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文中诗,多角度赏析人物——浅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单元教学之专题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摘要 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育的更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增强学生综合素养和把握未来的能力为重点,更加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体系。《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五育融合”为背景,以明确课程取向为基准,针对单元学习任务4(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的阅读要求,我分别从“文中诗”与“诗人之诗”两种不同审美活动、“正文本”与“副文本”的概念与作用、作品里人物创作的诗词对塑造人物形象的“画龙点睛”式的点染之效这三大方面,通过举例,论证作品中人物创作的诗词这一“副文本”对整本书的叙述、描写内容的“正文本”补充、丰富的点染作用,尤其是对鲜明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画龙点睛之功效。
关键词  “五育融合”《红楼梦》  整本书阅读    诗词    人物
统编教材(2019)必修下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单元,它在新课标的框架内提出了具体文本的具体要求——六项学习任务:任务1:把握《红楼梦》里的人物关系;任务2: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任务3: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学习任务4: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任务5: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任务6:体会《红楼梦》的主题。可见,《红
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取向已经很明确了,而这课程取向恰恰吻合“五育融合”的发展体系。但对学生而言,读整本书,增强综合阅读素养,比完成《林黛玉进贾府》同类目标并实现六个学习任务,肯定艰难得多了。
今天,我就单纯从任务4来阐述下面这个问题:如何鉴赏作品中人物创作的诗词,多角度赏析人物?统编教材(2019)必修下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单元任务4要求“选择小说中某位人物,细读品味其诗词”,对于这一任务,要注意重点不在诗词,而是人物,统编教材也进一步指出,该任务的目的是加深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
    一.  区分“文中诗”与“诗人之诗”两种不同审美活动
“文中诗”它是作者根据小说人物“按头制帽”,对号入座的创作,暗示人物性格、命运,寄寓了作者在人物身上的情感,未必在主旨、意象、语言、艺术手法上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如:《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众人联句,起句为王熙凤所作,她说,“你们别笑话我,我只有一句粗话,就是‘一夜北风紧’”。这句文中诗,诗句浅白,表明其学识浅薄,但有一定领导才能;诗句意境肃杀,表明其心怀忧惧。
“诗人之诗”,则在诗歌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如:诗歌作品的意旨是精微的,深藏不露的;语言是凝练的,意象是有代表性的,艺术手法具有多样性等。
如:杜牧《秋浦途中》“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一诗中,“萧萧”“淅淅”两个拟声词的妙处分析:“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
二.分辨“正文本”与“副文本”的概念与作用
理清“文中诗”与“诗人之诗”两种不同审美活动的区别后,我们再来分析任务4与章回体的关系,“章回体小说的内容为写人记事,叙述特征符合中国传统的阅读和审美习惯,掌握章回体小说的表现人物、书写世情的叙事,学习作家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转化,提升自己的文学审美能力,正是阅读古代优秀小说传统的集中收益。”【2】统编版教材该单元的“阅读指导”指出,“与西方长篇小说相比,章回体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特有的提示。《红楼梦》便是一部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的基本样式包括:“分回目标、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1】在《红楼梦》之前的章回体小说,回目功能单一,基本上是外化于叙事世界的形式,《红楼梦》则将回目内化为叙事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章回体小说中用散文化的语言写人叙事的部分是小说的“正文本”,作品中人物创作的诗词则是“副文本”。如《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黛玉、宝钗、湘云、宝玉等人创作的《咏菊》《问菊》《菊梦》《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忆菊》等这类作品中人物的诗词,就是“副文本”,其余写人叙事部分的散文化语言就是“正文本”。这是“正文本”与“副文本”的概念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