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美学意义
1. 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性
悲剧理论⾸先是作为⼀种艺术理论⽽存在的。在⽂学艺术作品中,悲剧是通过两种社会势⼒、两种对⽴的意志、理想和实践准则之间的冲突来表现出来的。我们从悲剧⽂学史中可以看到,悲剧主⾓虽在⽃争中遭受到失败或牺牲,却并不使⼈悲观失望,反⽽能够⿎舞⼈们继续⽃争。因此,“悲剧精神的实质是悲壮不是悲惨,是悲愤不是悲凉,是雄伟⽽不是哀愁,是⿎舞⽃志⽽不是意⽓消沉。悲剧的美,属于崇⾼和阳刚;正因为这样,悲剧才是战⽃的艺术。”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悲剧的客观基础是⼈的苦难和死亡,所以,它在⽇常⽣活中可以被当作苦难的同义词。然⽽,不是任何苦难都可以被称作引起悲痛感受的悲剧。对于这⼀点,亚⾥⼠多德认为,坏⼈罪有应得的死亡多半会引起满意感,⽽好⼈意外的、并⽆⾼尚意义的死亡会令⼈感到恐惧。
2. 什么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悲剧理论⾸先是作为⼀种艺术理论⽽存在的.在⽂学艺术作百品中,悲剧是通过两种社会势⼒、两种对⽴的意志、理想和实践准则之间的冲突来表现出来的.我们从悲剧⽂学史中可以看到,悲剧主⾓虽在⽃争中遭受到失败或牺牲,却并不使⼈悲观失望,反⽽能够⿎舞⼈们继续⽃争.因此,“悲剧精神的实质是悲壮不是悲
惨,是悲愤不是悲凉,是雄伟⽽度不是哀愁,是⿎舞⽃志⽽不是意⽓消沉.悲剧的美,属于崇⾼和阳刚;正因为这样,悲剧才是战⽃的艺术.”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悲剧的客观基础是⼈的问苦难和死亡,所以,它在⽇常⽣活中可以被当作苦难的同义词.然⽽,不是任何苦难都可以被称作引起悲痛感受的悲剧.对于这⼀点,亚⾥⼠多德认为,坏⼈罪有应得的死亡多半答会引起满意感,⽽好⼈意外的、并⽆⾼尚意义的死亡会令⼈感到恐惧。
3. 美学论述题:举例论述悲剧的审美意义
论繁漪形象的悲剧审美意义摘要:《雷⾬》是中国现代戏剧中杰出的⼀部悲剧。
它作为曹禺的处⼥作,⼀出现就“当年海上惊雷⾬”反响空前。⽽《雷⾬》问世以来,繁漪这⼀⼈物形象⼀直是评论者所关注的焦点。
本⽂从审美的层⾯上来解读繁漪,阐释了她作为⼀个悲剧形象,所激起⼈们的怜悯感、⽣命⼒感以及崇⾼感。在这⾥繁漪是⼀个能激活我们审美感觉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雷⾬;繁漪;悲剧;审美引⾔艺术是⼀种审美创造,需要我们从艺术创作的审美过程寻主客观因素。艺术,是艺术家从⾃⼰的创作个性出发,经过“⼼灵化”,即主体的审美理想、审美感受对对象重新改造的结晶,因此任何外来影响都必须能够被融化进该作家的创作个性——⼼灵系统中,成为该作家个⼈的精神存在,才能在艺术创作中产⽣有价值的“美学”影响。
曹禺正是从⾃⼰的创作个性、审美主体⼼理出发来抉择艺术的导师。曹禺受到“五四”⼈道主义与个性解放思想的感召,总是从⼈,尤其是被压迫妇⼥在社会上的命运与追求的⾓度去感受⽣活,从⽽形成他对⽣活进⾏艺术概括的独特性。
