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代名⼈故事-司马迁的故事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西汉史学家、散⽂家。司马谈之⼦,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下⾯⼩编给⼤家讲⼀讲中华历代名⼈故事-司马迁的故事。
  司马迁忍辱著《史记
  话说苏武被匈奴单于扣留以后,汉武帝⼤为震怒,⽴刻派贰师将军李⼴利带兵征讨匈奴。李⼴利带三万汉军在酒泉附近与匈奴右贤王的军队交战,双⽅互有胜负。
  第⼆年,武帝⼜派骑都尉李陵率步军五千深⼊匈奴的领⼟作战。李陵是李⼴的孙⼦,他年轻⼒⼤,箭法精熟,⼜⼗分爱护⼠兵,因此他带领的军队战⽃⼒很强,汉武帝也极看重他。不幸的是,由于他孤军深⼊,终于被匈奴抓住了弱点——匈奴王且侯单于召集左右贤王共七、⼋万的骑兵将李陵的五千⼠兵团团围住了。尽管战⼠们英勇奋战,以步战杀死了数千敌⼈的骑兵,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只剩下了⼏⼗⼈,李陵⼜让战⼠们将汉军的旗帜及⾝上的贵重物品埋⼊地下,作最后⼀次拼杀。
  眼看⾃⼰周围只剩下⼗⼏个战⼠了,⽽且⼤家都已筋疲⼒竭,再也⽆⼒抵抗了,李陵才含着眼泪对仅存的⼏个⼠兵
说:“我们已经没脸回去了,⼤家留条性命待以后寻机会报效⼤汉皇帝吧。”于是他便投降了匈奴。
  李陵投降的消息使汉武帝⼤怒。他在朝堂上让官员们议论这件事。⼏乎所有的⼤⾂都谴责李陵贪⽣怕死、叛国投敌,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他说:“李陵⾯对⼗数倍于⾃⼰的敌军,仍带领兵⼠浴⾎奋战,杀死的敌军⽐⾃⼰军队的⼈数还多。他战⽃到弹尽援绝,不得已⽽降敌,也许⽇后他还会机会报效朝廷的。”
  不料司马迁的这番话触怒了武帝。因为他知道司马迁与李陵是好友,因此认定司马迁是在为李陵的叛国投敌辩解,说他是存⼼对抗朝廷。于是他⼀声令下,将司马迁下了监狱。
  司马迁是史官世家。他的⽗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他们的祖上在周朝时就当过太史。司马谈是⼀个学识⼗分渊博的⼈,他曾掌管汉朝的天⽂、历法和负责记录历史⽂献。趁此机会,他收集了⼤量的历史资料,计划写⼀部全⾯记述中国历史的“史书”。但由于⼯作量巨⼤,他⾃⼰⼜年⽼多病,已经不可能全部完成这项⼯程了,因此,他在临终前郑重地嘱咐⼉⼦⼀定要完成⾃⼰的这个遗愿。
  司马迁没有辜负⽗亲的期望,他从年轻时便开始博览书,积累资料,⽽且还不断地到全国各地去游历,通过访⼈问古,考察各地的历史名胜与古迹,从民间了解历史⼈物和他们的事迹,了解各地的风⼟⼈情和地理环境,获得了历史典籍上所没有的⼤量翔实丰富的史料。他曾三次⼤规模出游,南⾄今天的江、淮、湘、浙,以⾄四川、云南,北⾄长城内外,东⾄今河南、⼭东直达滨海,西⾄陇西,⾜迹踏遍
了整个长江和黄河流域。
  正当司马迁进⾏了长达⼆⼗年的知识积累,开始写作这部历史巨著的时候,李陵事件发⽣了。当时朝廷专管刑法的廷尉杜周,为了迎合和讨好皇帝,竟给⽆辜的司马迁判了“腐刑”(就是残害⼈的⽣殖器官)。按照当时汉朝的法律,被判了刑的犯⼈是可以⽤钱来赎罪的。但是,司马迁只是⼀个穷书⽣,他家虽世代为官,却⼜⼗分清廉,根本拿不出赎⾦。因此,他只能屈辱地受刑。
  遭受如此的酷刑,是⼈⽣的奇耻⼤辱。这对于⼀个正直清⾼的知识分⼦来说,他本来已经没有勇⽓再活下去了。但是,⽗亲的遗志还没有完成,⾃⼰⽤⼀⽣的精⼒所搜罗的材料,以及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难道就这样付之东流了吗?他⼜不⽢⼼。
  经过了⽆数个⽇⽇夜夜的痛苦煎熬,他终于想通了——周⽂王被纣王关在⾥,纣王还残酷地杀害了⽂王的⼉⼦,并且将他⼉⼦的⾁做成⾁酱让他吃,⽂王仍能忍受这么巨⼤的痛苦⽽在牢中写下了《周易》这部书;孔⼦⼀⽣困厄不得志,但他却孜孜不倦地教育学⽣,并且写下了《春秋》⼀书传于后世;左丘明两只眼睛全瞎了,还以巨⼤的毅⼒写成了《国语》;屈原遭⼈排挤诬陷,楚王⼀点也不理解他的⼀⽚爱国之⼼,反⽽将他流放,他却写出了名著《离骚》;孙膑遭朋友庞涓陷害,被砍掉了两脚的膝盖⾻,他还能忍辱负重,写出了《孙⼦兵法》。中国历史上的这些伟⼈,都能不顾⾃⼰个⼈的不幸⽽发愤著述,完成⾃⼰的⼈⽣志愿,⾃⼰为什么不能呢?于是他决⼼抛弃个⼈的悲痛与屈辱,效法这些古⼈,去
