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日常生活的美化——读《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有感
刘思静
引言
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人不仅已经具有日常生活的表层美化的倾向,还构造了深层美化的审美心灵。人们要求日常生活的庸俗物质生活美化,要求艺术品作为装饰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廉价的艺术复制品和公共空间艺术提供给大众更普遍的审美实践活动,哺育出佛罗伦萨人生动敏感的审美心灵。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日常生活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审美泛化现象的一部分,体现出大众的生活被越来越多艺术特质所充满、将审美特性授予原本平庸甚至“粗俗”的客观事物的特点。它包括物质生活的表层美化以及非物质生活的深层美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双向构成了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私人领域的家居设计,服装时尚到公共空间的城市建设和公共艺术,从物质生活的表面美化到文化工业,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如火如荼的背后是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和资本主义工业化背景下文化消费的兴起。值得玩味的是,在资本主义早期即以意大利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兴起为标志,这些城市中就出现了日常生活的美化现象,尤其在佛罗伦萨,漂亮的私人别墅,精美而个性的服饰,城市的美化,艺术市场和公共艺术的熏陶共
同哺育了佛罗伦萨人敏感、生动、自省的审美心灵。当然,这种日常生活的美化现象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日常生活审美化”过程中,资本主义工业和文化产业具有巨大推动作用。通过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产出具有潜在审美附加值的产品,大众通过消费参与到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活动中去,获得日常生活的美感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仍处于手工工场阶段。某种意义上说,它产出的是手工制造的“艺术品”而非“工业品”。随着市民阶级的产生和大众文化兴起,人们开始追求日常生活的表面美化,包括私人领域、艺术市场和公共空间(如城市广场、教堂、市政厅)的美化。
二、佛罗伦萨日常生活中的美感追求
(一)“艺术为了快乐”和艺术市场的兴起
本雅明认为艺术品具有“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两种价值。在其膜拜价值下,它常常需要被藏匿起来。中世纪庙宇中的有些圣母塑像几乎被遮盖着,大教堂中一些巨大雕像因此无法被地上的观赏者看见。艺术作为“神”(而非“人”)关照的对象,作为人膜拜的对象进入人的生活。 文艺复兴对中世纪的神学进行了颠覆性的批判,人要求从神的压抑下解放出来,追求人的现世的幸福。人的感性从禁欲主义中挣脱出来,承认人的正常情欲,追求人的感官享乐。艺术品作为美的集中体现,开始被认为可以为了人的享乐而创造出来。“谁想要雅致的小雕塑把玩?你可以将其放于床头上方或底座上。我们的雕塑可使任何一个房间变得赏心悦目”。[5](P308)这首佛罗伦萨的雕塑狂欢节上的歌曲,似乎暗示出艺术品已削减了其仪式膜拜的彩,而渐渐可以成为一种可展示性的,带来快乐的物品。
“艺术为了快乐”的产生,促进了文化市场的兴起。在这种体制下,卖家向顾客出售非定制的艺术成品,二手的古代雕塑和名家绘画,作为房间的“装饰”物。出售廉价复制品的市场使得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美化成为可能,向不知名的公众制作和销售木刻和铜刻画变得十分普遍。马尔坎托尼奥·雷蒙迪把达芬奇和拉斐尔的绘画制作成版画销售,使它们更广为人知。
(二)从私人领域到公共领域----物质生活美化
不仅仅传统的绘画、雕塑作为装饰品使美感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佛罗伦萨人衣食住用各方面都体现出一种唯美主义的情调。
中世纪那种彩单调、式样宽大、质地粗糙、缺少装饰品的廉价服装逐渐被华丽高雅、舒适美观、极具个性化新式服装所替代,出现了柔滑光亮的单厚缎,金银提花的绸料,轻如薄翼的绢丝,极细软的天鹅绒,天然染的手工麻料等多种优质面料。
娱乐性住宅如乡间别墅日益重要。帕拉迪奥指出在这里,一个“厌倦城市喧嚣的人可恢复精神并获得慰藉。”乔凡尼·卢西莱夸耀自己别墅,濒临亚诺河,种有果树的花园围绕着无花果的鱼池,以及花园边上靠近大道的一丛树林。这是他“养心消愁之地”,并认为使得旅客“心旷神怡”是极有价值的事业。
[5](P309)
此外在公共空间里城市建筑的修建,包括教堂、市政厅和广场建筑也带有佛罗伦萨人追求美感的痕迹。政府多次拨款改善市容。为修缮圣母百花大教堂,公社政府提供了绝大部分资金,组织公民大会向有专业知识的市民(建筑师、雕刻家、画家等)征求意见,要求“城市每一市民不分行业贵贱”参与其事。行会作为赞助者在塑造公共空间的美感上发挥了作用。“毛织业行会”负责了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修缮。“船舶毛呢加工行会”委托吉贝尔蒂铸造了著名的青铜门。教堂建设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为了使大教堂便于观赏,周围的建筑物都被拆除,“这样就可以使大教堂为美丽宽阔的街道环绕,使佛罗伦萨市民益感光彩与便利”。[5](P309)
