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审美的自由感
                                                                                                               
  “在本质上,美的自由是一种精神性的自由,也就是说在审美过程中,人们对自由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由的体验,是一种自由感。”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对一件作品我们会觉得它是美的,但却并不一定觉得它是自由的。审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深厚的阅览经验就很难看出一幅作品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由于审美对象,艺术作品本身可能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而审美主体在爱好、休养、能力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美感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深浅层次来。②所以对艺术家们的作品来说,要体会它们的内在情感我们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在面对一件作品的时候,首先要能够迅速的进入审美状态。而审美状态是以日常生活状态为入口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当看到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时,要以审美状态的角度去欣赏它,去发掘其令我们内心产生愉悦感的源头。长此以往在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形成一种审美趣味,“即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审美趋向、审美爱好、艺术爱好和审美判断力。”但人们投入生活中的大部分情感都是非审美的,这给我们审美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审美活动还必须要以每个人的自愿为基础,个人的主观情绪是选择客观对象的标准。不同职业的人在生活中就不可能凭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工人不能选择医生的职业,学生不能选择像企业家一样去经营一个公司,科学家不能像画家一样去做伟大的画作……但在审美领域他,们却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情绪进行选择。“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同时也是对该事物是否美的一种情感性的评价和判断。”④不过也不得不承认这其中有较大的主观性。美或不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情人眼里出西施”美感除了具备客观标准外还有很强的主观性。
审美始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要将审美上升到自由的高度则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自由是一种精神,而精神是不能被驯服且拒绝为他们所驱使的;它曾经使艺术始终朝着生命之亘古荒原的边界进发,并作为探索生命的激情和行动的拓荒者而生存下来。”⑤可见自由对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然这并不代表着对所有的作品我们都不可能一眼就看出它所象征的意义,它所代表的内涵,因为有些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容易被人接受的大众化的作品。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独立100周年的自由女神像就是一件很具审美韵味同时也很容易让人体会到其自由感的作品:
女神双唇紧闭,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着罗马古代长袍,右手高擎长达12米的火炬,左手紧抱一部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板,上面刻着《宣言》的发表日期“1776.7.4”字样。当我们第一眼看到她时就可以领略到其所代表的那份自由感。
美是自由的形象,几乎任何自由的形象都可以通过美表现出来。美虽然寓居在现象领域,却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和谐的生命形式。艺术家们在创作一件时首先需要考虑到的不仅仅是如何表现这件作品的美,还应当考虑到它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于是美感和它的内涵就构成了一定的内在性的联系:美感带动内在情感的流露;内在情感推动美感的表达。当一件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是正义感时,它就必须在集中表现作品自身美的同时嵌入具备自由感的元素。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是中世纪神学美学向近代人文美学过度的一个环节,它标志着美学从神学迷雾中的一次解体和解放。”⑦此时人类的思想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人们开始追求人权、追求自由,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在这一时期的许多艺术家们所创作的作品中就有很多是通过美感来传达自己对自由的追求的。例如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时的人们开始明白人类不应该按照上帝的指示去生活和活动而是应该按
自己的生存方式去生存和活动。浪漫主义代表作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中女神裸露着上半身同样表现的是对自由的追求,充分的表现了审美的高度自由性。
然而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即使是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它也不例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就曾提到“人生来自由,而处处都在枷锁之中。”当今社会最高级的动物我们人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是也会受到来自周围的种种限制吗?有生理限制、物质限制还有社会限制。所谓的自由只是在经过种种限制的约束后得到的。比如动物们可以睡觉,吃东西,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但它们却始终走不出动物园管理人员给它们规定的范围,它的自由只不过是在限制下的自由。