完成⾃⼰的宏愿。司马迁出狱后,汉武帝让他当了中书令。他以巨⼤的毅⼒忍受着从朝廷上下投来的鄙视与嘲讽的⽬光,⼜经过了⼗数年坚韧不拔的艰苦努⼒,终于以⾃⼰的⽣命与⾎汗,完成了这部空前伟⼤的历史巨著。这部著作,当时称做《太史公书》,后⼈便称它为《史记》。
  《史记》记述了从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开始直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全书有五⼗多万字,分⼗⼆本纪、⼗表、⼋书、三⼗世家和七⼗列传。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历史的记述,既翔实细致、严格地忠于历史,⼜爱憎分明,有⾃⼰的⽴场和观点。他鞭挞⿊暗、表彰正义、反对贪暴、同情弱⼩。与此同时,《史记》⾥的⼈物描写和情节叙述也形象鲜明、⽣动活泼,使它不但在史学上,⽽且在⽂学上,都具有重⼤的价值。
  历史评价
  汉代
  扬雄在《法⾔》⼀书中写道:“太史迁,⽈实录”。“⼦长多爱,爱奇也。”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他提出的
实录与爱奇,为历⼈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班固是汉代系统评论司马迁的第⼀⼈。《汉书》中有《司马迁传》。班固在赞语中说:“⾃刘向、杨雄
博极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不华,质⽽不俚,其⽂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可谓⼀语中的,世称其当,后⼈皆服。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唐代
  韩愈⼗分推崇司马迁的⽂学才华。他说:“汉朝⼈莫不能⽂,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史记》成为韩愈作⽂的样本。
史记中的故事  柳宗元认为《史记》⽂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不漏,增⼀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减⼀字不能。
  宋元
  宋⼈赞司马迁,其著名者为马存赞司马迁的壮游和郑樵赞司马迁的五体结构。
  马存认为司马迁平⽣喜游,⾜迹不肯⼀⽇休。司马迁壮游不是⼀般的旅游,⽽是尽天下⼤观以助吾⽓,然后吐⽽为书。所以他的⽂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司马迁世家龙门,念神禹⽴⼤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彷徨齐鲁,睹天⼦之遗风。所以,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使⼈忧,使⼈悲者,⼦长尽
取为⽂章,因⽽⼦长的⽂章变化⽆穷。
  南宋史学家郑樵认为:诸⼦百家,空⾔著书,历代实迹,⽆所纪系。⽽司马迁⽗⼦世司典籍,⼯于制作,上⾃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使百代⽽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可见郑樵对《史记》评价之⾼。
  明清
  ⾦圣叹把《史记》作为“六才⼦书”之⼀,评论《史记》序赞九⼗多篇。他在评《⽔浒传》、《西厢记》中多次赞扬司马迁,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他说:“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之⼼。”在评《屈原贾⽣列传》中说司马迁“借他⼆⼈⽣平,作我⼀⽚眼泪。”⾦圣叹可谓司马迁的知⾳。他对《史记》与⼩说关系的探讨独树⼀帜。“《⽔浒传》⽅法即从《史记》出
来”,“《⽔浒传》⼀个⼈出来,分明是⼀篇列传。”清⼈张⽵波更直⾔:“《⾦瓶梅》是⼀部《史记》。”可见《史记》对后世⼩说写作技巧的⼴泛影响。
  钱谦益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视千载,创⽴《史记》。”他认为司马迁创⽴的五体结构,成为历代史学家编史的样本,发凡起例之功“炳如⽇星矣”!
