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是语文 
语文科 范筠桦
【范筠桦小传】1957年11月,我出生在广州。1966年,正上小学一年级,爆发了,在十年的风风雨雨中,我读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1975年随着时代的潮流,我加入了上山下乡的队伍,到黄埔长洲岛插队,做了三年半知青,其中三年在黄埔长洲学校做民办教师。 
1977年恢复高考,对大学无限向往的我,坚定而又紧张地投入到复习备考中,幸运成为后的第二批大学生,1978年至1982年,在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 
1982年,我被分配到广东实验中学,担任语文教师。二十多年来,我担任过班主任,年级组长,备课组长和学科组长。在教育管理和语文教学方面.不断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无为而治”是我教育管理的心得;把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上好每一节语文课,让我的学生热爱语文学
科,是我的教学目标;真诚
对待每一个学生,微笑地面
对生活是我做人的原则;不
学习,永远有新的追求,
是我生活的理想。 
1982年,我来到了广
东实验中学,在中学语文教
学的岗位上工作了二十多
年,谈到语文教学的体会,
关键词就是:语文、生活。 
语文学界有这样一句
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
的外延相等。语文是与生活
联系最紧密的学科,是学生
终身受用的学科,但在相当
一段时间里,语文课堂的程
式化非常严重,为了应试,
语文教学完全脱离了语文
自身的特点,语文课堂十分
枯燥,有许多学生视语文课
为最厌恶的课,这是很可悲
的。从教以来,我一直告诫
自己,一定要上好语文课,
要让我的学生热爱丰富多
彩的语文学科。
如何上好语文课呢?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有幽默
搞笑的口才,深厚的文学功
底,口若悬河,固然能把课
上好,但即便不具备以上条
件,如果把语文教学和生活
结合起来,语文的课堂也能
活起来。 
 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结
合,因为生活处处是语文。 
高三复习的时候,教学
生积累写作材料.正好遇上
美国总统大选, 奥巴马引
起了学生们的特别关注,这
不仅源于他的外表魅力,更
因为他的事迹感人,奥巴马
的例子是很好的材料,我马
上利用报刊上的奥巴马的
新闻材料,发动学生在写作
课上讨论奥巴马成功的要
素,因为材料鲜活,学生自
然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
奥巴马成功的要素总结出
来,同一则材料多角度使用
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生活处处有语文在古文教学中,引入生
活的活水更能收到奇特的
效果,作为生活在粤语方言
区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古文
时,慢慢发现粤语中的许多
词汇和语言现象,竟然与古
文是一致的。如“问渠那得
清如许”的“渠”,“念去
去千里烟波”中的“去”,
还有“之所以话你” “俾”
“饮” “走” “食” “镬”
等,当我在课堂上适当的引
入这些方言辅助文言文教
学时,学生反映强烈,课堂
趣味横生,他们感到文言文
是如此贴近我们的现实生
活,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
了。此外,联系现代汉语中
常用的成语名句,也能帮助
学生记忆古文的词语及语
法,如:用“猝不及防”“歌
声曼妙”“巧言令” “停
车坐爱枫林晚”,记古文的
几个词语:猝、曼、令、
坐;
用“时不我待”“是可忍孰不可忍”“唯利是图”等记古文的特殊句式与结构。 
除了课堂教学,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也不能脱离生活 
当代社会,口头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单靠堂上回答问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根本无从提高, 从90年代初开始,我就在语文课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为了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我选定了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比如新闻评论,比如“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比如“我最喜欢的一个名人“,这些话题来自生活,学生有兴趣,无论讲的听的都有收获。十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并逐渐形成系列,推广到全校。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对这个活动评价说:¡±高一一开始,语文老师就提出了一项活动课前的三份钟演讲,介绍同学们欣赏的好书好作品,每次同学介绍,我们就在语文课本上作一些简单的笔记。一年下来,书上已密密麻麻地记录下好几十部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逐渐成长,对语文欣赏能力逐渐成熟的过程。每个人都似乎得到一种升华。通过同学们精心制作的课件和详尽的介绍,我们接触了许多好书。¡±
