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
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案例谈谈对审美心理变化规律的理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美丑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定论,其变化并不是人们主观意识或经验意识的简单反映,而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一般被称为审美心理变化规律。美丑和形式美这两种美在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审美心理关系。形式美是指事物外在形式与内在形式这两种形式和事物内部内在结构这两种状态之间矛盾统一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美感只是一种客观形式而已,与其内在的实质和性质并无直接关系。但是当这种形式被人们普遍接受之后,其形式美就成为一种外在形式而得到普遍应用后,就会形成审美心理关系了,并且这种关系会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审美观念和时代文化不断发展而变化着。举个例子来说吧,当代艺术家创作的《万泉河水清又清》就是一件很好地体现这一规律发展变化的艺术品。
    一、审美心理有两个最基本的规律
    首先,审美活动是有规律性的,我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必然受到审美心理的影响。美丑也是这种影响的表现形式之一。其次,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必须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的,这种规律性从事物的外部表现出来。从这一点上说,审美活动和心理现象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艺术准备。具体而
言,就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要表现的内容、形式、方法和心理等方面以及审美心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是否符合一定实际和规律等。当人们经过审美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形式、方法和心理等方面并不满足时,这种心理活动就会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有可能就成了审美心理发展中不可逆转和不可逆的过程,并通过一定途径和方法进行反映和表达。所以说,审美心理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不一定能一成不变地按照一定理论程序进行着,但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二、美丑是统一的
    在人们的审美心理过程中,“美丑”是统一的。在我们的审美心理活动中,美既有丑的一面,也有美的一面。丑是美的一种形式;美是丑的一种变化。美作为人们的一种主观需要,有了美就会产生美感;丑作为人类的一种主观需要,也有了丑就会产生美。美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美丑也可以说不存在绝对统一和对立的两面。例如,在《万泉河水清又清》中没有一个绝对统一和对立的东西,有的只有一种丑;有的因为一个人受过良好素质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自然具有一种美;有的则因为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特定条件,而呈现出一种美……正是由于各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才使得本应统一相反而又相
互制约的两种美呈现出一种统一和谐的状态,所以我们在审美过程中,对美和丑都要保持一定距离。'’(《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卷第二十二条:'有美恶之音。’)和”(《墨子·亲善》)等古代名言充分表明了我们对美与丑关系的深刻认识。’’在这种统一的状态下,美才能被人们接受,具有美的内涵和价值。"(《吕氏春秋?察名》)。美丑有其统一规律可循。这既可以从心理上解释“美丑”关系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又可以从客观上解释美和丑本身存在着诸多联系。#p#分页标题# e#
    三、美的内容决定美的形式
    美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内容决定美的形式。人的美是生活中很大、很重要的事情,没有人会认为美仅仅存在于外在的形式之中。人对于美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愫,美可以把人带到自然和宇宙的广阔空间之中,美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它可以使人产生一种美的享受,这种享受可以使人满足人们心中各种欲望,使人从某种程度上产生审美意识和情感。因而人们对美就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和追求。对于《万泉河水清又清》来说,美不仅指它具有一般人所欣赏的美丽与美妙,而且还包括它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但却同样重要的内涵。它所具有的这种特殊价值和意义就是美所能给予人们产生美所需要的东西和感受美的手
段。所以只要审美心理中对美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和追求,都可以成为美感的形式。因此,在审美心理关系中,只要审美对象能够表达出人们的某种情感和期望、态度和价值等等,就会产生美。
    四、形式美有审美价值
    形式美虽然不能代替审美价值,但它的确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指审美对象所表现出的审美特性或特殊美感与一般审美活动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普遍意义。这种价值不只是表现在对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的认识上,而且表现在对审美对象所表现出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评价上。比如有人认为中国人喜欢吃饺子,而西方人喜欢吃面条,从他们独特的审美价值上来说,面条一定不是一个糟糕的食物,而是一种理想的食材。从审美心理这个角度来说,西方国家也喜欢吃,我国老百姓也喜欢吃。所以从审美角度上来说,西方国家接受我们,一定不会讨厌它。......"面条"这种烹饪方法虽然不能比"挂面"、"饺子"等传统食物更有独特魅力,但其同样具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面条"这种烹饪方法虽然未必能完全替代我们吃饺子,但它毕竟给了我们一些思考和启示,特别体现着一些理性思考。"吃完了面条能不能"吃完"?"到底能不能吃""吃完几根面条才能代表中国人""吃完几根面条才能代表什么"这
些问题,西方国家做过很多回答和研究。"中国人喜欢吃还是西方国家喜欢吃"。''中国式饮食中没有什么复杂的东西"等等这些问题很好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审美价值的内涵,反映出当代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要相信这样的话对自己来说很有益处吧。'''中国人也喜欢吃?''中国人也不喜欢吃?'''我觉得这些都挺好!''''外国人也不喜欢吃!''以上所说也只是片面地把美感和低俗等同起来了!"''"丑为什么一定要被否定?'等等这类说法都不正确!
    五、美学规律与审美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美学规律是审美规律的反映,而审美规律又是审美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美学规律与审美规律各有其特点和规律,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影响。从这方面来看,它与美的发展规律同在,并且它们在某些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美和丑并不完全具备客观性特征,它只能以一定形式表现出来,这就决定了它们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存在。但随着审美意识、审美心理规律的发展变化,美丑之间又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互转化、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比如美学上所讲的美感对象即“美”——《万泉河水清又清》)。随着人类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审美对象由最初的人,逐步变成社会各种阶层乃至社会生活中人人所重视的人,美也因此成为全社会所普遍追求的对象。
    六、审美意识中的“物我相融”与“物我合一”的思想
    万物并不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不都有“一体”的意义。因为在人心灵深处,对万物都有一种“同一性”的追求。因此,事物虽然各有其特点,但其本质属性都属于同一个范畴,即“一体”。任何事物,其本质属性总是和其运动轨迹和发展规律相联系着的,而在这些运动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一体”的存在,这就出现了“物我相融”和“物我合一”两种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事物内部本质属性之说。这两种不同形态的事物之间具有辩证关系,就好比我们看到一个人所看到不同形态的事物之间,他所看到的只是一种形式存在于其中,而不应认为他所看到的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两种形态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也要认识到两种形态之间虽然存在着矛盾,但它们在同一时间内都属于同一个人的范畴之内。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只有从我们自己出发,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和把握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