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日常生活的界定
——读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
蒋成贵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阿格妮丝·赫勒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对日常生活做了比较深刻的分析。赫勒通过对“个体再生产”、“人类条件”和“‘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逐层次分析,比较清楚地揭示了日常生活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赫勒分析了“‘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的三个组成要素的特殊属性及共同特征。
关键词:日常生活;内涵;特殊属性;共同特征
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7-0013-04
阿格妮丝·赫勒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布达佩斯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被公认为是该学派
的发言人。《日常生活》是赫勒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兴起的生活世界理论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是迄今所见的有关日常生活的比较系统和比较完整的专著。它代表着赫勒早年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理论出发所开展的社会批判。赫勒扬弃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和阶级分析,从微观结构上探索社会的民主化和人道化途径,提出了“人类需要论”和“日常生活革命”的构想。赫勒继承了卢卡奇《审美特性》中关于日常生活世界和艺术、科学的关系的基本思想,强调微观层次上的改变,即日常生活的人道化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赫勒对日常生活的界定。
一、日常生活的内涵
阿格妮丝·赫勒从研究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入手来探讨日常生活的内涵。她认为,一个社会要想存在下去就必须再生产。然而,任何社会的再生产均离不开个体的再生产,换言之,个人只有通过再生产作为个人的自身,才能再生产社会。在这种意义上,赫勒把日常生活定义为“个体的再生产”。她在《日常生活》一书中开宗明义:“如果个体要再生产出社会,他们就必须再生产出作为个体的自身。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1]3
为了确切把握日常生活的内涵,赫勒对日常生活的概念进行进一步限定。赫勒将日常生活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随着历史的沉浮而不断生灭的可变部分,其变化和消失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的生活;另一部分是基本的不变的部分,这是人类存在不可或缺的基础,其总体或某一要素的消失会“导致混沌状态
、世界末日和人类生活的终结”。“与结构的改变相比,日常生活内容的变化是颇为频繁的。”“如果日常生活的某些可变部分消失了,那不会导致混沌状态,不会导致人类生活的终结。”[2]59赫勒将这一相对不变的部分称作“人类条件”。在她看来,人类条件包括语言、言谈、交往、交互作用、工作、想象、意识、理解、解释等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换言之,它“包含了所有活着的人所必须共享、所有死去的人所曾经共享以及所有未出生的人所必将共享的一切东西”[2]59。在这种意义上,日常生活是为人们获得生存手段、合作和抗争、意
收稿日期:2012-05-20
作者简介:蒋成贵(1988—),男,安徽亳州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意识形态。
义的建构提供规则系统的“人类条件”。赫勒认为,人类条件包括许多具体内容,但是其实质是为人们获得生存手段,为人们的合作和抗争,为意义的建构提供规则系统。赫勒采用马克思和卢卡奇的“类本质”和“对象化”两个基本范畴,把由语言、对象和习惯所构成的人类条件,即日常生活定义为“‘自在的’类本质的对象化”或“自在的对象化”领域。
在赫勒看来,“人的活动,人的行为总是客观化的﹙它同尚未转变为活动的冲动,偶然的动机,以及同没有直接外化,从个性发展的观点来看是偶然的梦想相区别﹚。”[1]113赫勒认为,“所有对象化都是类
日常生活审美化
本质的,这在于它们体现了不同类型的类本质”,[1]113这里的根本之处在于“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和“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之间的区别。“自在的类本质”代表被“理所当然地”占用的人的可经验的普遍原则,“‘自在的’对象化领域的属性之一在于,虽然是人的目的论活动促使这一领域活动并使之改变,但是它却是作为‘给定的’秩序而矗立于每一‘个人’面前”。这一对象化领域包括三个不同的但内在联系的要素:工具和产品、习惯以及语言。赫勒认为“这是人类文化的起点,是所有‘自为的’对象化领域的基础和前提条件。”[1]114而“自为的类本质”则代表着运用自由意志的对象化领域,对于这一领域的反思体现了先前的意志行为和反思行为的具体化。赫勒认为,“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包括传说、神话、思辨﹙哲学﹚、科学、视觉象征﹙艺术﹚等等。“这些成分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为生活提供意义。它们能使现存秩序合法化,并能在同样的程度上对现存秩序的合法化提出质疑。”[2]61