三、佛罗伦萨日常生活美化的特点
我们看到,佛罗伦萨人不仅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都有日常生活表面美化的现象,而且在这种生活的表面美化中,塑造出一种“生动,敏感,自省”的审美心灵。那么佛罗伦萨人这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摘  要:《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一书中列举和分析佛罗伦萨的日常生活的美化现象。文艺复兴解放人性,人们一方面要求日常生活的庸俗物质生活美化,一方面要求艺术品作为刺激快乐的来源,作为装饰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艺术市场在艺术品和日常生活的链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贫穷大众而言,廉价的艺术复制品、教堂、城市规划和作为城市建筑一部分的私人别墅等公共空间艺术提供给大
众更普遍的审美实践活动。资本主义的经济竞争形成的对于质量的追求是追求形式美感的最初动力,而中世纪象征艺术的理性遗留哺育出佛罗伦萨人生动敏感的审美心灵。佛罗伦萨人在一定程度不仅具有日常生活的表层美化的倾向,还构造了深层美化的审美心灵。
关键词:佛罗伦萨;日常生活审美化
种日常生活美化的动力从何而来呢?又展现出何种特点呢?
(一)审美的功利性:基于质量的形式美感追求
佛罗伦萨史专家坚尼·布鲁克尔提出,佛罗伦萨人对日常生活美感的追求,来源于他们“对质量,特别是美感质量的追求”。
[5](P309)这与佛罗伦萨手工业生产的严酷竞争环境,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佛罗伦萨人的这种质量感是这个城市的工艺传统和她的手艺匠师超凡技巧的产物。它的工业和手艺行会发展了一套保护企业声誉的质量检查制度;每个佛罗伦萨人都知道保持高质量才有利于城市的经济。这种对质量的重视,以及和它相伴的对赝品、次货的深恶痛绝,变成了佛罗伦萨人思想感情的一大特点。”[5](P309)
这种对质量的判断的要求,在佛罗伦萨人能“抓住外部特征的敏锐性和准确性”的敏感心灵中,逐渐被分解为对一个个细节形式的描述:
布鲁克尔引证了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叫罗索·奥尔兰迪的律师写给一个威尼斯朋友的信:“我接到了你叫我买十二码优质青呢并把它寄给的信。……没有比它织得更精,染得更美的了。而且,它要比其他呢料幅宽一尺多,即使过水收缩、整修以后也是如此。由于佛罗伦萨的整修师傅要比威尼斯的手艺高强,我就把这段衣料在此地过水整修过了。当你看到它时,我相信你定会喜欢它。当你穿戴它几个月后,你甚至会更喜欢它;因为它是一种穿起来非常舒服的衣料。”[5](P310)
通过“幅宽”,“收缩性”,“精细的编织”,“鲜艳的颜”等外部的形式,一件高质量的商品被“判断”出来。对功利性的“质量”的判断开始和一定特征的形式联系起来,即质量好的产品的形式特征普遍联系起来。而一旦这种联系固化就会形成脱离对象的目的,仅由形式所引起的愉悦感。人们在看到颜鲜艳,剪裁整齐的衣料时,就会自动把它辨别为“美”的,让人“愉悦”的,似乎只是由于衣料的外部无功利的形式美获得了愉悦感,但究其根本,正是这些“形式”反映出“质量”的优越,符合了人功利性的要求。
然而,在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阶段,追求“质量”的功利性和“形式”带来的审美愉悦性是无法分开的。追求形式的华丽精致具有追求质量卓越的意义。因为形式美就是质量美,它是体现质量美唯一的手段。波提切利的《春》以蛋彩手法勾勒出美惠三女神薄如蝉翼的纱衣,以数百种鲜妍各异的花朵展示出绘画者高
超的技巧,体现出名家之作的“质量”和价值。事实上,与其说是形式美因为体现出质量美而具有意义,倒不如说正是由于质量的美难以做到,它的弥足珍贵使得每一种暗示出质量优良的形式都值得展示和炫耀。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之美大多要求体现自然,表现出真实的世界。因此画家对于透视法,黄金分割等技巧的运用极为重视。为了凸显自己的技巧,一些画家甚至故意 “引入一个完全人为的,神秘的和困难的人像”以向“那些不懂艺术的人”证明自己技巧的娴熟。总而言之,手工工场阶段,“形式”的华丽精致仍然是要依附在“质量”目的之上的。
机械大工业时代来临使得“形式”从质量目的之上溢出成为可能。技术的革新削弱了技艺的价值。摄影技术比任何大师的绘画在真实性上更胜一筹。手工艺人通过自己高超的技巧来保证产品质量的时代已经过去,机器制造使得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人们对于质量的基本追求。只要使用高性能机器,没有任何纺织经验的人也能生产出最复杂、最精美的织品。一件香奈儿的衣服和某“工厂原单”很可能具有同样的质量,它们可能毫无差别。(除了牌子不一样)人们对于某些仿大牌设计的“山寨货”的容忍,似乎也认可了质量在相当程度上的无关紧要。英伦老派绅士那种为一双软牛皮鞋子而几十年毫不懈怠的维护。而当下很少有人认为一件衣服会重要到值得他们投入百倍的时间。(如果不是由于其特殊的纪念价值的话)对大多数人而言,更重要的是要紧跟潮流设计,抓住流行的“元素”。如果说手工业时代,形式由于高质量的稀有而需要被凸显,在机器制造时代,正是质量的廉价使得商品的“形式”不得不凸显。“设计”作为创造新形式的手段变得越来越重要。香奈儿之所以是香奈儿而不是“工厂原单”不再是因