曹禺个性偏于忧郁,对⽣活中悲剧性事件尤为敏感。审美情感中包蕴着⼀股令⼈窒息的悲剧压抑感,那种“雷⾬”式的激荡热烈,痛苦压抑决定了曹禺的戏剧美学观倾向于悲剧美。
当然外来影响只有契合并真正融进作家的创作个性,才与简单摹仿划清了界限。易⼘⽣戏剧之于曹禺,不仅激发了创作的灵感,⽽且成为曹禺“精神个体性”的合成因素。
曹禺学⽣时代演戏,攻读《易⼘⽣全集》等积累的艺术库存得以再⽣出巨⼤的美学功能,通过艺术的审美创造以鲜明的个⼈独创性与独⽴的美学价值体现出来。只有对以上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才能真正的深⼊⽂本去进⾏艺术的审美,认识《雷⾬》独特的艺术魅⼒,也可以理解曹禺在《雷⾬·序》中所说的“在国内这些次公演之后更时常地有⼈论断我是易⼘⽣的信徒,或者臆测剧中某些部分是承继了Euripides的Hippoltus 或Racine的Phedre灵感。
认真讲,这多少对我是个惊讶”。曹禺说:“我是我⾃⼰”。
《雷⾬》问世以来,繁漪这个⼈物形象⼀直是评论者所关注的焦点。有⼈认为她是⼀个反抗家庭专制,迎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性;有⼈认为她是⼀个极端⾃私,阴鸷恶毒,有“之罪”的⼥⼈。
⽆论褒贬,这些观点都是社会意义,道德意义上的结论,⽽本⽂认为,只有从审美层⾯上的解读才能真正接近繁漪形象的本质。从《雷⾬·序》中我们可以体悟到,《雷⾬》并不是⼀部社会伦理剧,它超越了⽇常经验的现实世界,是对宇宙间⽣命存在悲剧的揭⽰,是剧作家对宇宙间⽣命存在的⼀种形⽽上的思考。
《雷⾬》的世界是⼀个能激荡我们的感受,开启我们⼼灵的艺术世界。《雷⾬》的世界⾥,主⼈公繁漪不是⼀个具体可解的⼈物,⽽是⼀个能激活我们审美感觉的艺术形象。
⼀、繁漪引发我们的悲悯感悲剧中的怜悯不同于⽇常⽣活中的怜悯,它是⼀种审美同情。朱光潜把它描述为“由于突然洞见了命运的强⼤的⼒量与⼈⽣的虚⽆⽽唤起的⼀种普遍情感” 繁漪是⼀位“有钱有门弟的⼩”,被周朴园骗来,被封建的夫妻名分,囚禁在监狱似的周公馆⼗⼋年了。
从⼗七岁的少⼥变成了中年妇⼈,磨成了“⽯头样的死⼈”。⽽“她也是要⼀个男⼈真爱她,要真真活着的⼥⼈!”突然从家乡出来的周萍的青春⽓息唤起了她久违的⽣命感觉,郁积在⼼中的激情如⽕⼭般爆发出来。
她置“母亲”与“妻⼦”得⾓⾊于不顾,把性命和名誉都交给了周萍。然⽽周萍“⼀个感情与⽭盾的奴⾪”显然⽆⼒承受这样炽热疯狂的爱。
繁漪是个懂得爱情,有⽣命质感的⼥⼈,她为追求⾃⼰⽣命的价值,⼀路挣扎,拼⽃,“她不悔改,她如⼀匹执拗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道。她抓住了周萍不放⼿,想重新拾起⼀堆破碎的梦,救出⾃⼰,但这条路也引向死亡。”
在强⼤的⽆形的命运⼒量⾯前,这个“果敢阴鸷”,⽕⼀样炙烈的⼥⼈⼜显得多么渺⼩和⽆助。在⽆限宇宙间,个体⽣命是有限的,⼈落在宇宙这⽆限的,“残酷的井”中,⽆论怎样搏⽃与反抗,最终总逃脱不了这个⿊暗的,⽆底的洞坑。
“我念起⼈类是怎样可怜的⽣物,带着踌躇满志的⼼情,仿佛是⾃⼰来主宰⾃⼰的运命,⽽时常不是⾃⼰来主宰着。受着⾃⼰——情感的或者理智的——捉弄,⼀种不可知的⼒量——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繁漪的悲剧让我们感受到茫茫宇宙间有⼀种⼈的意志⽆法控制,⼈的理性也⽆法理解的⼒量左右⼈的命运,这就是⼀种命运感。
