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我们何以突围
作者:许长发
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2年第10期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轼走出“乌台诗案”阴霾。在黄州赤壁完成了中国文化史最伟大的转变之一,即从政治文人蜕变为纯粹文人。苏轼“突围”的标志即是前后《赤壁赋》的诞生。
        苏东坡突围。突何围?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中一直有贬官文化成分,这成分挥之不去。士大夫阶层很容易陷入贬官文化的俗套中。于是,情由贬生,文由情显,景由文名。很多情深辞丽的诗篇因此而成为不朽之作,很多古迹遗存正因为这些迁客骚人的墨韵点染而名扬千古。譬如岳阳楼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浔阳江畔司马青衫湿的白居易……
        贬官文化还衍生另一种文化——隐士文化。人世之积极性被排挤和打击,士大夫们不由得渴望归隐,转而寄情于山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自然是一种无奈的超脱。贬官文化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政治情结,因此“人世不得而转念出世”是一种怪
诞的逻辑,摆在那,却又让人不得不接受。
        但苏东坡没有陷入其中,他成功地以坦荡、豪放与达观突围了。在他的《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客人便是贬官文化的生动体现者,因为渺小,所以不犯天道,所以无为逍遥。而智慧的苏轼却悟到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哲思。认为不必愁思前路,而应好好活在当下。对于贬谪,他已无愁与苦,即使流放海角天涯,也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荡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
        苏东坡突围,是一种双向思维,有如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味地追求美,处处皆美,美即丑了。感谢道家给了我们中华文化一种双向思维,让传统思想主流也能流淌一点鲜活的血液,让黑格尔也艳羡中国的辩证法。这样相反相成地看待事物,才能保持事物独立的美。苏东坡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