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化的审美
“审美疲劳”一词作为流行语源于2003年底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片电影《手机》中的一句台词,迅速成为2004年不少人嘴里时髦的口头禅。结合当前的大众文化语境,从审美过程中的主体、客体及审美品格等方面来解读“审美疲劳”中“审美”的内涵,能够为大众文化批评提供新的视角和有利借鉴。
标签:大众文化 审美疲劳 审美 解读
“审美疲劳”一词作为流行语源于2003年底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片电影《手机》中的一句台词,影片中的人物墨非在自己与妻子的感情出现问题的时候说:“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总会有些审美疲劳。”因冯小刚在此的点睛妙用,原属于美学用语的“审美疲劳”迅速成为2004年不少人嘴里时髦的口头禅,一下子流行开来。其词义被进一步扩大,只要你被什么弄烦了,都可以宣布遭遇“审美疲劳”。 在日常生活中,大众基本上每时每刻都可以用这个词为自己的郁闷开脱。比如,办公室里每天看着几张同样的面孔——审美疲劳;男明星阳刚有余才气不足——审美疲劳;好莱坞大片有名无实——审美疲劳;手机短信遭遇“审美疲劳”;股票市场“审美疲劳”等等。
“审美”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评价性活动,包括审美评价和审美再创造活动。要理解其内涵,必然涉及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品格等因素的考察。在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疲劳”中的“审美”内涵几乎等同于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内涵。“大众文化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大众文化产品具有的艺术内涵、审美风格和浓郁的美感气息则是生产者在审美意识的支配下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基于此,大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那么,在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便获得了文化学的内涵。文化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概括,包括符号的文化和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文化学是研究人类生活方式的学科,涉及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内涵必然会涉及大众文化生活各个领域而具有审美文化的内涵。审美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不同的形态,当审美获得审美文化内涵时,与传统意义上的审美相比具有较新的内涵。
一、审美主体扩大化
在经典美学范畴中,审美是一项崇高的心理实践活动。而审美主体基本上是文艺欣赏和研究过程中的欣赏者和研究者,在对象性活动中处于主体性地位。在审美这项崇高的心理实践活动中,审美主体需要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审美活动。在西方
中世纪,只有贵族和教会的修士享有审美的权力,因为当时的贵族和教会垄断了受教育的权利。在中国,一般来说(文学)审美被认为是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们所从事的高雅活动,所谓的下层民众乃粗鄙之人不登大雅之堂。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审美文化,这种文化的参与者都是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主体,与传统的审美主体相比较,其审美主体阵营有了很大的扩展。大众之所以成为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的客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第一,审美要求的门槛已经降低。大众文化是一种通俗化、流行化的文化,它借助大众媒介所呈现的感性化的通俗易懂的符号世界来获取广阔的市场,它易为大众接受的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它主要是一种诉诸直觉的感性的影像文化,通过形象化的传媒中介来直接呈现意义,大众感受起来比传统审美过程中文字符号的几次心理转换要直观得多,因而审美要求降低,审美不再是文化精英的特权。第二,大众具备了审美的能力。即便审美要求再怎么低,审美主体得具备识字的能力和回忆图画世界的能力。在工业化商品化不断加深的社会中,大众不是文盲,因为这是一个广泛识字的社会,当然人们更不会忘记记忆中的图画世界,总会在大众媒介所呈现的符号世界中到记忆中图画的影子而引起审美共鸣。按照约翰·费斯克的理解,大众属于“庶民”阶层。或者根据雷蒙德·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中所提到的“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由于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大众传媒的民主化……
大众被看作是都市人的平均状态”。可见,大众是指具有一定文化素质、有一定审美能力的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哪里有大众文化,哪里就有大众,大众文化从大众中来,大众文化是大众生活、思想、情感和心理的反映。
所以,在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主体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精英,而扩展到消费者大众体。
二、审美客体泛化
审美客体是审美主体在审美体验过程中进入审美视野的审美对象。在经典美学中,审美客体主要是文学艺术。“审美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客体,或者具有肯定的审美价值,如崇高、优美;或者具有否定的审美价值,如卑下、丑恶。”具体说来,文艺美学中的审美客体是具有肯定或否定的审美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包括文学、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
在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客体也是客观存在的。其范围不断扩大,从传统的艺术种类到电视、电影、网络、广告等所呈现的影像符号世界。而且,日常生活也被纳入审美客体范畴,“它强调对日常生活的文化现象即消费文化尤其是流行时尚的关注,因此经典美学里从未