⾯对宇宙间这⼀⽆法控制的命运⼒量,⼈的拼⽃显得多么⽆⼒和徒劳。读完繁漪,我们不会耿耿于怀于她的乖戾,正如作者所感:“我想她应该能动我的怜悯的尊敬,我会流着泪⽔哀悼这可怜的⼥⼈的。
我会原谅她,虽然她做了所谓‘罪⼤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母亲的天责。” 从某种意义上讲繁漪是对我们每个⼈灵魂的拷问。
如果我们是繁漪,我们会怎么做?是否会让“⽣命烧到电⽕⼀样底⽩热,也有它⼀样地短促。情感,郁热,境遇激成⼀朵艳丽的⽕花?”还是沉在命运的井中寂静地消亡?斯马特说:“如果苦难落在⼀个⽣。
4. 什么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悲剧理论⾸先是作为⼀种艺术理论⽽存在的.在⽂学艺术作品中,悲剧是通过两种社会势⼒、两种对⽴的意志、理想和实践准则之间的冲突来表现出来的.我们从悲剧⽂学史中可以看到,悲剧主⾓虽在⽃争中遭受到失败或牺牲,却并不使⼈悲观失望,反⽽能够⿎舞⼈们继续⽃争.因此,“悲剧精神的实质是悲壮不是悲惨,是悲愤不是悲凉,是雄伟⽽不是哀愁,是⿎舞⽃志⽽不是意⽓消沉.悲剧的美,属于崇⾼和阳刚;正因为这样,悲剧才是战⽃的艺术.”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悲剧的客观基础是⼈的苦难和死亡,所以,它在⽇常⽣活中可以被当作苦难的同义词.然⽽,不是任何苦难都可以被称作引起悲痛感受的悲剧.对于这⼀点,亚⾥⼠多德认为,坏⼈罪有应得的死亡多半会引起满意感,⽽好⼈意外的、并⽆⾼尚意义的死亡会令⼈感到恐惧.
5. 举例论述悲剧的审美意义
在研究中、西⽂化差异的选题上,不少学⼈投⼊了⼤量的精⼒乃⾄毕⽣的精⼒去进⾏深⼊⽽细致的研究。
向西⽅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西⽅,为全球⼀体化的思维格局作出了不朽贡献。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从不同⾓度向我们介绍了西⽅⽂化特征和艺术思想的构成。
对我们了解外埠世界,了解西⽅⽂化的审美理念,提供了不少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为我们研究⾃⼰民族的审美理念和融⼊西⽅审美思想对我们的赏⽯活动具有⼗分积极地意义。这是⼀个⼤题⽬,它涉及到⼈类活动的⽅⽅⾯⾯,涉及到世界各个民族的⽂化背景。
各民族的⽣活习惯,物质条件,地理位置,⽓候环境,光照时间等众多因素,直接影响着⼀个地区和⼀个民族的⽂化习俗。本⽂旨在就审美意识⽅⾯作点阐述,愿它能对我们的赏⽯活动有点积极意义。
现代⽣理学和⼼理学的研究表明:⼈的⼤脑区域,确有潜意识领域的存在。这种奇特的潜意识功能的发现,不仅校正了以往⽆法解释的神话观念,⽽且更科学的解释了⼈脑进化的客观规律。
⼈脑的这种潜意识领域,可分为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沉积,理论上把它区分为种族潜意识和个体潜意识两⼤类。据W.薄莱尔的实验报告表明:⼈的感觉能⼒有⼀种连续性。
新⽣⼉在出⽣之前⼤脑中就写上了复杂难读,甚⾄不可辨认的特殊记号。这种记号是来⾄远代祖先的许多感觉刻痕,有⼈便称其为种族潜意识或⽈遗传基因。
