮助学生洗去眼中的阴霭总与进步在一起!总之,不论是导语,过渡语还是结束语,都应力求做到“片言可明百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又洋溢着新颖的艺术品格,这是语文课对教者的独特要求,因此教者只有通过美的设计,艺术的影响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积极探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