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过于求购进,供不应求时卖出获利的案例
洛龙区有一条白圭街,是以白圭的名字命名的。这个白圭,名头不小,他是商人的祖师爷,被尊奉为“商祖”。
白圭虽是“商祖”,却也是鬼谷子的徒弟。东周时期,著名谋略家、纵横家鬼谷子在汝阳云梦山创办“鬼谷军校”,收徒传艺,门下弟子个个是人才。相比鬼谷子的其他高徒,比如纵横捭阖、名震四方的苏秦和张仪,白圭在政坛的名气似乎不算大,但在商界,他若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
发财的诀窍
史载,白圭生于战国时期的洛阳,名丹,字圭,是著名经济谋略家、理财家。
在白圭生活的那个时代,洛阳是王城所在地,不仅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贸中心。尽管周王室被诸侯架空,名存实亡,但洛阳商业繁荣、机遇遍地,许多外地商人不远千里来洛淘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相传,鬼谷军校开的有政治课、军事课、商业课,别的同学跟着鬼谷子学权术谋略,出将入相,纵横天下。白圭有经商天分,对商业课情有独钟。
老师教了他一个致富妙招:“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得到先付出,给他人实惠和好处,大伙儿共同富裕。
白圭深以为然,将其奉为圭臬。
当时的商人大都喜欢做珠宝生意,卖珠宝利润高,一夜暴富不是神话。白圭则另辟蹊径,专做农副产品贸易,把甲地的粮食倒卖到缺粮的乙地,再把乙地的丝织品倒卖到缺丝帛的甲地。
他认为,珠宝可以不戴,但饭不能不吃,农副产品是生活必需品,薄利多销,照样有钱赚。
滞销品《史记·货殖列传》里说,白圭“乐观时变”,善于观察生产规律及市场变化,预测行情,把握时机进行理财规划。
别的商人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牟取暴利,他偏要反着来。当商品供过于求,无人问津时,他就趁机买进;当商品供不应求,价格大涨时,他会趁机卖出。
丰年粮食产量高,粮食滞销,奸商趁机压价,农民手里的粮食卖不出去,只能贱卖。白圭逆势而为,加价收购粮食,低价出售畅销的丝织品、漆器等货物。
灾年粮食减产,粮价大涨,奸商坐地涨价,他反而加价收购蚕丝、帛絮等滞销品,便宜出售库存的粮食。
这一通反向操作,让白圭人气飙升,大伙儿都夸他是有良心的商人,争着跟他做生意。小本买卖赚大钱,白圭迅速登上了东周富豪榜。
总结他发财的诀窍,那就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予(与)”,满足顾客需求,乐于给他人实惠。这样,别人也会给你大开方便之门,机会多了,发财的概率自然大。
经商的秘籍
古代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不高,有钱却不体面。白圭本有机会当国相,像他的洛阳老乡苏秦一样成为“人上人”,但他自愿放弃高官厚禄,弃政从商。
他出师之后,当过魏国国相,魏惠王奉其为座上宾,对其礼遇有加。
魏国都城大梁(今开封一带)挨着黄河,常常闹水灾,百姓苦不堪言,大臣们束手无策。白圭认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派人加固堤坝、兴修水利,堵上了“蚂蚁窝”,治住了黄河水患。
这里得插句话:史学界也有人认为,治水的白圭跟经商的白圭不是一个人,只是同名;不过大多数人更愿意相信,此白圭就是彼白圭。
按说,白圭治水有功,在魏国大有可为,他却主动辞职,放弃了官位。原因据说是魏国官场腐败,他不屑与那些国家蛀虫为伍。
齐国、中山国的国君,听说白圭从魏国辞职了,争相聘请他帮忙治国,但他不干。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某些诸侯国不讲道德,没信义、没实力,还治理个啥劲儿?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他才不要陪着他们亡国。
秦国国力强大,重用商鞅变法,重农抑商。白圭跟商鞅观念不合,无法共事。
如此一来,他只能经商。
白圭认为,商场如战场,经商如用兵,做买卖要像治国统兵一样运筹帷幄,必须审时度势,
顺应时机,果断出手,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把经商之道拔到治国的高度,可见其自信。
富豪的良心
身为东周头号富豪,白圭发财不忘本,反对唯利是图,追求共同富裕。
相传,他创建了河洛地区最早的“商学院”,传授经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