  章学诚在史学理论名著《⽂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已。”他认为《史记》⼀书“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司马迁有卓见绝识之能,《史记》有发凡创例之功。由于司马迁有卓绝千古的识⼒和笔⼒,《史记》是“经纬乎天⼈之际”的⼀家之⾔,章学诚俨然⽐于后⽆来者。
  赵翼在《廿⼆史札记》中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表以系时事,⼋书以详制度,列传以专⼈物。然后⼀代君⾂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篇之中。⾃此例⼀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司马迁的五体结构史学框架,⼀经创⽴,即为经典。纵观廿四史,⽆⼀例外。赵翼称为“史家之极则”,可谓精当之⾄。
  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梁启超对《史记》评价颇⾼,认为《史记》实为中国通史之创始者,是⼀部博谨严著作。他认为:史记之列传,借⼈以明史;《史记》之⾏⽂,叙⼀⼈能将其⾯⽬活现;《史记》叙事,能剖析条理,缜密⽽清晰。因此他主张对于《史记》,“凡属学⼈,必须⼀读”。
  现代
  鲁迅在《汉⽂学史纳要》⼀书中有专篇介绍司马迁。鲁迅认为:“武帝时⽂⼈,赋莫若司马相如,⽂莫若司马迁。”司马迁写⽂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为⽂”,因⽽《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韵之《离骚》。”鲁迅的评价成为《史记》评论中的不朽名⾔。
  ⽑泽东在《为⼈民服务》⽂中说:“⼈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固有⼀死,或重于泰⼭,或轻于鸿⽑’。为⼈民利益⽽死,就⽐泰⼭还重,替法西斯卖⼒,替剥削⼈民和压迫⼈民的⼈,就⽐鸿⽑还轻。”⽑泽东对司马迁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川,⽽其襟怀乃益⼴”。
  郭沫若特别赞赏司马迁的⽂学才华。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部历史⼩说集也可以。”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中对司马迁有“⽂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的赞语。由此可见,郭沫若认为《史记》的⽂学成就是极⾼的。
  翦伯赞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祖师,《史记》是⼀部以社会为中⼼的历史。他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种独
⽴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祖师是⼤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座不朽的纪念碑。”他还说:“《史记》虽系纪传体,却是⼀部以社会为中⼼的历史。”司马迁“⼏乎注意到历史上社会之每⼀个阶层,每⼀个⾓落,每⼀⽅⾯的动态,⽽皆予以具体⽣动的描写。所以我以为,《史记》是中国第⼀部⼤规模的社会史”。
  郑振铎认为:⾃司马迁以来,便视历史为时代的百科全书,所以司马迁取的材料,范围极⼴,⾃政治
以⾄经济,⾃战争以⾄学术,⽆不包括在内,其所⽹络的范围是极其⼴⼤的。所谓“⽂学史”也常常被⽹络在这个⽆所不包的“时代的百科全书”之中。
  杜鹏程在《韩城市志》序中说:“韩城素称⽂史之乡,是⼀座历史悠久的⽂化名城,世界历史⽂化名⼈司马迁的故⾥,⼀向⽂化较为发达。历朝各代,名⼈辈出,其中以西汉时期伟⼤的史学家、⽂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最为著名,其宏伟巨著《史记》闻名中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