为它的质量,而是它所“设计”的独一无二形式。最初由质量感培养起来的形式感,渐渐在质量的贬值中升值了,通过它的不断“设计”、流行和更新,机械制造的高质量的工业产品才能消减其质量价值,在其未完成其质量损耗之前,被消费者主动抛弃,为更多具有新形式的产品让出市场。
(二)中世纪的象征艺术和审美心灵的塑造
虽然佛罗伦萨人基于对于高质量的要求,开始追求形式的华丽和精致,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忽视了对象的具体内容,仅仅从形式的带来的视觉刺激中获得纯粹审美愉悦,或者说资本主义追求质量的经济利益已经压倒性的成为塑造大众审美情感的唯一力量。
事实上,中世纪文化中遗留的对图像的象征性解读的模式仍然时刻提醒着人们挖掘图像背后的深刻内涵。中世纪文化萎缩,识字率低,视觉图像承担了传递观念的手段,它与基督教的象征传统结合起来,塑造了中世纪乃至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象征观念。一切事物只要基于某个细节的相似,就可能存在象征。羊羔联系到以撒,象征纯洁和驯服,风暴联系到上帝显灵,象征上帝的神力......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在欣赏绘画艺术时,画仍然被认为可能传达了虔诚和道德说教,即使是世俗画也可能引起人们对政治时事的联想。1425年马萨乔在佛罗伦萨圣马利亚·德尔·卡尔米内教堂的湿壁画《纳税钱》就清楚传达了一个政治说教:“凯撒的给凯撒”。这一年佛罗伦萨政府正讨论一项新税的建议。波提切利的《春》之所以一直能吸引人们的目光,正在于人们相信,尤其是相信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相信,它
不是,至少不仅仅是一幅带来快乐的装饰画。佛罗伦萨人也一定带着探寻的目光审视着这副美绝妙绝的画作,它究竟是一幅异教的崇拜画,还是饱含性暗示的新婚礼物,或者表达了永恒的爱与美?因此,不管我们多么强调佛罗伦萨人抱有“艺术为了快乐”的观念,多么强调他们可能从形式中获得的美感。但艺术品被看做圣像,被看作政治宣传的工具,仍然是广泛存在的。
只有在不断主动的探求表层生活美化深层内涵的前提下,在从私人空间到公共空间的审美实践的熏陶下,审美心灵的塑造才有可能。城市思想家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书中提到:“这种耳濡目染的感官熏陶教育,是日后全部高级教育的形式的源泉和基础。设想,如果日常生活中存在这种熏陶,一个社会就不需要再安排审美课程; 而如果缺少这种熏陶,那么即使安排了这种课程,也多是无益的;口头的说教无法替代生动真实的感官享受,缺乏了就无以疗救,……城市环境比正规学校更发挥经常性的作用。”[6]在佛罗伦萨,日常生活的审美在佛罗伦萨人追寻内涵的目光注视下起到了审美教育的功能,城市的 “美”直接熔铸着市民的感官与感性,塑造着市民的形式感与美感,最后塑造市民的心灵。坚尼·布鲁克尔指出佛罗伦萨人具有一种“对突出、具体、鲜明特性的敏感。”而这种对于具有特征的东西的敏感正是“发现和表现美丽事物的一个基本条件。”
四、结语
(下转第52页)
(上接第50页)
从佛罗伦萨的日常生活美化现象中可以看出,美与人的日常生活的结合早已有之。它的前提是承认人的感官欲望,承认享乐的合法性。艺术品作为美的化身,以其带来的愉悦性进入人的生活。这正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冲破了中世纪禁欲主义之后所提倡的。佛罗伦萨日常生活中的美化现象显然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当代社会,审美带来的愉悦性越来越重要。审美作为日常繁杂乏味工作的调剂品,放松人的神经,把人们从工具式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满足了人的审美欲望。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时尚工业和文化产业的崛起,审美作为一种经济的动力促进了商品的生产也促进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当然,我们仍然要强调当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佛罗伦萨日常生活的美化现象并不是一回事。佛罗伦萨日常生活美化范围是有限的,其固着在质量追求上的美感特性,由于在手工工场阶段高质量的稀有,大规模的私人占有艺术品难以做到。即使是艺术复制品,原作的美感也会被拙劣的仿制者的生硬线条所毁坏,这种复制只不过是创造了赝品。更广泛的大众只能通过公共艺术的感染获得审美活动的实践。如今,工业化使得“质量”的要求仍在,但显然不是最重要的了。家装、设计、电影等文化产业的兴起和波普艺术等前卫艺术的观念产生,使得“艺术”拓宽了它的范围,可以被更广泛的大众所占有。由此,大众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才能得以实现。而佛罗伦萨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
