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
学号:              姓名:                    2016 6
课程名称【编号】: 美学与人生 日常生活审美1145 A卷     
(横线以下为答题区)
答题不需复制题目,写明题目编号,按题目顺序答题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B  4.B  5.A  6.A  7.C  8.C  9.A  10.B 
11.A  12.D  13.D  14.C  15.C  16.C  17.C  18.B  19.B  20.B 
二、论述题
1. 怎样理解美学上“崇高”的内涵?结合一些艺术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答: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其审美意义在于,它体现了生存意义的某一本质方面,即生存是伟大、高尚的,它拒绝平庸和堕落。崇高所带来的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体验。在此,世界不再是平常的,而是让人振奋的、给人以力量的;人生也不再是没有意义的,而是充满向往和激情。 
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浩然之气”。在对个体人格的评价中,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提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明强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这样的崇高概念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概念相比,侧重点不同,但如果把这种品格同有关的遭遇联系起来考察,所涉及的对象世界中同样包含引起忧患困苦的因素。与西方美学所讨论的崇高特征仍是相近的。
三、小作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审美现象,谈谈你认为什么是美。
美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当时的人们就对自己的生活对象产生
了审美 感受。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这种审美活动逐渐被少数有教养的阶层所拥有,从而走上“精英化”、“贵族化”甚至是“神圣化”的道路,此时的审美与生活开始渐行渐远。人们认为,正因为审美与生活不同,它才是审美艺术,而且,似乎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远,越是高高在上,就越是好的审美艺术。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才有闲情逸志和趣味去舞文弄墨, 赏画观景;西方亦然, 贵族订购艺术家的作品装点自己的豪宅和庭院。所谓的美学文化, 在传统社会中被认为是一种资格、标志和地位的象征。拥有艺术趣味和审美品格的人并不是黎民百姓。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民主化和传播技术的演进, 美学逐渐走出了少数人的樊笼,而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其标志就是出现生活美学化的趋势,美化生活成为一个日益民主的文化的标志。对于美学的这种新的变化,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种发展趋势,既 要肯定其对我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所带的下面效果,又要清醒的认识它对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用正确的美学思想与观点来指导我们生活。 
古今中外,尽管对美的追求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都将美与生活紧密连结,将美融入生活,并在生活中发现美。在自然中,在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我们都能够经常获得审美体验。“审美与人的整体性存在方式,与人生实践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人们需要一个理想、完美的生活环境,陶冶情操、纯净心灵,这就是对美的需求。人们在现
代都市生活中的情感诉求,对温情的强烈渴望,展示自我的个性化的追求,观看演唱会的休闲娱乐方式,对一束温情脉脉的红玫瑰或康乃馨的期待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注重自己身体的美化、注重自己生活环境的美化,,从中获得一种舒心的享受。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满艺术与美:如时装模特、美容美发、服饰、环境的绿化、家居装修、小礼品的包装、旅游再到生活饮食等各个方面。人生无处不审美。而美也会带给欣赏它们的人以愉悦和惊喜。美使我们的生活不再单调和千篇一律,而是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美学也无法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的美,也就脱离了人类社会,美将没有舞台去施展,也没有人去欣赏。脱离了生活的美,将变成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而也没有人去评判是美亦或是丑。也许原本只是平淡无奇的小物件,经过人们的富有创造力的设计,精心的包装,就会为它们涂抹上一层绚丽的彩,变成一件完美精致的艺术品。而倘若没有设计和包装,它们的美也就不复存在,这些物品将只是日用生活的必需品,而不会被赋予“艺术品”的美名。 
审美还取决于人们对对象的认识方法,审美地看待对象,和认识地看待对象是不同的。与认知相比,审美始终不脱离对象的感性形态,而认知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认知的眼光里,朝阳和夕阳不过是地球自转的不同阶段与太阳所处的不同空间关系;而在审美的眼光里,喷
