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作家乔羽简介
乔羽(1927.11.16—) 山东济宁人。中共党员。幼时家庭生活拮据,靠哥哥做店员维持生活。高中期间,当过小学教员。1946年初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学习,开始在报刊发表诗歌和小说,还写过秧歌剧。1948年毕业于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1948年华北联大与北方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调入华大三部创作室,开始专业创作。
乔羽(1927.11.16—) 山东济宁人。中共党员。
幼时家庭生活拮据,靠哥哥做店员维持生活。高中期间,当过小学教员。1946年初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学习,开始在报刊发表诗歌和小说,还写过秧歌剧。1948年毕业于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1948年华北联大与北方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调入华大三部创作室,开始专业创作。创作以歌词和剧本为主。《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爱我中华》一经谱曲,广为传唱。1956年与时佑平合
作创作电影文学剧本《红少年行》,(即电影《红孩子》),描写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一儿童成长为革命少年的故事。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0年署上自己名字不署真作者名字的将1959年广西柳州彩调剧团原创的彩调剧《刘三》弄出电影剧本《刘三》,柳州彩调剧以反映反压迫敢于阶级斗争为主线将一个隐约的传说创作为歌颂美丽智慧勇敢的民间歌手刘三,带有浓郁的地方民族彩。1964年还参加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诗词部分的写作。粉碎四人帮后,与树园等合作创作了话剧《杨
开慧》并继续创作了歌词,现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是中国音乐创作界不折不扣的词坛泰斗。历任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歌剧舞剧院专业创作干部,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院长,一级编剧。全国第八届政协委员。著有歌词集《小船儿轻轻》,歌词《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祖国颂》、《牡丹之歌》、《难忘今宵》、《思念》、《说聊斋》等。上列歌曲均获
全国大奖。
最早的成名作——不是歌词
东方红的歌词1946年杏花盛开的时节,十九岁的乔羽因贫穷和战乱,告别正在就读的中西中学(现济宁一中前身),经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的引荐,秘密进入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就读。这个时期的乔羽对哲学、政治、经济学颇感兴趣。这时,他从学校里被抽出来深入农村参与土改工作,写出了十二万字的《党尔砦土改经验调查报告》。土改工作团团长王任重对这篇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文笔漂亮的调查报告赞不绝口,下令立即把乔羽调到冀南区政策研究室。然而,王任重的命令,最终却因中共中央的“这批学生谁也不能动,留等解放全中国统一使用”的命令化为泡影。这篇调查报告被当时的《冀南日报》加版转载,对推动当地的土改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竟成了乔羽最早的“成名作”。这年乔羽二十岁。
写歌人生多磨练
乔羽,待人敬而不疏,近而不谑。浓厚的乡音铿锵有致,言词幽默有趣,加上他言语间的手势动感明快,第一眼就给人留下神采奕奕,精神矍铄的印象。
乔羽幼时受其父文学熏陶,4岁时已能识字三千,《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读来不觉费劲。小时苦读,很早便懂得了格律诗、乐府和古今民歌,由于博闻强记又有来自民间的禀赋,这些为他的歌词写作夯实了基础。乔羽青年时立志,写作小有名气。几十年的人生经历给了他最大的学问,他常说,写作时的许多感受都来自于生活。
他将自己的才华用于写歌,但是在他眼里,写歌词并不是高贵神圣的创作。乔羽经常说:“我一向不把歌词看作是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它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粗布衣,或者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在他心中,带着淳朴的生活气息和泥土芬芳倒是最好的作品。有人说乔羽玩“土气”极为地道。他的知识结构,可说是从民间奠基而又遍读
古书搭起了架子,且又以古今中外各种“杂书”填充门墙。于是乎,人们听到这样再平常不过的歌词,“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还有“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是多么的朴素精练!乔羽说:“我不喜欢涂脂抹粉,喜欢直来直去的大白话。”其实,他的歌词看似极普通的语言,但是只有乔老才深刻体会到它们是“容易写,写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