从审美的角度去看,自由是一种美,是美的最高境界。但受限制的自由也是一种美,是一种残缺的美。很多情况下,残缺美能够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满足感、幸福感和和谐感。雅典帕特农神庙以及古罗马斗兽场,它们报经风吹雨打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奢华与荣耀,但在我们看到它时却恰恰能够体会发哦它们的那种美感,这种残缺的美似乎更能打动我们的心。虽然失去了当年的荣耀但它们依旧那么威武壮观,处处显耀着它们的美丽。给人以无限的满足感与和谐感。巴黎卢浮宫的镇馆之宝之一的断臂维纳斯是一件残缺的雕塑作品,但正因为她没
有手臂人们才会发现她的美丽。曾经有人试图给她配上手臂,但无论人们给她装上怎样的手臂都没有了断臂后的美感,这种残缺美终究无法取代。
自由性作为艺术美的核心特征,始终处于无法取代的位置,因为“艺术美的自由性是建立在非功利心态的基础之上的。”⑧只有当一件艺术品不是艺术家因怀着功利心才创作的时候,它才能真正的完全的表达其自由性。但对于多数艺术品来说,人们总能发现它们具备一些作为商业价值大于审美价值的条件的艺术品。所以人们总是会对一些艺术品所表现得自由性持有疑虑。但对于艺术品来说,它同样也具备一些有利于人们把它们看作艺术品的条件。这些条件致使人们对它们持有非功利心态,这要归功于艺术家的创造性和历史的洗礼。
艺术家在创作一件作品时总是想着把它做成一件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这就致使作品本身包含了一些诱导人们用审美的态度来看待它的特性。我国古代一些实用性的物品如鼎在当时看来它们的实用性很强(事实上它们也确是为实用而制造的)除了鼎身的花纹外,几乎不具有任何审美性,但在当今社会,它已完全成为一件具有时代特征的纯粹的艺术品。可见很多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品实质上是实用品的超脱。
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如果想达到一定的自由感有时还需要借助于想象,只有在虚拟的世界里,
人才可以不受任何拘束的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人才可以达到高度的自由。通过想象人们可以创造出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形象,想象给人以高度自由,但想象的素材大部分仍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想象中的东西又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想要达到却又难以实现的。我国古代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但他们又都来自于现实生活:孙悟空是猴子的神化,猪八戒是猪的神化,他们虽然是神仙,但其素材仍是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的而他们所具备的能力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想达到却又永远到不到的。腾云驾雾、七十二变、火眼金睛……吴承恩赋予了孙悟空万般神力。这也是我国古代在生活中希望能够得道升仙的反映。
这些艺术品在体现自由的同时也倾注了艺术家们独特的审美视角:安格尔认为女人要背长一点才能体现出其身上的自由美感,他的代表作《温泉浴女》就集中体现了他这一独特的审美视角。波提切利认为女人头发长最美,他的作品《维纳斯的诞生》中就把维纳斯的头发画的很长。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对美的看法,对美的追求。美是自由的象征,只有通过表现美,他们的作品才会真正具有自由的美感,才能真正打动人的内心,触发人类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
从古至今,自由感一直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不懈的追求,人类为自由而生存,为自由而创造,为了自由人类创造出世界上最先进最高端的各种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达芬奇说过“人类只有学会飞翔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现在人们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可以遨游太空,却仍得不到人类想要的自由。追求自由永远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过程,人类努力地想达到自由这一目标却又永远无法实现,于是人们开始把自由寄托在神灵的身上,让他们去拯救地球、拯救人类。在东西方每个国度都有着各自的神:耶稣、宙斯、爱神、玉帝……于是自由得以在人们的想象中实现。
审美的道路上人们仍在努力地探索者,追求者。为了美,更是为了自由。
注释:①《艺术美学导论》 张黔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93
      ②《艺术美学》杨成寅 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65
③《艺术美学》杨成寅 学林出版社 2008年版 55
      ④《审美艺术学》赵连元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74
⑤《艺术与自由》H.M.卡伦【美】著 张超全等译 工人出版社  1988年版 6
⑥《西方美学史》第三卷 王柯平 周国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40
      ⑦《西方美学思想史》杨恩寰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153
⑧《艺术美学导论》 张黔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90
参考书目:《艺术美学导论》 张黔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艺术学》赵连元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西方美学思想史》杨恩寰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美学三书》 李泽厚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