薄欲出的旭日令人振奋,而洒满 晚霞的落日却显得彩斑斓,令人陶醉。因此,自然山水的感性风貌所激发的感官快适,是审美感受的基础,它与认知的感官印象是有天壤之别的。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审美文化中有不少情、暴力以及俗不可耐的广告语等文化垃圾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对于缺乏判断力的青年一代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另外,像电影、电视等媒介通过画面来显示意义,观众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考的可能性受限,使观众更容易受到表面逼真性的蒙蔽。现实的状况也让我们不能否认,由于过多地关注人生快乐与轻松,缺乏积极向上的理想,使美成为点缀、成为装饰,美就这样被污染了。纯感官的世俗享乐,包括视听之乐,以及味觉甚至嗅觉的快感,必须具有精神性或社会性的价值,才可能称其为审美的快感。美女明星的脸蛋和煽情的表演,如果只具有情的特征,与审美的本质是毫不相关的。因此,时下有人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只是理解为生理快感的层面,这就让美学陷入了误区。日常生活的对象在生理快感的层面上与审美有相通的地方,但并非是真正的审美。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通俗艺术等虽然有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及丰富生活内涵,但并没有把生活提升到审美自由的高度,只是在粉饰日常生活,强化了人们的感性认知能力。对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我们要适当地开展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我们要学会如何避免生活中
美学的认识误区,我们应该将审美的心灵愉悦与纯粹只满足感官的美区别开来,那些纯粹只满足于感官的美感还不能算真正意义的美。审美的心灵在体验中通过情、理、美统一,并使其内涵得到升华。物质感官美的欲望只有在与精神相关联时,才可能具有审美的价值,从而将生活中的美升华为美学。王德胜说:“美(审美)的日常形象被极尽夸张地‘视觉化’了,成为一种凌驾于人的心灵体验、精神努力之上的视觉性存在。事实上,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用心体会’之精神努力的‘眼睛的美学’,其价值立场已经从人的内在心灵方面转向了凸显日常生活表象意义的视觉效应方面、从超越物质的精神的美感转向了直接表征物质满足的享
乐的快感。、
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些误区,就会使得我们有这样的错觉,即日常生活已经很美好、很理想了,无须审美的升华和批判,而且审美也丧失超越性,审美就是日常生活的享受,美感就是日常生活的满足感。现在社会上出现大量的一些所谓的行为艺术(如人体悬挂――用钩子、链子穿过身体,把自己悬挂在疼痛和骇人的半空),表演者本人自称享受疼痛的美感,而这种所谓的行为艺术已经超出了普通大众的接受能力,所以也就不是什么艺术,当然也就与美学沾不上边了。 如果不对这些所谓的艺术进行批判的话,那么美学的发展将会走入一个死胡同。 
日常生活的美学化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体现出美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内涵。但由于日常生活中审美意识的多样性、复杂性,因此我们要认清这种发展趋势对我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从积极方面看,日常生活美学化对张扬个性、解放思想等人性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人们追求个性解放,彰显自我,丰富和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这种变化打破了过去传统生活方式的封闭性,激发了大众强烈的参与愿望和体验的热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它的传播与普及,引导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生活观念和态度,促使其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生活美学化也有其消极方面,由于审美产品的生产、制作、流通和消费过多地依靠市场机制运作,而生产者只追求商业利润,这种商品性特征改变了传统审美文化的传播方式,使审美活动披上了一层经济的外衣。传统美学的权威性、崇高性和严肃性逐渐被庸俗性、娱乐性和消费性所取代。其审美内容往往平面化、肤浅化。有的为了迎合大众趣味,把平庸化的东西奉为新潮,而深刻、崇高的东西反倒显得落伍,从而导致一种“媚俗”的倾向。 因此,如何发挥美学对日常生活积极作用,尽量消除其消极影响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认真思考的一个人生课题。   
总之,生活美学化这一审美文化现象,还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其正面作用与消极影响并存。在当今世界加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一个国家的审美意识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其它国家
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保持清醒的头脑,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导,批判地吸收有利于本国美学发展的审美意识,共同推动生活美学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让我们物质文化生活变更有深度、更有品味,从而让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更加幸福和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