这样一来,通过对“个体再生产”、“人类条件”和“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逐层次的分析,赫勒比较清楚地揭示了日常生活的基本内涵。
二、“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各要素的特殊属性
“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三个要素:事物、习惯和语言各有自己本身异质的特殊属性。
(一)对象世界
当谈论我们同“对象世界的关系”时,我们实际指的是同“人化自然的关系”。“每一对象和操作这一对象的每一成功的行动,都提供了关于人支配自然的力量的证明。”[1]143赫勒将对象分为满足我们需要的资料﹙或称为应用资料和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两类。同一对象既可以为生产服务,也可以为消费服务,不同的效用之中,隐含着不同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某一对象具有社会意义,这是因为通过使用生产资料,我们参与了社会的劳动分工;我们成功地操纵生产资料,表明我们能够胜任社会劳动分工中指派给我们的位置的尺度。然而,我们对消费资料的成功运用,同我们在社会劳动分工中的位置关系不大。我们使用消费资料时,是要实现消费资料的价值或意义,同一对象的价值或意义是因人而异的,是由人们所处的习惯和传统所决定的。
正是在资料的运用中,我们发现了作为生产资料的工具和作为消费资料的工具的最大差别。在消费中,如果我们根据作为消费资料的工具的功能正确地运用该工具,那么我们所占有的就是业已给予的工具的意义。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消费”理解为占有任何社会意义的重现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有意义的对象。因此,在占有一个工具或对象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导致任何具有新意义和能够行使新功能的对象的出现。但是,当我们把对象用作生产资料时,我们所从事的活动会导致新对象的出现。这些新出现的对象不仅可以同业已存在的对象具有同等的意义,也可以被赋予新的意义。
(二)习惯世界
赫勒根据什么样的内容为某一阶层所左右、被支配的领域有多宽、决定着支配程度的社会需要和利益有多紧迫等因素,将习惯世界划分为支配社会生活的基本习惯、排他主义习惯、有条件的习惯和个人习惯四个层次。
支配社会生活的基本习惯的特征是,不同的个人遵守它们的程度的强度差异极小。从这一点上来说,支配社会生活的基本习惯约束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和行为,而对它们的遵守,显现不出任何个人的性格。同时,对这些基本习惯的违背也是无意义的,违背社会基本习惯,并不能表达个体的个性,而只能展示违背者的非理性。
“排他主义习惯支配的是生活于特定集体和阶层中的人们的生活与行为,相应地就是特定集体利益、目标、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1]148排他主义习惯影响着给定整体内部的交往,也影响整体之间的交往。与支配社会生活的基本习惯相比,对排他主义习惯的遵守,在强度上差异的范围可以十分大,而且这一差异因素可以反映个体的性格,特别是道德性
格;对排他主义习惯的违背,并不必然是荒谬的或不合理的。
“可以把那些的确是人的团体或相当大数量人们的特征的习惯,界定为有条件的,但对它的遵守,并不构成必须在社会劳动分工中占据正式指派的位置,且在其中按相应规范生活的个人的必要条件。”[1]150许多有条件的习惯原则上是只能遵守不能违背的。同时也存在着特定的可以被违背的有条件的习惯,
这是某些地方习惯或同狭窄体相关的习惯,对这些习惯的违背会引起违背者同整体关系的特定后果。
个人习惯的差异产生于被遵守的一般习惯的框架内,它们不能超过为社会有效的习惯领域所设定的临界限度,个人习惯只能在个人所特定的框架内调节个人的生活。“习惯的个人方面并不产生于它的单一性,而是产生于它并不同任何有效的和社会对象化的习惯体系相关,或不同流行于这一或那一团体中的集体形象有关”[1]151,所以,个人习惯的中止绝不是对社会习惯的违背,而个人习惯本身就像个人习惯的违背一样,标志着个体的性格。
(三)语言
“日常语言是日常生活的同质媒介,它使或者它能够使日常生活的异质领域同质化。”[1]153任何可思维的东西都可以用语言表达,这一点不仅适用于概念,也适用于感情和知觉。在日常生活的异质化复合体中,所有东西都可以以语言为媒介而被思考,因此能够被同质化。“所有东西都是可思考的”,等于说“所有东西都是可说的”。
作为思想概念化的媒介,语言具有使之完全区别“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其他两个成分的特殊属性。对事物的操作,对习惯的遵守,这些都总是直接的对象化活动。语言可以分为口头语言和内部语言两类。口头语言本身是直接的对象化,而内部语言即自我交谈,不是言谈的准备,是言谈本身,遵循着有声语言的规范,不会被直接对象化。
三、“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各要素的共同特征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低的必要的“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其要素各具有特殊属性,还有共同特征。
(一)重复
“单一的行为不是习惯行为,偶然一次所处理的
对象不会由此成为具有具体意义的对象,唯一地表达过的词不是词”[1]130。“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意义在于它的功能,在“自在的”类本质活动中,对对象的占有就是按其具体的功能来重复这一活动。对“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占有,是“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的重复性活动,只需要极少或根本不需要特殊的训练。
一种形式的活动只有当它被无数次重复,也就是,只有当它的再发生属于它作为对象化存在的本质时,才能属于“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因此,“自在的”类本质活动是重复的活动。
(二)“规则-特征”和规范性
