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饮食文化中的美学
“民以食为天”,一个社会的繁荣昌盛是以丰衣足食为前提的,我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精美绝伦,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饮食文化是诸多复杂的文化事相构成的,要研究饮食文化中的美与审美问题,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如文化思想、宗教观念、历史环境、民俗特点、社会阶层、菜系风格以及个体的文化修养、心理、情绪、情感、情趣、好尚等等。
从前秦诸子来看,他们对中华饮食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饮食观念上,墨子、老子、荀子均菲薄饮食,荀子甚至从“性恶论”出发,认为甘食、美服是“人性恶”的表现,反对追求美食;韩非子肯定了追求美食的合理性,但有纵容饮食奢侈的一面。墨子、老庄、荀子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积极方面早已汇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中,成为人性善与美的一种内涵与表现,特别是在通过对饮食的态度以显示人格精神力量方面对后世人们的饮食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评判饮食之美、评判人的饮食行为的美善丑恶应基于具体的历史环境,甚至基于具体的情境。
中华饮食文明有着许多相助的特点,就美与审美而言,体现出美善合一的特性,即多表现出以善为其内核,以美为其外在表现行式的特征。饮食生活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
它特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导向。现今生活日趋走向审美化,饮食生活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构成,谈饮食的美与审美无疑是十分重要的。须以“传统”根本基础,因为中国饮食文化中诸多美与审美的观念及其实践现象对现代饮食生活有着多方面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一、五味调和之美
五味调和是中国饮食的根本所在,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反映和体现出了我们祖先对于人饮食需求的科学认识和对于生存、自然等问题的某些哲学性的思考。五味调和之美,美在味之“适口”,美在味之“顺天生民”。五味调和是饮食的“美善合一”观念由发展到成熟的一个标志。五味调和不仅能生美味,还可以趋利去害,是饮食既有外在的味觉的快感,又有内在的养生护生的根本作用,是美善得以结合。
清顾仲曰:“饮食之道,关乎性命,治之之要,惟洁惟宜。宜者,五味得宜,生熟和节。”这里的所谓“五味得宜”,即是击球气味,又求其养生护生之本,强调饮食的“五味调和”,美善合一。可以说五味调和是中国美饮食的极致。
五味调和观念对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饮食观念和饮食时间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谈中国饮食与审美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饮食之味觉及其美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之味觉早已进入了人的精神观念形态之中,不仅成为人们追求的生活之趣、生活之美的一个表现,而且在许多情形下成为了人格精神美的一个象征,由此而使味觉成为了美与审美的对象。从中国饮食文化来看,它从一开始就与精神文化相联系——“夫礼初,始诸饮食”,饮食活动本身包含着诸多道德、伦理意义与情感内涵。因在饮食活动中,人们对于饮食之“味”的赣州不仅是用口鼻舌等感官快感上,而是从“单纯的味道”或“综合味道”变为了“超味味觉”进入到人的精神形态,成为愉悦身心的美感所在。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山珍海味之味觉,粗茶淡饭之味觉,率之与精神,率之与情感,均可为美。
三、声味相合之美
在我国古籍文献中,古人将声与味并提,并十分重视他们对人感官和精神的影响作用。“ 声味相合”是宴饮活动的艺术化,它与古代礼制相联系,并基于此而逐步发展,丰富多彩,有典礼化到生活化有着诸多的层次和种类。通过声味相和的饮食活动,人们将饮食需求的物质形态转化为了一种精神形态,从而赋予饮食以更多的生活意味。同时也使饮食活动具有根多美的特性与审美意义。可以说声味相和是生活审美化的一个表现。
人类的艺术源自现实生活,美与审美是难于现实生活相割裂的。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声味相合早就作为一种审美特征而存在了,并且它基于日常生活实践,很鲜明的表现出了一种对生活的审美态度。日常生活通过这种有意味的润而变得丰富多彩,它既联系着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同时还关涉到人的精神情感领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相结合,全面实践和实现人的生存价值。
