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美育》试题及答案(一)
一、填空题(16分)
1、在词源学意义上,“美”包含肉体、()、口味等多方面含义。
2、艺术中“化丑为美”的基本途径是()、对照、形式创造。
3、符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
4、中国的“现代性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建构中国()。
5、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直接相联系的。
6、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摄影等属于()艺术。
7、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方面具有的特点是目标性、()、连续性、迁移性。
8、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体现教学艺术的最基础、最直观的重要因素。
二、选择题(14分)
1、美学主要是一门()
A 人文学科
B自然学科
C社会学科
D实验学科
2、中国晋宋时代著名画家宗炳提出了()。
A“畅神”说
B“虚静”说
C“移情”说
D“感物”说
3、20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方面。
A人的启蒙和解放
B建立美育学科
C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
D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4、形体构成中作为造型美的基础而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的基本符号是()。
A点
B线
C面
D体
5、提出“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奥尔夫是哪国人()
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奥地利
6、教师自我美育的途径包括()
A思想修养/文化知识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
B理论素养/文化知识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
C理论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美育活动的总结和提高
D文化素养/生活积累/理论修养/美育活动的总结和提高
7、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是()的基本特征之一。
A戏剧
B戏曲
C电影
D电视
三、判断题(15分)
1、美育和体育在完成完整人格的目标中联系紧密,不可或缺。
2、彩是独立的形式美因素,它并不蕴涵人的观念。
3、3、音乐和舞蹈是抒情性最强的艺术。
4、大众文化受商业机制的制约,不具有美育的效能。
5、教师的形象示范功能只体现在他们的思想修养和人格情操方面。
四、名词解释(20分)
1、美的无功利性
2、社会美
3、技术美
4、表演艺术
5、教学艺术
五、简答题(20分)
1、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在于日常心理是对客观对象作出的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反映,审美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作出的美感的反应。其联系在于审美心理是日常心理的超越和升华,是主体从功利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化。审美态度的确立将日常心理转化为审美心理,主体就采取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姿态对事物进行审美关照。这种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也就是美感。
2、美感的培养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美感培养的基础、成果和目标?日常生活审美化
3、如何理解形式美教育的普遍宜人性特征?
4、审美文化形态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六、论述题(15分)
如何理解孔子的美育观?
附:答案
一、填空题
1、道德
2、批判3君子4、现代人格5、事物6、造型7、系统性
8、语言
二、选择题
1、A
2、A
3、A
4、B
5、A
6、C
7、C
三、判断题
1、对
2、错
3、对
4、错
5、错
四、名次解释
1、美的无功利性
美的无功利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的事物与人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相脱离的特性。这种特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另一
方面主体对客体不做实际的功利评价。
2、社会美
社会美是没的一种形态,社会美的的中心是人,是个人和社会的实践。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以不同的形式表现着美,比哦安心着人的存在价值。社会美的特征在于它的社会性、意蕴性和稳定性。
3、技术美
技术美是美的形态的一种,指技术活动的美。它是技术活动中那种能体现人的开拓和创造本性并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技术美有三层主要含义:一是指技术对象的直观形式使人类得到感官愉悦,二是指技术对象是对人的自由活动的肯定,三是指技术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审美世界。
4、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以人工符号(乐音)和表情姿态符号(人体动作)通过表演去传真赋予情感的活的形象的艺术,主要有音乐和舞蹈。表演艺术能够通过流动的乐音和人体动作,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最充分地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情绪变化的过程。5、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指运用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和方法而进行的富于独创性、针对性并且能够收到理想效果的教学活动。它不是关于艺术的教学,而是艺术化的教学。
五、简答题
1、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在于日常心理是对客观对象作出的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反映,审美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作出的美感的反应。其联系在于审美心理是日常心理的超越和升华,是主体从功利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化。审美态度的确立将日常心理转化为审美心理,主体就采取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姿态对事物进行审美关照。这种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也就是美感。
2、美感的培养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美感培养的基础、成果和目标?
所谓美感的培养,就是造就一种积极的精神能力。
美的感受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美的创造力是审美教育的成果。
美育的目标是完美人格的建构。
3、如何理解形式美教育的普遍宜人性特征?
首先,形式美教育的普遍性,在于形式美具有时间上的恒久和空间上的广泛;
其次,形式美教育的宜人性,在于形式美能够唤起人的愉悦心情而使其愿意接受。
4、审美文化形态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答:审美文化形态的划分依照两个标准: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民族演变;审美文化的社会分层。
六、论述题(15分)
如何理解孔子的美育观?
答:孔子的美育观代表着儒家的美育观点,对我国后来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孔子的人格理想
是尽善尽美的"君子",这是外在的优雅形象与内在的仁爱之心的完美统一,需要进行审美塑造,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的核心是"仁",而"文"即艺术(诗、乐、文等)在人性和人格完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孔子从"仁心君子"的人格理想出发,建构起他他的美育观:首先,强调以理节情,主张应让情感的宣泄接受理性或礼义的引导,"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塑造合乎礼教的仁人君子。其次,注重情感教育,认为"仁"需要个体从内心感受上进行体认,外在的道德法则只有内化为个体自觉的情感要求,才能成为人格修养的组成部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三,特别突出诗歌的感发作用。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怨,即诗歌可以兴发感情,可以观察世风民情,可以沟通体关系,可以宣泄怨恨,因此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习《诗经》,就没法发言,从而形成了以诗歌为重要美育途径的"诗教"传统。
《美学与美育》试题(二)
一、填空题
1、要完整地接顶艺术,需要把作品、读者、作者、创造和()这几个要素联系起来考虑。
2、“寓教于乐”的看法是古代罗马人()提出来的。
3、席勒主张以“”去统合现代文明分裂了的人类感性与理性。
4、梁启超主张以美育的方式启蒙,从而提出了“”的主张。
5、中国的“现代性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建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