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介绍红歌
是啥
红歌,即红歌曲。就是赞扬和歌颂革命和祖国的歌曲,它们普遍具有浓韵的感情基调,有较强的节奏感。红歌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它能唤起人们的红记忆,红大都是当时历史实践的产物,也是当时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有许多红歌首先就是在广大人民众中传唱的,后经词、曲作者收集、加工和整理被推广的,它脍炙人口,便于记忆。
艺术特
“红歌”不是抽象的革命口号,更不是单纯的政治符号。它能够广泛流传而且经久不衰,首先在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红歌”的创作源泉是民歌,这就决定了它为普通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从井冈山时期的江西民歌、延安时期的“信天游”,到祖国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满怀豪情,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歌构成了“红歌”多样化的风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都能在“红歌”里到属于自己的音调。这就使得“红歌”具有广泛的众基础。
“红歌”曲调优美,语言精炼。每一首流传至今的“红歌”,几乎都经过了千人唱、万人传,并在人们的反复传唱中日益精炼、成熟。从这个角度说,“红歌”既是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更是人民大众创造的艺术,是平民百姓真情实感的表达。因此,无论是“红歌”的词还是曲,都显得简洁、单纯、明畅、优美。
“红歌”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是它的质朴。质朴是民歌的特,来自于民歌的“红歌”不仅继承了这一特性,而且将其发扬光大。它产生于人民众的劳动、斗争、生活和娱乐之中,真实地反映人民众的思想感情,讴歌了祖国,讴歌了人民,讴歌了党,以直截了当的叙事抒情发挥感人的力量,闪烁着艺术光芒。
“红歌”还具有时代性。产生于不同年代的“红歌”,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都非常贴近生活。其歌词内容固然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革命、建设与生活实践,呈现出特定的时代性;其旋律也莫不反映那一时期的真实生活和精神状态。如战争年代的《小放牛》、《游击队歌》、《东方红》等,建设时期的《我的祖国》、《翻身农奴把歌唱》、《十五的月亮》、《祝福祖国》等。
“红歌”的这些艺术特,使它区别于其他音乐艺术,也是它具有独特的美育功能和社会教育
功能的基础。
社会意义
“红歌”的传唱仿佛把人带到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带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让人在追忆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而奉献青春热血乃至宝贵生命的英雄的同时,生发出一种豪迈的英雄气概,东方红的歌词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人们欣赏“红歌”,不仅能得到感官上的享受,愉悦身心,而且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受到感化和教育。可以说,“红歌”既是宣传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绝佳载体,也是进行审美教育不可多得的好形式。
“红歌”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片面追求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淡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已成为部分人认同的价值观。这与我们这个民族、这个时代是不相容的。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是“红歌”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情操,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为理想和事业勇于斗争、不怕牺牲、大公无私、团结奋进的精神。因此,传唱“红歌”,能够促进人们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
“红歌”有利于人们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红歌”所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在这方面能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像“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这样的歌词,真实形象地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和军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传唱这些“红歌”对于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必定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红歌”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的艺术形式。我们在欣赏它的艺术魅力的同时,还必须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
歌词内容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这是英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敞, 朋友来了, 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这
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我的祖国(歌曲)前身今世
《我的祖国》是中国大陆电影《上甘岭》(1956年出品)的插曲。乔羽词,刘炽曲,原唱者是中国女高音歌唱家郭兰英。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6年摄制的电影
《上甘岭》, 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 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 坚守阵地, 顽强战斗的故事。电影中这一情节这样展开:在这次惨烈战斗的片刻间歇,坑道里的战士们疲累至极,眼看着一个个倒下,还有些人也是伤势严重,药缺水尽,战壕里的空气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就在战士们生死悬于一线时,不远处却飞出女卫生员唱起《我的祖国》的清亮歌声!霎那间,歌声如阳光穿云破雾,似灵丹振奋了人心。战士们黯然的目光明亮了,伤员们低垂的头抬起来了。他们仿佛看到了祖国的锦绣河山,想到了祖国和人民,心中升腾起必胜的信心与希望:祖国,我亲爱的祖国,我生长的地方,为了你,儿女们抛头颅洒热血,战死疆场,也在所不惜!
1952年秋, 美军在朝鲜中部三八线附近发动大规模攻势, 企图夺取上甘岭主峰阵地五圣山。上甘岭战役爆发。八连连长张忠发奉命坚守主峰阵地, 师指挥所要求他们坚守24小时以待后援。可就一个上午, 敌人竟进攻23次, 我军伤亡惨重。敌人继续增兵, 师指挥所命令张忠发所部暂时撤进坑道。第二天, 敌人大举进攻五圣山。张忠发命令连队配合其他部队主动出击, 打退了敌人。随后, 师指挥所要求张忠发拖住敌人, 使后方争取时间调度兵力, 补充弹药。坑道内的战士不仅要跟敌人作战, 而且还要为生存而斗争。每天都有不少伤亡。坑道与后方的联系被敌切断, 坑道内严重缺水, 战士们相互鼓励关心着, 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战斗。在朝鲜人民的支援和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 他们顽强战斗, 使我军做好大反攻准备, 最后击退了敌人。上甘岭战役在朝鲜战争中具有重要影响, 打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震慑美军的军威。
词曲创作小故事
穷起直追到底的沙蒙又拍来电报,电文不是一张了,而是长达数页的厚厚一沓。电报到时,已是晚上,电文未译出来就送给了乔羽。他连忙跑到邮局请工作人员翻译,电报的大意是,要他立即赶往长春电影制片厂,片子已停机待拍,有了他的歌词才能最后拍完,摄制组等一天就要花去上千元的经费。电文还一连用了3个“切”字、加3个惊叹号……乔羽读到这里,对
邮局的同志说:“下边的不用译了。”他预感到事态很急,也为这份“穷追猛打”不回头的执着真情打动,当晚便登车出发了。沙蒙还同时拍电报给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袁文殊,让帮忙为乔羽安排好转乘的路线、车次,使乔羽顺利地从江西经上海转车赶到长春。
沙蒙一见到乔羽便把详细情况和盘托出:《上甘岭》影片已拍完, 样片也剪出来了。只留下安排插曲的那几分钟戏, 等歌出来后补拍;全剧组每天的花销巨大, 为了这首插曲, 摄制组停机坐等, 即使什么也不干, 每天也要耗费2000块钱。沙蒙措辞婉转地摆出这一切的意思, 是催乔羽快速创作。乔羽开门见山直击要害地问:“你对歌词有什么要求?写成什么样子?”沙蒙说:“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只希望将来即便是这部片子没人看了, 这首歌却是流传的, 还有人唱。”
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完《上甘岭》之后,导演沙蒙到乔羽要其为主题曲作词,乔羽接到邀请当夜,登车由南昌赶往上海,由上影厂厂长袁文殊安排车次赶到长春。沙蒙、乔羽会面后,沙蒙便把情况和盘摆给了乔羽。《上甘岭》影片已经拍完,样片也剪出来了。只留下安排插曲的那几分钟戏,等歌出来后补拍。全剧组每天的花销巨大。因此,沙蒙要乔羽快速创作,并要求这首歌能够经久不衰。乔羽在作词时想走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写作路子,可又想不出来,而沙蒙几乎每天都到他屋子里来催稿,乔羽也没办法。直到他想起他在江西看到长江
时的场景,才把歌词写了出来[1]。沙蒙拿着稿子看了半个小时后,询问第一句为何不用万里长江或长江万里,乔羽认为这样写可能会让那些不在长江边上的人从心理上产生距离,失去亲切感,最终沙蒙认可了乔羽的想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