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之节令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中版)》2008年第41期
        2008年国务院对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内容之一是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纳入法定假日体系,此举有利于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传承民族精神……古代诗歌中的节令诗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2008年的上海高考诗歌题率先对其进行考查。2009年的备考,考生对节令诗应格外关注。
        一、节令诗
        节令诗顾名思义是指在节日场景和某些特殊时令所作的诗歌。
        二、鉴赏节令诗
        应了解不同节令所蕴涵的民俗活动:
        人日,即正月初七。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怀友的感情。如薛道衡的《人日思归》。
        上元,即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古时候,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普天同庆。挂灯于门上,除了节日期间照明之外,更多的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元宵节这天人们不光吃元宵,观灯、赏灯也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民俗,所以俗称“灯节”。东汉年间,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这天要燃灯祭祀“太乙神”。此风俗历代相沿,到隋朝时,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各国使节。元宵节成为灯节到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如欧阳修的《生查子》。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即从立春那天开始,第五个以天干“戊”搭配某个地支纪日的那一天),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
        寒食,清明前两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清明,是祭祖扫坟或到郊外踏青的日子。如杜牧的《清明》。
        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
外春游的节日。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中秋,八月十五,这一天月最好,是合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重阳,九月初九,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阳生之时。
        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是日,阖家团圆,共迎新春。如崔涂的《巴山道中除夜有怀》。
        三、节令诗的思想情感分类:
        1.表现节令风俗,游乐蓬勃旺盛的活力。
        明代的胡震亨《唐音癸签》记载:“唐时风习豪奢,如上元山棚,诞节舞马,赐酺纵观,万众同乐,更民间爱重节序,好修故事……遇逢诸节……朝士词人有赋,翌日即流传京师,当时倡酬之多,诗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由此可知节日风光,助长了诗歌的发展。如《全唐诗》中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描写了长安城元宵之夜的景。据《大唐新语》和《两京新记》记载:每年的元宵节晚上,长安城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诗歌的前两句写满城灯火流光溢彩,璀璨烂漫。桥上灯火,密如繁星,夜禁解除,锁链打开,任游客通行。人马过处,尘土飞扬,灯光为之暗淡。明月照时,只见人头攒动,盛况空前。此诗即表现游乐蓬勃旺盛的活力和高涨的气氛,据说唐武后神龙之际,写诗赋元宵灯会的有数百人,以此诗为最佳。
        2.借节日表达感遇伤怀之情。
        大多数的节令诗较偏向于此类。譬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佳节,诗人登高饮酒赋诗,游子思乡之意、感叹人世无常之情常常流露于诗文之中。又如刘辰翁的《水
调歌头》:“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古今良夜如此,寂寂几时留。”诗人写明月如洗,普照万里江山,虽然两地分居,却能共赏中秋圆月。从古到今,中秋的良辰美景是年年如此,可是不知什么时候人间就有了这种在离愁别恨的寂寞中度过良宵的不幸。句中化用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千里共婵娟”的佳句,用月来慰离情。不过诗人没有满足以月光联系亲人的感情,还通过质问来表达对月圆人不圆的怨恨。
       
        阅读训练一
       
        忆秦娥
        张孝祥
        元宵节。凤楼相对鳌山[注]结。鳌山结。香尘随步,柳梢微月。
        多情又把珠帘揭。游人不放笙歌歇。笙歌歇。晓烟轻散,帝城宫阙。立秋的古诗
        [注]鳌山:堆叠彩灯作山形,称为鳌山。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的上阕怎样描写元宵节欢闹的场景?
        2.简析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阅读训练二
       
        二月二日[注]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鬚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二月二日:蜀中风俗为踏青节。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颔联的抒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阅读训练三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注]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寒食为清明前两日。今日便是寒食,民间春游祭扫之日。江南有赛龙舟、荡秋千之习俗。此词作于乙卯年,张子野年已八十六矣。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两句话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了怎样的节日气氛?
        2.最后两句词人是如何描写出月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