有过的时装服饰、室内装潢、广告设计甚至度假村布局等正式进入当代美学的研究视野”。当代的审美对象得到了明显的扩大和延伸,近乎泛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不有美的存在、无时不有美的现身。“技术的发展使日常生活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摄影、录像、大量的图像和符码表现出对生活极大的兴趣。我们的吃、穿、用、行全部处于一种有谋划的艺术包装中。影视、媒体为我们提供无休无止、令人惊异神迷的影像和仿真的超负荷信息。我们的日常生活因为审美的发现而成了艺术,成了文化。”日常生活艺术化并获得审美关照而进入大众的审美视野。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包含重大题材的改革文学到先锋派文学新写实小说,从事实求是的真理大讨论到对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关注,都表明了先前的宏观叙事已经转向关注日常消费文化生活的微观叙事;从激进的理想化追求到洋溢着激情与冲动的改革与创新,从理性的审美文化大讨论到对感性的日常生活中消费商品的审美评价,审美客体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的扩展。在大众文化视野中,当审美获得与生活同一内涵时,“日常生活审美化”便是审美客体泛化的集中体现。而且,作为大众文化机构化的存在,电视、电影、报纸等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物质上的前提。从大众文化的传播者和制造者来说,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并以商品化的形式存在。那么,日常生活审美化具体表现为大众在诸如购物、进歌舞厅、唱卡拉OK、欣赏足球赛乃至健身等文化消费活动中都予以审美关照。根据审美对象的不同,经典美学可以叫做艺术美学,而大众文化视野中的美学可以称为文化美学。
所以,在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泛化为“审美与生活同一”而不是“审美超越生活”,日常生活获得了感性化的审美观照,审美客体无处不在。支配消费主体的审美意识不再局限于传统美学意义上的道德伦理的理性世界,而是指向获取感性愉悦的商品世界,审美客体也相应地指向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消费商品。
三、审美品格世俗化
审美品格是对审美意识、审美特征、审美风格等因素的综合性概括。我们把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品格与经典美学中的审美品格进行比较,便会分析得出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具有世俗化品格。总的来说,经典美学中的审美品格体现为高雅,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品格表现为世俗。
首先,在审美意识上,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追求感性娱乐,经典美学中的审美追求精神提升。中国传统美学在审美意识上通过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和来追求虚、静、雅的精神境界,实现长期的精神提升。在大众文化视野中,文化美学在审美意识上通过大众媒介呈现的欲望化的符号世界,来感受生命中感性的身体愉悦,只求获得暂时的身体的感性愉悦而不强求深层次的精神愉悦和灵魂净化。
其次,在审美特征上,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直觉化、平面化、狂欢化,经典美学中的审美理性化、空间化、虚静化。(1)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具有直觉化特征。大众文化是一种直接诉诸感官的文化,审美表现直观化,大众媒介通过声、光、、影等元素呈现的“逼真”的图画世界可以直接冲击大众的眼耳等感官,使大众获得形象化的审美图画。而经典美学中的审美有一个从审美表象到审美意象的转换和间接的精神提升过程,具有理性化特征。(2)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具有平面化特征。由于审美的情境很大程度上借助大众媒介来引导和呈现,大众媒介充当了审美阐释中介的角并通过生动可感的形象化世界消解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因而,在审美特征上,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具有了平面化的特征。经典美学追求令人回味的“韵味”,在对符号的解读过程中审美主体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回味其中的韵味,从而表现出有距离的深度模式特征。大众媒介在呈现审美情境时的信息杂糅化和显现的瞬间化特点很难让大众产生有距离的深度模式思考。(3)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具有狂欢化特征。在大众文化视野中,大众媒介提供了全民性的公共领域,这公共领域成为公众为摆脱束缚而自由狂欢的舞台。“狂欢使人摆脱一切等级、约束、禁令,采取的是非官方的、非教会的角度与立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与现实制度相隔离的第二世界,在这里,节庆性成为民众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王国的第二种生活形式。”而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在审美过程中追求“虚静”,在“虚静”中思索来陶冶情操、提升精神。
再次,在审美风格上,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推崇喜剧、追求轻松活泼,经典美学中的审美推崇悲剧、追求悲壮崇高。一般来说,经典美学以高雅艺术中的悲剧为高、喜剧为低、排斥滑稽剧,其总体格调是精致典雅、悲壮严肃,推崇优美和崇高。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往往表现为喜剧性的审美风格,各种亚喜剧艺术和滑稽剧也有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其整体格调轻松活泼,强调身体的快感。它遵循轻松、快乐、狂欢的原则,以这样的基调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赢取大众的欢愉、认可和接受。
在大众文化视野中,由于受大众文化本身的新品格的影响,审美也呈现出了新的品格:在审美意识上,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追求感性娱悦;在审美特征上,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直觉化、平面化、狂欢化;在审美风格上,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推崇喜剧、追求轻松活泼。根据“世俗化”所蕴涵的“面向大众”“指向感官”的涵义,我们可以把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品格概括为:世俗化。正如周宪先生所说:“告别悲剧:喜剧时代来临”,我们可以说:世俗化的审美时代来临。
四、结语
通过解读流行语“审美疲劳”中“审美”的内涵:审美主体扩大化,审美客体泛化,审美品格世俗
化。我们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是一个世俗化的审美时代,也是一个“众神狂欢”的时代。解读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可以为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文化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乔艺.试论大众文化的审美特质[J]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3,(1) .
日常生活审美化
[2]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美]约翰·费斯克 著.王晓钰 宋伟杰 译.理解大众文化[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4] 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5] 胡经之.文艺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傅守祥.泛审美时代的快感体验棗从经典艺术到大众文化趣味的审美转向[J] . 现代传播,200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