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象的生成
摘 要:审美意象的生成乃艺术创作的先决条件,本文从审美主体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时代背景,自身知识构架,以及遗传因素所致的天赋、性格这四方面来论述影响审美意象生成的主客观因素,进而使我们明晰艺术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除了自身知识、修养的提升,还应注意深入体验生活,把握时代主题。
关键词:审美意象;审美主体;审美客体
“意象”一词是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为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意象即为审美意象。
日常生活审美化所谓审美意象,是指在日常的审美体验中,审美主体将自身的审美情感、审美认知与把握到的客观物象相融合,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在审美主体观念中所呈现的艺术形象,是审美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生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为艺术创作的前奏。审美意象的生成并非偶然的,它不等同于客观审美物象,存在人的有意识的选择和参与,受审美主体的时代背景、社会生活、环境、知识构架及审美主体天赋、性格、情感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是对客体的主观印象。
审美意象的形成受艺术家所处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人是环境的产物,自身即是环境组成的一部分,没有“非人”的存在,也就无所谓人的存在,人不可能置身环境之外。从未见过繁华都市且不能从文化知识领域获取对其想象空间的人不可能信手画出高楼大厦,,而自幼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又有几个能自发的毫不费力的画出纯粹幻想的牛羊特征?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社会生活、环境是艺术家审美意象的源泉和基础。
审美意象的形成受艺术家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如果把整个人类的发展史看成一个坐标轴,生活环境就是一个横轴,时代背景则是标志不同发展时期的纵轴。纵观人类的整个发展历史,即是人自身的进化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一切衍生物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人无权选择时代,只能选择反映时代的角度和方式,因此其审美意象必然受时代的影响和制约。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无论其有怎样丰富的想象力,恐怕也无法预料今日的电脑绘画。而今日的艺术家也难能预测几百年之后艺术发展的新样式,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新变化。
审美意象的形成受艺术家自身文化层次、知识构架的影响。人类文化的传承在每个生命个体身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甚至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都有各自不同
的文化、习俗,审美主体后天所受的教育、知识构架的不同,在其个性的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并且影响其天赋的自然成长。但教育不是万能的,并且个体接受教育的程度、条件、对知识构架的兴趣侧重点也都是不一样的,进而形成审美主体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就决定了不同审美主体对周围生活环境感知、理解的不同,进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的形成受艺术家天赋、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影响。我们经常说某个人在某方面很有天赋,天赋是什么?天赋就是天分,是与生俱来的,为遗传基因所致在成长之前就已经具备的某方面的成长特性。针对某方面的东西或领域的特殊悟性、能力使其可以在同等经验甚至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以别于其它人的速度、状态得以发展,并且有它的独一性,特殊性,在某方面特有的成长潜力和可能性超过一般人。这种先天性的个体差异影响着其后天的自然发展方向。每个生命个体都有赋予天赋的一面,具有绘画天赋的人在艺术的审美方面总是有着独特的观察视角,以及探索心灵的独到的角度和深度。艺术家所处时代、民族不同,地域相异,后天所受教育程度、内容的差异,均会影响其性格、情趣的差异,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而反映到对审美对象的选择、趣味、角度等方面,形成各自不同的内心意象,创作出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表达作为生命个体对生活的敏感,对社会的关注,对心灵的探索。这也是世界艺术绚丽多姿、风格流派多样的必然前提。
以上情况是审美意象生成所受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人会提出质疑,很多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并非直面审美对象,而是发自“内心”的创作。这主要是意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意象,一种是间接意象。艺术家直面审美客体,产生意象,进而把这种意象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媒介表达出来,艺术作品来自直接的意象; 而人的大脑在日常生活的视知觉活动中,无意识记录下对周遭环境、事物的意象,进而形成丰富的资料库,艺术家进入创作状态后将根据自己的情感触动,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有选择的从大脑中的意象资料库中提取日常积累的意识资料,进行非理性或理性的聚合、剖析、重组、引申、演绎等,进而寻求足以承载艺术家审美情感的新的审美意象,由此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乃是来自艺术家对日常积累的多重意象的重组,是一种间接的意象。
无论是来自审美主体的视知觉活动的直接审美意象,还是来自审美主体的阅读、思考、
联想等的间接审美意象,必然是喻意予物的结果,因此它只能是对自身所处时代大背景下的社会生活、环境等做出的条件反射,而对审美客体的选择,则又取决于审美主体所受到的知识教育及其自身的偏好、个性等主观因素,审美意象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存在完全空想的审美意象。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腾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03.
[2]杨光锷.诗歌形象系统美学梳理第二节诗歌形象的雏形——意象.《汉诗论》(9月第十一期)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