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時。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 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注释:
  春盘:古代习俗,立春日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即为“春盘〞。
  两京:即长安洛阳两都。
  那对眼:那,通挪,挪动、移动;对眼,双眼。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目光随着巫峡的滚滚江流移动。
  杜陵远客:诗人的自称。杜陵,即长安东南的杜县,汉宣帝在此建陵,称杜陵。杜子美的远
祖杜预是京兆杜陵人,他本人又曾经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过,因而经常自称为杜布衣、少陵野老、杜陵远客。
  ?立春?赏析: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旧治在今四川奉节县),至大历三年(768)离蜀。?立春?杜甫在寓居夔時所做,离安史之乱结束不过数年。杜甫由眼前的春盘,回忆起往年太平“盛世〞,两京立春日的美好情景。但眼下的现实,却是飘泊异乡,萍踪难定。面对巫峡大江,愁绪如东去的一江春水,滚滚而来。悲愁之余,只好“呼儿觅纸〞,寄满腔悲愤于笔端了.是封建時代,一个正直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未卜的形象写照。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存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時,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時,漫游吴越,历時数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土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時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天宝七年〔748年〕
立秋的古诗
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纵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那么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波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時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時无刻不忧国忧民。
  時值安史之乱,他時刻注视着時局的开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時,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为官時期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慨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