我们考察佛罗伦萨日常生活的美化现象,一方面可以与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相互照应。另一方面,尽管是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和经济竞争的压力,佛罗伦萨人不得不将形式的华丽附着在对质量的追求上,形式是作为手工作坊时代凸显质量的手段获得了权利。但如今,一系列的营销口号和手段使得形式超越了质量,获得了超出它所应拥有的、巨大的增值空间。一杯水,只要贴上“矿物质”、“纯天然”的标签就能卖出高价。流行的速度快的让人心惊,“奶奶灰”一出,一段时间网络上、大街小巷里许多人一夜之间就白了头。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刚开始是一张可爱的新面孔,没过多久就变成满大街的破烂货,让人厌烦。全民求美,但似乎也并没有太多人在意这些“美”背后是否另有深意。在这点上,佛罗伦萨人那种对事物内涵的深究而成的生动、敏感和内省的审美心灵,是值得我们分析学习的。
参考文献:
[1][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鉴赏判断的社会批判[J].国外社会学,1994,5.
[2]刘悦笛,许中云. 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3):25-29.
[3][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12:19-20。
[4][英]彼得· 伯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12:135.
[5][美]坚尼·布鲁克尔.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M].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 1985.8:306-312.
[6][美]芒福德.城市文化[M].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 2009,57—58.
这些专有名词也常常被放入该构式,凸显了一些地区或者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如:
例10:这间房子的设计很中国。(《设计师》 2016-08-14)
例11:你的发音很“美国” (可可英语网 2019-07-31)
此外,很多表示时间、位置、方向的专业有名词也能进入“很+N”构式而凸显出该专有名词的特征。如:很春天,很未来,很里面,很底层等。
(三)网络新名词
笔者在搜集语料的过程中,搜集到部分网络流行、能够进入“很+名词”结构的名词。有:腐,汗,宅,水,面,奇葩,包子,仙,喜感,二,狗血,八卦,动漫。这类名词共 13 个。在统计能够进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名词数量时,不把此类名词计算在内。本文仅将此类名词罗列,并且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例如:
例12:你:真是很奇葩了!(天涯论坛)
例13:这个人很八卦。(天涯论坛)
网络流行的名词进入“很+名词”结构广泛流传,但尚未被主流媒体和传统报刊所接受。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且不断受到很多年轻人的欢迎,其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总而言之,从这些例句可以看出,名词的位置游移到了形容词位置上,名词的作用由指称转为陈述,名词的本质义减弱,而特征义则在本质义的基础上通过联想的方式显现出来,因此特征义外延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模糊性。
六、总结
文研究了能够进入“很+名词”结构的名词,得出了能够进入该结构的名词的特征,从名词的结构、内容、语义特征加以描述:
---名词倾向为表人体名词、具有较强的感情彩;
---在结构上,能进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名词以偏正结构合成词为主;
---在语义特征上,能够进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名词具有模糊性、描述性、类属性的语义特征。 该构式多年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其在日常口语表达和网络用语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具有较高的研
究价值。本文的不足之处是,对该构式背后的形成机制和认知理据刻画的还不够,这页称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参考文献:
[1]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陆俭明 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胡明扬.“很激情”“很青春”等[J].语文建设.1992,第
4 期
[4]李康澄.“副+名”流行的原因及产生的基础[J].怀化学院学报.2003,第 6 期
[5]刘琍.“副+名”及其模糊性.语文学刊[J].2004,第 5 期
[6]任之锳.“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义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第 4 期
[7]山述兰.“程度副词+名词的语义接触及表达效果[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第 1 期
【注】本文为广西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的立项支持,项目编号为2018KY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