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术的圈子里,并非是“审美无利害”和“艺术自律”观的一统天下,只是这些思想在一段时间里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已。
对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想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杜威的美学。杜威的《艺术即经验》一书,从这样的一个前提出发:人们关于艺术的经验并不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经验截然不同的另一类经验。他要寻艺术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艺术与非艺术、精英艺术与通俗大众艺术之间的连续性,反对将它们分隔开来。
他提出要绕道而行,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他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发现了一种他所谓“一个经验”,即集中的,按照自身的规律而走向完满,事后也使人难忘的经验。他说,这种经验就是具有审美性质的经验,这与人在艺术作品中所获得的审美经验是非常接近的。与此相反,那些松弛散漫的经验不构成“一个经验”,也就不是审美经验。
杜威认为,艺术作品的特点,就在于它能够提供经验。他的《艺术即经验》一书,直译应为“作为经验的艺术”。他认为,不进入人的经验之中,对象就不是艺术作品,而只是艺术产品。艺术作品是他考察的对象,而艺术产品不是他的考察对象。从另一方面说,他考察的对象也不限于公认的艺术作品,而是一切能形成人的“一个经验”的对象。这样一来,他的理论具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即过去不被认为是艺术作品,但却能提供“一个经验”的对象,也可以进入他的美学的考察视野。
2 杜威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发展历程
杜威关于“绕道而行”,寻连续性,从日常经验而不是“公认的艺术品”出发的方法,为研究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在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学与分析美学之间的斗争经过了两代人的时间。分析美学在出现之初占据着上风。杜威美学由于三个原因而在20世纪的中叶失势:第一个原因是它的左翼彩不能适
杜威论日常生活审美化
杨娜  德州学院基础部  253000
引言
博物馆艺术和大众艺术的区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这种分化对艺术的发展来说,是具有灾难性的,前者失去了大众,后者则失去了品味。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生活在发生变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一种潮流。然而,承认这一潮流与站在什么立场上对待它,却是两回事。为此,杜威主张日常生活审美化。本文将从理论渊源、发展历程、内容和发展前景几个角度来浅析杜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1 杜威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渊源
目前,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观点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迈克・费瑟斯通,有人说是沃尔夫冈・韦尔施,有人说是理查德・舒斯特曼,其实,这种观点很早就有,是一个被主流美学所压制,但却一直存在着的传统。
在19世纪的欧洲,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如圣西门、傅立叶,都曾经表达过反对将艺术与生活的其他部分分隔开来的做法,强调艺术为建立理想社会服务的观点。这说明,在美学和艺
合麦卡锡时代的美国政治大气候;第二是它反思辨的彩使它不能适合受过严格训练的思辨哲学家们的胃口;第三是它没有针对当时吸引美学家和艺术史家们注意的先锋派艺术做出回应。也同样由于这三个原因,杜威美学20世纪末在美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第一,麦卡锡时代终于过去了。在知识界,一般说来是左翼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知识分子中普遍流行着对从里根到布什和小布什政策的不满。第二,在哲学内部也出现了对纯思辨地做哲学的方式的不满,而美学恰恰在这方面扮演着先锋者的角。第三,先锋派艺术本来就具有使艺术回到现实生活之中的倾向,但是,这种艺术却依赖于艺术界而存在,以致20世纪后期的新先锋派具有重回艺术体制的倾向。美学家们在仍保持这种艺术关注的同时,将注意力转向了通俗大众艺术。
3 杜威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容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具有这样一层含义,即挑战康德所描述的对审美无功利和无目的片面强调,挑战那种艺术成为封闭、自律、精英性活动的美学观。
3.1 由杜威论艺术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的关系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
艺术经验被当作是穿着礼服在音乐厅和剧院里正襟危坐听音乐和看戏,被看成是去博物馆和画廊观赏艺术名作,被局限于阅读文学名著。杜威认为,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艺术理论,是一种空中楼阁。这是艺术理论走向形式主义,变得苍白无力的原因。
任何能够抓住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发展兴趣,给我们提供愉悦的事件与情景,都能使我们产生经验。我们关注一个爆炸性新闻,听到一则笑话,农村孩子跑十里、二十里去看火车,在城里工作和居住的人不远千里万里去旅游,所获得的都是经验。我们并非只在接触艺术品时才产生经验,在日常生活中,经验是无处不在的。
3.2 由杜威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
-162-
的关系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
那些以大写字母A开头的“艺术”(Art)似乎具有某种被称为“灵韵”(aura)的精神性,被人们高高地供奉起来,放进了博物馆。大写字母开头的“艺术”(Art),与小写字母开头的“艺术”(art),即一些大众艺术区分了开来。这种区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这种分化对艺术的发展来说,是具有灾难性的,前者失去了大众,后者则失去了品味。
一方面,高雅艺术使普通人望而生畏,无法接近,不构成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大众就只能求助于
凶杀、情的粗俗品来满足审美饥渴。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区分之后,有教养者将自己的欣赏范围局限于前者,而人民大众则既由于缺乏财力、时间和教育水平,又由于觉得它苍白无力而去“寻便宜而粗俗的物品”。由此,造成了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分野。
对此,杜威的回答是,看看原始人是怎样对待艺术的,看看原始艺术怎样在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当然,我们无法回到原始时代,但重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之间的连续性,却是我们所能够完成的任务。
3.3 由杜威论美的艺术与实用的艺术的关系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
杜威提出,美的艺术在生产过程中“使整个生命体具有活力”,使艺术家“在其中通过欣赏而拥有他们的生活”。
从中世纪的手工作坊中,一方面生长出现代的制造业,另一方面也生长出美的艺术。由于受审美无利害观点的影响,传统的看法是,只有那些不是为实用目的而制造出来的制成品,才是艺术品。杜威认为,实用与否,不是区分是否是艺术的标志。
4 杜威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发展前景
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否意味着艺术的终结?这是当时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焦点问
题。
本来,艺术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世界之中。将艺术看成是从属于另一个世界,形成艺术与生活的这种区分,归根结蒂是人们的社会分工,劳动与享受的分离的结果。随着这种社会状况的改变,艺术的生存环境也会改变。
艺术的未来是什么?显然是要打破这
本管理意识。
3.2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加强学习型、知识型组织的建立,引领全体员工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不断学习新技能,提高个人修养,在学习和实践中进一步提高组织的竞争优势;还要坚持与时俱进、学无止境的原则,以持续的学习力、创造力和战斗力顺应时代发展步伐,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3.3 与精确管理相结合
精确管理,是指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用来精确调整产品、生产过程以及绩效的高技术方法[6]。它把公司的定位转移到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的状态,并以此获得更大的利润和更强的竞争力,是一种迅猛的“文化变革”,通过它获取、维持、最大化公司的成功。在知本管理的基础上实行精确管理会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4 加强企业与科研、学校的交流与合作
目前,企业凭借自己的经营理念,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术开发能力。企业应该根据研制开发的需求,采取与科研机构进行联姻、合作,取长补短,紧密合作,建立起知识和技术的开发机制,拥有更多的高科技研究成果,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企业若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运用正确的管理方法。这样,中国的企业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