个体潜意识则是⼈的后天所有经验和理性意识在⼤脑层⽪留下的记忆痕迹,是现实⽣活中对⼈影响最深
刻,触动最⼤的历史事件存留的痕迹。这些库存在⼤脑层⽪中的所有记忆,会在潜意识中留下⼀触即发和条件反射的不同反应,并主导着⼈的所有⾏
为意识。
中国的奇⽯鉴赏家和艺术家,应该是对事物感受能⼒⽐较敏感并具有超前审美意识的⼀类。当他们在现实世界⾥看到某种事物最初的原貌时,会因此发⽣很强烈的情感活动。
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还⽆法从科学的理论上解释对某⼀事物的思考能⼒,但我们完全可以肯定的说: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与⼀般⼈是有所不同的。当他们发现有⼀种特别⽽⼜值得注意的物质现象时,便热⼼⽽好奇的摄取到⾃⼰的⼼灵中来。
从最初感觉的那种独⽴形象,经过潜意识的孕育培养,再与其它事物进⾏有机结合,从⽽创造出思维典型。这种典型思维的意义是鉴赏家以前观察到事物现象的再现。
⼀种物质现象,如果它可以形成并表现时代的审美动机,他们便能摆脱个体狭窄的认识圈⼦,对整个物质现象投射以格外的审美注意⼒。能够强化⾃⾝的活动意向,并去认真观察、体验、捕作和揭⽰⾃⼰时代的审美特征,将这些现象纳⼊⾃⼰的视野,从⽽构成整个审美创造活动中稳定⽽完整的实际内容。
同时,在审美个性的整体结构中,⽐较稳定⽽⼜差异较⼤的则是鉴赏家对观察,感知、分析、想象的不
同层⾯⽽有所不同。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壤⾥,不可能开放出古希腊时期那种表现⼈体健美,体格强悍,袒露胸腹的艺术之花。
也不可能有象维纳斯那样裸露肌肤的⼥性形象和像⼤卫那种全裸的男⼦雕像。西⽅的艺术创造是⼀种⼊⽊三分的细腻肌⾁块状和⾻骼关节灵活的直观再现。
东⽅艺术则是充分利⽤外在条件的包裹意象影射着⼈体内在的那种⽓质和想象。中国的⼈物画和雕塑从⼀开始就没有⼀个标准的⽐例,历史上没有⼀件作品可称为正⽐和采⽤黄⾦分割的科学⽅法进⾏艺术构思。
直到近代,西安兵马俑的出现才让我们见到了⼆千多年前⼈物⽐例的正确性。但依然是重甲包裹,服履靴形。
即使这种⽐较科学的⼈物⽐例,也没有被后来的艺术家采纳。在中国封建社会⾥,艺术家不可能亲见直观的⼈体,更不允许宣泄⼈体艺术的原形。
说到底,是对⼈体美的艺术形象不懂和禁忌。在中国礼教中,⼥不露⽪,男不露脐的教化,成为⼀种约束⼈的意思⾏为,禁忌⾃我了解的桎梏。
在中国历史上认为⼤逆不道的事,在西⽅,从他们的祖先开始就已经习以为常了。只是到了近代,中国
美术界接受了西⽅⽂化的精华,似乎重新认识到了⼈体是世间最美的⼀部分?⾃从艺术⼈体在我国⼩范围开始运⽤,始终步履艰难,障碍重重,更是直接怒斥为⾊情和黄⾊的渲染。
这种对⼈体⾃⾝神秘化的教化结果,导致民族的另类更希望解开这个谜团的主动进攻。⼈们越是见不到真的⼈体,越是表现出对未知领域的渴望,尤其是最隐蔽的⽣殖器官,便成为中国另类最强烈的报复对象。
所以,中国⼈骂⼈最恶毒最丑陋的语⾔,莫过于对男⼈⼥⼈的⽣殖器攻击。我们所知道外族恶毒语⾔的攻击只是强调⼈格智能的低下和愚昧,他们即使骂⼈也似乎不像。
6. 尼采悲剧世界观的美学意义
尼采所以为的悲剧是明知愁苦、困厄,可仍就要横越过去,最后取得圆融善美的这种状态。
