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人间风雨几何,心中自有山水之乐
——苏轼的失意和超然
一个主题:东坡突围
一组文本:
课内文本《定风波》
课外文本:《自题金山画像》《初到黄州》《惠州一绝》《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东坡突围》
一条人文主线:不论人间风雨几何,心中自有山水之乐。
一个高考考点:古典诗词情感的鉴赏方法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阅读文本,掌握古典诗词情感鉴赏的方法,形成鉴赏经验;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获得辩证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认识到人生中磨难的价值;
3.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学习苏轼的心境转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诗歌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
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形成解答鉴赏诗歌情感的思维规范;
2.难点
领悟苏轼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运用于生活实践;
【教法学法】
1.阅读法
结合课内课外的文本,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教师问题引导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形成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中形成认知和理解;
2.探究法
由浅层认知到深入理解,由初步感知到规范表达,体现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和科学性。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若是让你选择跟古代一个诗人一起流放,你会选择谁?
(学生畅所欲言)
课堂预设:苏东坡。首先,他具有非常丰富的流放经验(展示地图,明确黄州在湖北,惠州在广东,儋州在海南)。最重要的,他是一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
林语堂先生这样评价苏轼,比起中国的其他诗人,苏轼更具有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他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命运给予了他旷世的才情,却为他准备了一条坎坷的道路。但是,不论人间风雨有几何,苏轼始终可以享受心中的山水之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丰富人生,去感受他的失意和超然。
(PPT展示人文主线)
二、诗歌排序
印给大家的资料中有苏轼的五首诗词,请大家根据诗句中隐含的信息,发挥聪明才智,按照创作时间的先后进行排序。
(小组讨论,开始排序。)
(学生展示排序结果,并说明排序理由。)
1.首先确定的是哪一首?为什么?
课堂预设:《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2.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3.“黄州惠州儋州”是什么地方吗?在现在的哪里?和苏轼有什么关系?
明确:
他用二十余年屡遭贬谪的经历总结自己的一生,认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三个被贬的地方。那么,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于苏轼而言,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
三、解读文本
接下来,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乘坐“突围号”大巴和苏轼一起开启一次别样的流放之旅。
第一站:黄州
1.《初到黄州》时,诗人心情如何?
(学生齐读《初到黄州》)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提示:诗歌鉴赏首先要学会到关键句,能够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的就是关键句。请大家勾画出这首诗中的关键句,结合关键句,再用一些词语或句子概括一下苏轼当时的心境。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自由回答展示)
对于诗人心境的分析,其实就是在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高考古诗鉴赏中有一个考点就是诗歌情感的鉴赏。有时会以这样的问题形式出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对于这样的题目,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思维去解决。
这首《初到黄州》属于哪一种情况?该如何组织答案呢?
(PPT展示规范答案,学生齐读。)
2.黄州三年后,诗人心境如何?
(学生齐读《定风波》)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提示:请大家勾画这首诗中的关键句,用一些词语或句子概括一下苏轼当时的心境。
(1)抓情语
要求: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雨,苏轼是何态度?请同学们勾画出能体现苏轼态度的字词。
明确:莫听、何妨、谁怕、轻
思考:这些情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从容豁达
(2)意象
要求:请同学们出这首词中最主要的意象。
明确:风雨。
要求:请同学们勾画出这首词中写到风雨的句子。
明确: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板书:眼前景、生平事、心中境)
(学生齐读情感概括)
3.总结“超然物外”
由眼前的风雨想到自己人生中经历过的风雨,进而悟出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中的风雨都是存在的,但在他心里不存在。因为他知道,这场风雨过后,很快就是“山头斜照却相迎”。风雨之后,一切都会恢复平静。
我们学习古典文学,要注意从前人的生活经验中获得启示。今后大家遇到挫折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归于原点,一切都会归于平静,而后重新起航。
(PPT展示,学生齐读)
第二站惠州
1.这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使得他可以在每次的人生困境中实现超脱,从而享受生活的乐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和苏轼一起继续我们的流放之旅。
接下来,我们看看苏轼在惠州的生活如何。苏轼告诉我们,在别人眼中的不毛之地,他可以做什么?
(学生齐读《惠州一绝》)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明确:赏春、品果。
2.我们发现,无论在什么地方,苏轼都能到让自己快乐的方法。那么,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南京师范大学王兆鹏老师将苏轼的快乐法则概括为一个公式,叫“譬如当初”。你能理解这个公式吗?试举例子说一下。
提示:人最痛苦的往往是得到后又失去的心理落差。那苏轼就会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没有拥有之前的状态。
(学生结合《惠州一绝》后两句理解苏轼的心态调节,例如:譬如当初,我就是岭南人。)
第三站儋州
1.王兆鹏老师概括的这个公式在接下来的第三站——儋州也同样适用。
当他六十多岁被一叶扁舟送去海南的时候,他写道:“我本澹耳氏,寄生西蜀州。”一个四川人,为什么说自己是海南人?
(PPT展示“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学生结合诗句分析苏轼的快乐法则。例如:譬如当初,我就是海南人,如今被贬海南无异乎归家,故而无所恨。)
2.那么苏轼被贬去的惠州和儋州,真的有苏轼说得那样好吗?
我们之前说了,惠州和儋州就是现在的广东和海南,一个是经济发达地区,一个是旅游胜地,但这都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宋朝的惠州是蛮荒之地,文明未开化。苏轼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而海南尤甚。夏秋之夜,物无不腐败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
——《书海南风土》很多被贬南方的人难以适应自然环境,尤其是瘴气之毒。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这些地方还经常闹饥荒。当时的海南,是死囚流放之地。他初到的时候,也有些发愁,但后来看到,岛上也有百岁老人,大家都都过得挺好的。他就觉得做海南人也是一件幸福的事,于是他立刻把自己当做海南人。
3.我们这里选的这首诗是苏轼遇赦北归,离开海南时所作。离开之时,苏轼是如何总结自己在海
南的生活的?请同学们勾出对海南生活总结的诗句。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课堂预设: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认为被流放海南于他而言是一次奇妙的旅行,而且是这一辈子中体验感最好的一次。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在每个地方都可以自得其乐,如他所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告诉我们,我们在世间行走,有时不必拘泥于外在环境,只需把握自己的内心。
四、思考探究
苏东坡突围1.所以,他才可以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也许,这些地方于苏轼而言的意义就在于黄州、惠州和儋州是苏轼的失意之地,让他深感人生如梦,但他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反而从孤寂中提取生命的能量,实现了从乐观向超然的精神转变,将被流放的一生走成了一幅别样的人生地图,绘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高度。
(PPT展示,学生齐读并作积累)
2.被贬谪,他也难过,他也写“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但最终都会走出困境,到属于自己的快乐。那么,苏轼为什么可以拥有超然物外的快乐心境?
(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观点)
(PPT分享:天性乐观、智慧有趣、心态调节、热爱生活)
总结:我们不难想象,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会更容易从人生的困境中超脱,获取内心的快乐。
五、课堂总结
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二十余年的颠沛流离被他过成了诗意的人间烟火,同时也成就了一个可爱可敬的苏东坡。这也许就是他的魅力所在。今天,我们的流放之旅就要结束了。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大家可以乘坐突围号,实现困境中的超脱,拥有快乐自足的一生。
六、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深入理解黄州对苏轼的文学创作及中国文学史的特殊意义。
七、板书设计
不论人间风雨几何
心中自有山水之乐
眼前景
生平事超然物外
心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