四、饮食之境美——诗意中的美食
由于诸多人文观念的影响作用,我国饮食多重视饮食之境。,追求饮食之境美,形成了独具特的饮食文化现象。饮食之境是指在饮食活动中人们的情绪、情感或心境与外在环境的交融契合而产生的有意味的饮食氛围。饮食之境与人们对诗境、花茎、自然之景的意蕴的追求是分不开的,它体现出人的情绪情感和心境的内在联系及饮食与自然之景的交互融合关系没它是影视活动的艺术化、生活的审美化的一个独特的表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感叹人生易逝,功业难成,坎坷艰辛,这是思绪纷繁,包含忧思之境。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绿树成荫,菊花绽放,境界清单幽静,与故友对因,这是心绪平和、闲静的超然之境……
丰子恺在谈《精神的粮食》时说;“人欲有五;食欲,欲,知欲,德欲,美欲是也。失而誉为物质的,为人生根本二大欲。但人绝不能仅此满足即止,必进而求其他精神的三大欲之满足。此为人生快乐的向上,向上不已,食二欲中渐渐混入美欲,终于由美欲取代食二欲,实为欲望之升华。升华之极,轻物质而重精神。”又饮食之境上升到诗之美境,以诗境为饮食之境,正是“欲望之升华”。
人类艺术活动及其审美之源之于生活,当他又回到生活之中给人们平淡的日常生活增辉添彩,这并不意味着艺术价值的贬低或丧失,恰恰相反,这应是艺术及其美与审美价值在生活中的一种归位。艺术的美与审美本是多层次的,在饮食活动中,饮食之境与诗境的相合,它体现了现实生活美与理想美的融合。
五、中国烹饪的技艺之美及其造型的形式美
中国烹饪的技艺形势极为丰富,其精湛的烹饪技艺在世界饮馔文化中显现出夺目的光彩,
其丰富的造型形式为人们的生活谱写了美的旋律。技艺者的情感意志渗透于技艺的运作之中,在自我肯定、自我欣赏中灌注了精神的畅快,融入到人的精神理念之中而充盈于全身。不仅在中国烹饪文化中作为一种审美的对象,而且创造之技也成了审美的对象。
菜点的造型往往通过重复和渐次变化的形式来表现菜点造型形式的节奏韵律之美。烹饪造型形式能使人产生美感的构成因素非常复杂,从美学上看,形势美规律有:整齐纯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相宜、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中国烹饪菜点的形式之美的魅力是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菜点的形状、彩、质感及与之相结合的器的款式、形状、颜、质地等,它们共同决定菜点的形式美。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关于饮食之美誉审美问题的许多观念和实践现象对我们现今的饮食生产、经营、消费应该说是有着多方面的启示意义和借鉴意义的。、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文化修养的普遍提高,人们的饮食行为已远远超越“果腹”的基本需求,饮食的交际、休闲、娱乐意义和审美意义愈来愈突出,越来越呈现出多向度性、多目的性。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艺术化特点表现为:其一,饮食产品的生产逼近是物质生产,而且还具有诸多精神生产的特性;其二,在饮食的消费中多表现出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相结合的现象,进而使饮食消费行为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这是我们现今饮食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大众消费所应予重视的。
就中国饮食而言,以艺术性与经济性相互渗透来发展自身无疑是有着丰厚的基础的。希望我国的饮食文化以善与美的观念主导人们的饮食生活,从而实现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的共融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唯灵食趣〉 唯灵/三联
[2]《美味中国》 2005年7月
[3]《食味萬千》朱振藩/麦田 出版
[4]《吃一碗文化》 薛兴国/明窗主编
[5] 《中国饮食文化散论》 唐振常著 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6] 《《饮食美论》王远坤著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1年9月
[7] 《中国饮食文化》杜莉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年10月
[8] 《中国饮食文化》徐先玲 李相状主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日常生活审美化9月
[8] 《中国饮食文化》徐先玲 李相状主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日常生活审美化9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