(陈露娜)
写作能力的培养也不
能脱离生活。作文教学最怕
学生无话可说,所以,教学
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从生活
出发。
在多年的写作教学实
践中,我始终坚持引导学生
关注生活,写真情实感,生
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真情
实感才能打动人,因此,我
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身
边的人和事;关注生活,每
天读报,每周看五篇以上的
当代散文;在作文讲评课
上,大力推荐说真话,写真
情,言之有物的好文章。最
近,我校“三模”的标题作
文是“祝福”,高三18班的
魏祉敏就写了一篇情真意
切的好文章,她用想像的方
法,描写叙述了高考结束后
祝福同学、祝福老师、祝福
师弟师妹三个场景,生动准
确表达了祝福的内容。 
不仅要把语文教学与
生活结合,还应利用生活的
大环境去促进语文教学。 
2002年,我校由教育部
授名首批“全国中小学计算
机实验学校”和“现代教育
技术实验学校”。每个教室
配备了多媒体电脑、网络接
入设备、液晶投影仪、功放
等组成的多媒体平台。学校
为第一线的教师配备了手
提电脑,此时,整个社会电
脑网络迅速形成,网络开始
改变生活,有人视网络为洪
水猛兽,语文学科是坚守固
有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
黑板,把信息技术推之门
外,还是在网络环境下求效
率求创新呢?如何利用如
此优越的信息技术环境成
为了语文老师的一个课题,
当时,我刚接任语文学科组
长的工作,正好接到一个科
研课题“网络环境下语文教
与学的有效性研究”,我带
领全科组的老师就这一课
题开展了三年实验研究,取
得了总课题组结题成果一
等奖。我们从封闭的课堂走
出来,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
活的大背景结合,在网络环
境下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活
动,教师利用网络收集资
料,制作课件,设置背景,
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利用
网络搜集资料,制作电子作
业,科组制作网页建构语文
知识架构,共享教学资
源网络环境促进了语
文教学。 
实践证明:把语文教
学与生活结合,克服了语文
教学长期存在的弊端,拓展
语文教学的天地,让语文教
学回归生动有趣,回归丰富
多彩。使语文课成为广大学
生的欢迎的课程。
(责任编辑:张伟城)
回顾
感受
体会
数学科 翁之英
【翁之英简介】 广东实验中学数学高级教师,高中数学科组长,曾任广州市中学数学中心组成员。全程参与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与教学,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曾获“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十佳教师”、“师德标兵”等光荣称号。07年被评为广州市数学“高考突出贡献奖”;08年广州市授予数学竞赛“优秀辅导教师”称号;08年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评为“优秀实验教师”。在省级刊物和报纸上发表论文、文章三十多篇,参与广州市《高考备考指南》(数学)及各类教辅用书二十余种的编写,并主编新课标新高考备考指导《数学》(理、文)两册及2008高东高考一轮复习《数学》(理、文)两册。主持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荣获课题成果奖。
教育和培养人是一项颇为复杂的长期任务,关系到一个国家及民族的兴衰。它的设计不亚于建立一项系统工程。回顾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特别是新课标理念下的教育教学,可圈可点、感受强烈、体会深刻。          一、一片丹心话教育  教育的手段之一管理,管理涵盖心理管理思想、智能管理思想、动态管理思想,教师将之整合运用,达到攻“心”育人,共求发展的目的。 
 管理智能化。“智”就是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组织学习、讨论,拟定班级工作计划和奋斗目标,及时传达相关会议的精神,组织开好主题班会,达到教师教育学生,学生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目的。重视老师与学生之间意愿协调一致,以谋略致人;同时注意寻求时代特征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艺术,努力提升管理工作水平;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达到发展者优,促进者
良,鞭苔后进者,同心、同德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智”还体现为信赖学生、放手授权,最大化的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对原则性错误的处理坚决果断,同时刚柔相济,树立师生人格平等意识,形成师生之间互容
的心理。强调立身公正,处事守道,严中有爱,爱中有格。 