人类条件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日常语言和语言用法的规则与规范;﹙2﹚使用、管理和操作客
体﹙尤其是人造客体﹚的规则和规范;﹙3﹚被称为习俗的人们交互作用的规则与规范”[2]60,这就是日常生活的三个要素:语言、对象世界和习惯世界。规则是“同某物相连”或“关于某物”的规则,对它的遵守被视为是理所当然的,只有被违背时,它才具有重要性。
(三)符号系统
在日常思维和实践的水平上,只有有意义的东西才能有“符号”。符号不仅与那些包含着意义的对象化相关,与被标志物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从人的实践的立场来看,我们日常的自然概念,已足以确定自然现象的意义,符号在这里是具有意义的功能。
“像人的所有对象化情形一样,内在于‘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符号功能,不同属于自然现象的符号功能,这在于它是意向性的,并非是独立于人的属性成为人的实践的标志。”[1]134赫勒在区分“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符号和那些仅仅具有个人意义的符号的基础上,认为“一个符号只是因为它属于一个复合体,并因为它由此具有意义而成为符号。”赫勒进一步指出,三种“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形成符号体系。作为重复性活动的承担者,类本质对象化是符号系统。
(四)经济
“经济是‘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各要素所拥有的共同特征”[1]138,这里所讲的“经济”,表达的是“节约
”、“节省”的意思。经济具体化于对象化自身之中,表现在对对象化的占有以及与对象化的关系之中。在“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占有,即运用对象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要求以最低限度的努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最低限度的投入,在最低限度的时间中发挥对象的功
能。习惯的占有得以经济化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给定的习惯是与数个或一个对象相关,是为人的相互作用设立前提条件,或是控制这一相互作用本身。语言作为声音,作为交流语言是语言经济的结果,因为声音可以以最小的能量消耗来实现最异质的功能。
(五)情境性
“‘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特定成分,严格地与特定情境连在一起”[1]140。当对象或工具作为习惯的符号时,当习惯在与这些对象和工具的关系中被遵守时,对象或工具就与情境相关。作为一般规则,每一习惯都同一个情境相连,学习遵守习俗,也就是学习在什么情境下习俗是有效的,在什么情境中可以加以运用。言谈与情境的联结更为根本,只有在语言表达的关联和情境中把握语言作用,言谈才是有意义的。就语言而言,内在交谈﹙同自己攀谈﹚构成一个特例:内在交谈是没有“情境的”。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内涵的把握,以及对“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要素的特殊属性和共同特征的分析,赫勒对日常生活作了比较清晰的界定。阿格妮丝·赫勒继承了马克思的生活实践观和卢卡奇的日常生活本体理论,形成了具有独特价值取向的日常生活理论。
她把日常生活世界看作是一个自在的和未分化的对象化领域加以批判和超越。她以传统的日常生活为模本,把传统日常生活的自在自发的文化模式视作人的生存的文化根基,主张对自在的日常生活进行剖析和变革,从而使人超越自在的日常存在状态,成为自由的、创造性的、个性化的个体。她认为这是社会变革的微观基础。这对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转型期,宏观社会层面上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生产方式的不断改变,日常生活的模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是日常生活中主体意识的提升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的发达使得作为日常主体的个人处于一种几乎完全被动、自然的状态。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分析与批判,从日常生活领域实现人的态度的改变,进而实现主体意识的提升,对转型时期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是否会受到危害?[J].国外社会科学,1990(2).
(责任编辑:徐震)
The Demarcation of Daily Life:
Reading Everyday Life by Agnes Heller
JIANG Cheng-gui
﹙Marxism Institute,Anhui 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Abstract:Agnes Heller made a deep analysis of everyday life in her book Everyday Life.Heller made a detailed analysis of“individual reproduction”,“human condition”and“objectified internal nature”to clearly unveil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life.Thereupon,Heller analyzed the special properties and the common feature of the objectified internal nature.
Key words:everyday life;meaning;special properties;common 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