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文学在新世纪的特点
 一、文学价值的多元化
  90年代以后的新世纪文学,随着政治意识形态在文学领域的隐性退场,意识形态对文学失去了强制性的约束力,中国文学空间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宽松和自由,管理机制和文学生产逐步走向进步和成熟,这些外部的条件使得新世纪文学的价值取向一方面由权利干预走向独立自主,并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观,但另一方面又广泛地受到市场经济的调节和干预,而逐渐倾向于“世俗化”,开始注重对人的现实关怀,比如“食与”、人的求生爱美本性、对金钱的合法赚取、对权力和名誉地位的艳羡与追求等。当然,人性及本能由当初的过度禁锢和现在的反弹,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诱惑及其放纵,也可能会使新世纪文学难以坚守世俗化的理性限度,从而趋向于“恶俗化”,如自私贪婪、唯利是图、卑鄙龌龊、和感官。因此,价值观上需要正面的取值,比如呼吁人与人之间的爱、追求光明、求真求善求美、理想与憧憬、人的信念、正义和公平就成为新世纪文学作家创作的内在要求。而且新世纪文学已经没有了历史与传统所赋予的意识形态,开始从“人”学的角度进行重新建构。因此,通过“人”的审美化判断价值标准,不但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规范和程序,而且还闪耀着“人性”真的光芒:它既不是绝
对的善与恶,也非不分彼此的好与丑,而是以情感为纽带的,并受到社会、经济、生活等条件制约的社会联系和共同需求。“新世纪文学以正面价值为参照来析取人性本相,既在于辩证地看待不同文化语境对‘人性’因素的阐释而不至于对它进行‘阶级性’或‘永恒性’误读甚至妖魔化处理,也表达了对‘人性’向上的真诚预期。”
  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新世纪文学在价值取向方面并没有取得平衡,例如对启蒙价值、道德价值、政治价值、社会价值的疏远,对娱乐价值、生命体验价值的过度追捧,对现代性、全球性、人类性等新的价值的猜疑甚至拒斥。作家们必须在自身的文学实践中予以恰当协调,才能促成新世纪文学价值体系的合理建构。
  二、文学的非精英化
  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是文学的精英化的过程,他通过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学论,来确立精英知识分子和文化的统治地位,然而从90年代初期开始,或者说新世纪之后,非贵族化思潮崛起,有逐渐取代精英化的趋势,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内容呈现出非精英化的特征。
  这一特征出现的背景,一个是新传播媒介的日益普及,网络文学的崛起。“网络文学”是一种
全新的文学形态,网站可以免费为业余写作者提供发表的原地,并且随着其新世纪以来的迅猛发展,逐渐开始集团化和产业化,首先,网络文学基本是按照类型来划分的,它是典型的商业小说,以愉悦读者为目的。其次网络小说的情节数量繁多,一个比一个凶险,但是情节之间却缺少紧密的联系,不过新一代的读者已经不耐烦与传统的社会生活节奏和处心积虑的谋篇布局,他们需求的是一路过关斩将、头也不回走向终点的快感。另一个是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美学思潮的盛行,审美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生活形式,成为了一种生活现象,鲍德里亚把这一现象称为审美泛化或审美价值的扩散。文学成为一种商品,“人以自身来装饰自己,自由的欢快被纳入了人们所需求的范围。”“当代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离开传统的轨辙,其随时顺俗、得风气之先者更融入了当代审美文化浑茫的全景。”日常化写作在90年代无疑具有代表性。“它成为一种流行的写作倾向,它的最触目的美学特征是以写实的方式,不厌其烦地描述日常经验和日常琐事,日常生活成为文学叙事的主要对象和审美范畴。日常化写作实践者反对文学的精英主义立场,意图以日常经验的庸常性来消解和颠覆传统文学的精英身份和崇高原则,赋予文学一种平民主义的姿态和形象。”审美日常化,“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不断被消解,文学正经历从审美到物化的一个过程,文学也在生活的每个方面与人遭遇。
日常生活审美化  三、文学的都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市场化、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都市文学的兴起;新世纪以来,都市文学的兴起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当然,在现代文学里,也曾有茅盾的“阶级都市”,沈从文的“病态都市”和老舍的“文化都市”,但是新世纪文学较多关注了所谓的“世俗化都市”,世俗化的都市主要表现为物质化、欲望化和实利化,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文学描写的场景从农村的集市、院落、茫茫的草原和戈壁以及山区森林、稻田麦地等一些劳动场所渐渐地转移到了摩天大楼、连锁超市、跨国公司、星级宾馆、夜总会等现代都市性的消费场所;其次,文学作品里的人物从描写农民、乡村知识分子、干部和地主等变成了都市里的弄潮儿,他们有公关人、代理商、公务员、老板以及风险投资商;还有文学作品里人物的生活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大多是主人公的安身立命,它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碌着放牧耕种祈雨,甚至为了活命它们辗转于迷信、战争与土地,而都市文学里人物的生活内容则充斥着桑拿、、网络游戏、休闲旅游、做生意等现代内容;最后,文学作品里的人物的精神世界也有很大的变化,农村题材的作品里主要表现了人物的封闭的思想,以及它们知足、勤劳、俭朴的乡土品质,都市题材的小说里人们既野心勃勃充满希望,又迷茫痛苦和绝望,它们追求享乐,唯利是图,甘愿冒险甚
至孤注一掷。这里特别善于表现人的长期遭到禁锢的欲望,文学悄悄从物转移到人,物表现人的活动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