 强化动态管理思想。现实情况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而不能墨守成规。管理工作除了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切入点、突破口、中心环节和目标外,还要随时注意调整,密切体察学生态势,事物发展的方向,以巧妙合理的动态战术展开管理工作,排除不利因素,将学生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目标一致,在不断调整中实现预定的目标。     
二、行动、反思中的追求  一些西方学者曾批评中国的数学教育只是从外部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缺少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事实上,数学是一门重视思维训练,注重逻辑推理的学科。因此,学习数学必须有内在的动力,依靠内驱力和主动力的思维活动来建立起有意义的学习模式。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体会如下:
1.转变观念,研究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学手段
首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建立“多元能力”的概念,学生的能力发展是多元的,教师不应将自己的学科教学提到最优势的地位,而应该
理解学生的能力形成是多
元的,应该将数学学习的目标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空间想象能力、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上。从学生角度讲,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积极)是学习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
2.构建民主课堂,开展人文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简单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新课程要“以学定教”,教师上课的“讲”,体现在设问、引导、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点拨、补充、引申、合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在这种机制下,教师以学生的眼光看学生,以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尽心尽力为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平台。如在“三角函数”一章中“周期现象、周期函数”一课,开始时使用多媒体,屏幕上先打出“东升西落照苍穹,影短影长角不同,昼夜循环潮起伏,冬春更替草枯荣。”,引导“我们一起看一首小诗,哪位同学朗读一下?”,“如何理解这首诗?”,“字里行间告诉你什么信息?”,“你有何不
同见解?”“为什么,说说
你的理由”,“生活中有这种
现象吗?”等话语,带动学
生思考、讨论,营造课堂对
话、交流的情景。
3.发挥课堂教学评价
的“杠杆”作用
课堂评价,体现“五
性”:①心灵交流,体现真
诚性。②评价导向,体现针
对性。③巧妙灵活,体现多
样性;④无错原则,体现宽
容性; ⑤分层评价,体现差
异性。
作业评价,培养学生探
究、实践、创新的能力. 对
作业和课后思考题,分四种
类型布置:(1)知识型,复
习巩固基础知识,阅读与课
本有关的课外书,写读书笔
记或写数学论文,如“”。
(2)活动型,让学生走出
校门,调查社会,建立数学
应用意识,如“打包问题”。
(3)探究型,要显示动手
实践,切割苹果、土豆,研
究“正方体截面形状”。(4)
制作型,立体几何中做几何
模型,较复杂的几何模型画
三视图等,学生自选其一完
成。对所有作业视情况给出
等级评定,其中优秀的,进
步较大的,开辟场地展示.
成绩评价,注重过程.
这主要反映在模块成绩的
评价上,教师不能只依靠考
试成绩对显示整体发展状
况作出判断,而是将平时所
获得的信息与日常评价信
息进行有机地整合,这样才
能将学生平常、阶段、期末
表现结合起来,体现评价的
过程性。另一方面,每一模
块考试后,数学教师与50%
以上的学生谈话,诊断学生
学习上的优势,不足,以及
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使评价成长为长期学习过
程,数学教学过程的一部
分。
4.总结反思,共同创
新 
反思是探索的升华,是
深化知识内涵的手段,是重
建知识网络的基础,是培养
创新意识的温床,因此在教
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
反思。 
正所谓“尊其师,信其
道”。作为教师,自身的素
质才是第一位的,应该形成
属于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
用自身独特的教学魅力影
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眼中
最“美”的人。这种“美”
包括人格美和学识美。人格
是教育的风帆,如果赢得了
学生的钦佩和敬爱,那他们
又怎么能不喜欢数学呢? 
(责任编辑:张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