所以尽管尼采否定这个世界的⼀切,可他也不是为了否定⽽否定。反⽽是认为,否定只是为了达到对⽴的另⼀个尽头的过程。
这个痛苦的过程因⽽仍然是甜美的,也是不能不有的享受。否定⽣活上的⼀切虚假不实,这是不得不尔。
是以否定的⽬的不是为了否定,⽽是为了⾛向否定的对⽴⾯,即升华和转化。升华和转化即为⽣活要达成的最后的圆融善美。
在尼采的哲学⾥,这种最后的圆融善美是⼈类⽣活的归依和⼀切。就是⼀种艺术的世界,同时也⼀种美学的境界,⼈类最后的实现和完成。
悲剧是⼈类不能不经历的命运;⼈类也惟有经历这种命运,才有可能达到善美完全的境界。这是尼采的哲学依归,也是尼采讨论哲学的主旨。
尼采在《权⼒的意志》(The Will to Power)⼀书⾥,把狄俄尼索斯当作悲剧⼈物的典型提出来,把狄俄尼索斯部份和部份的这种对⽴当作是⼈类必然要承受的命运悲剧。⽽这两者对⽴的统⼀、争取命运最后的抉择权利和跨越这道对⽴鸿沟的⼀切奋⽃,就是他所热爱的艺术世界的全部内容。
有关命运这个课题,尼采在《权⼒的意志》⾥讲了⼀段很经典的道理。他说︰「错误是懦弱——每⼀种知识的成就都是属於有关个⼈本⾝的勇⽓、严正状态,都是属於有关个⼈本⾝的诚实清⽩状态的⼀项成果——⼀如我所体验的这样的⼀种实验的哲学,甚⾄於以实验的⽅式预⽰了有关这种最为基本的虚⽆主义的⼀些可能状态部份;但这并不意味著说,它必然终⽌在⼀种否定上⾯,即⼀个不,⼀种⾛向否定表现的意志。
它反过来是想要跨越到属於这点的对⽴⾯去——⾛向属於实际上的此岸世界的⼀种狄俄尼索斯的肯定表现,没有任何折扣、例外或者选择——它想要这种永恒的循环︰——这些相同的事物、这种相同的逻辑和属於⼀些缠绕表现的⾮逻辑。⼀个哲学家能够抵达的这种最⾼状态︰维持著跟存在有的⼀种狄俄尼索斯的关系——有关这点我的公式就是热爱命运(amor fati)。
」⽽狄俄尼索斯就是热爱这种命运的⼀位典型⼈物,因⽽「被切割成为⼀些碎⽚的狄俄尼索斯就是属於⽣活的⼀项承诺︰它会以永恒的⽅式被重新⽣出来,⽽且再度从破坏中回过头来。」在尼采的艺术世界⾥,个⼈是要能够把过度状态变成是有关⽣产的和破坏的⼒量的享受表现,变成是连续不断地创造。
所以,在追求这种艺术境界⾥,个⼈就「必须瞭解被称之为『⽣活』的这种艺术的现象——在最不利的⼀些条件下建构的这种建筑什麽的精神︰以最缓慢的态度——属於所有它的联合的⼀种证明⾸先必须重新加以⽣产出来︰它维系著它⾃⾝。」因为尼采沉迷在这种艺术世界⾥,他也就特别偏好古希腊⼈的⽣活哲学。
在同⼀本书⾥,尼采也说过古希腊世界吸引他的原因。他说︰「在希腊的灵魂内部⾥的属於狄俄尼索斯部份和部份的这种对⽴,在考察有关希腊⼈的本质部份时,是我感觉本⾝被吸引进去的这些伟⼤谜题之⼀。
基本上,除了猜测为什麽准确的希腊的思想必定要从⼀种狄俄尼索斯下层⼟壤⾥头成长出来;为
什麽狄俄尼索斯的希腊⼈需要变成的希腊⼈;这是说,根据要衡量、⾛向简单状态、要顺从统治和概念的⼀种意志,来让他的意志成长为这种恐怖的、形形⾊⾊的、不确定的、让⼈害怕的意志以外,我并不关⼼任何东西。这种⾮中庸的、失序的亚细亚的意志存在於他的⼀些根源⾥︰属於希腊⼈的勇敢刚毅部份存在於他跟他的亚细亚思想的⽃争⾥;善美不是赋予他的,这就像逻辑或者属於⼀些习俗的⾃然状态部份⼀样机会微乎其微——这是通过⽃争才征服过来、才得以⾏使意志、才赢取过来——这是他的胜利。
」因此也可以说,古希腊⼈的世界就是尼采的哲学世界和美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