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小学文阅读教学探究
作者:***
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88期
        【摘要】目前,我们的阅读教学还存在着课内与课外割裂的现状,即课内精讲一篇课文,课外阅读则空泛无关联,没有实现阅读方法的迁移与运用。本文以教材为立足点,进行“1+X”文阅读教学探索,研究“1+X”文阅读教学策略,实现课内外阅读链接,实现阅读方法的迁移与运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1+X”文阅读;议题;结构化阅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但是,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仅靠有限的1篇课文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而“1+X”文阅读教学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所谓的“1+X”是文阅读的一种思维,是基于课内课文教学展开的文阅读。统编版语文教科书编者温儒敏是这样认为的:讲一篇课文,是为了实现某一阅读能力点的迁移,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组织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的文章,指导学生运用教读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自读的教学过程。这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炼,而且处处指向写作的教学习惯。它不仅发挥了语文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将课外阅读纳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并倒逼教师减少课堂教学繁琐的分析提问环节,为大量阅读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进而为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服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以下探索:
        一、指向表达技巧的文阅读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的重难点是突破某种语言表达技巧时,则可以把运用了相同语言表达技巧的文本收集起来,形成一组文,在多篇文本的阅读中,理解某种典型的表达技巧,巩固对某种语言表达技巧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认识与理解。
        《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这篇文章在表现小嘎子性格特征的时候,主要通过对动作、心理活动进行细节描写,特别是动作描写特别精彩,让摔跤过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孤独的人生
也让小嘎子的形象活灵活现。再回顾学生的习作,凡是涉及动作描写的,就无话可说,或者一个动作用到底,难以把行为过程写详细写精彩。因此,我们可以立足于本篇课文,并以“精彩的动作描写”为议题,拓展《小兵张嘎》中第二次摔跤的动作描写片段,重点品悟动作描写的妙处,从而习得动作描写的方法。
        教学之初,我们在把握了片段的主要内容之后,结合相关的语句,谈谈小嘎子是个怎样的人,以树立小嘎子的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如,“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的“围着”“蹦来蹦去”看出他的机敏,富有心机。“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的“钩”看出他求胜心切等,感悟动作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接着,把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摔跤的动作,圈出摔跤动作的词语,感悟动作描写的细致,总结出方法:巧妙使用动词。
        接下来的环节是想像创作。在学生掌握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后,马上进行练笔。抓住小嘎子争抢好胜的性格特征,摘取《小兵张嘎》中第二次摔跤前的对话,引发学生对第二次摔跤进行想像,并用上课文的词语,或者自己积累的打斗词语进行第二次摔跤的创造与汇报。此时,学生有了词语的积累,写作效果明显好转。
        然后,拓展阅读《小兵张嘎》中第二次摔跤的片段,让学生将拓展片段与课文及同学描写的第二次摔跤进行比较阅读。再次感受动作描写对于行为的呈现及人物形象的刻画的重要作用。
        迁移写法,自由创作。拓展阅读第二次摔跤的片段后,顺势让学生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和手法进行自由创作,如,可以写拔河比赛、足球比赛、木头人的游戏等片段,把动作写清楚,写仔细。从学生的创作情况看,学生的动作描写,不再像以往一样干巴巴的,而是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形选择合适的动作词语去描述。
        二、指向情感体验的文阅读教学
        指向情感体验的文阅读教学,是指议题为体会某种情感,通过课文1的教学,拓展多篇表达相同或相似情感的文章,让学生去阅读,从而达到学法的迁移,习得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
        如,《学会看病》这篇文章表现了不一样的母爱,我们把“纠结的母爱”作为议题,拓展了《剥豆》《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两篇文章,进行文阅读,让学生感受“去”与“不去”,“
让”与“不让”,“打”与“不打”的矛盾,感受那份纠结,并领悟三篇文章借助心里的矛盾表达母爱的独特手法,迁移情感体验,感受母爱的另类表达方式。
        《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可布置学生预习,从而解决了字词的读音及理解问题,以及大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中可进行适当的检查,为接下来的文阅读腾出足够的时间。接着,通过梳理《学会看病》的情节,及关注母亲的纠结内心,提炼出“愿—不愿”。然后再读《剥豆》和《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对此这两篇情节的梳理,同樣运用上之前提炼的方法,从容得出纠结分别表现在“让—不让”“打—不打”。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三篇文章的议题是:纠结的母爱。
        接着,着眼文字,通过课文1《学会看病》,辐射到X文中,体会母爱的具体表现。这一环节,我们主要通过抓关键词完成心路历程图,情节朗读,想象说话等,感受母亲纠结心理背后深深的母爱。然后用同样的方法,阅读《剥豆》,出剥豆比赛中母亲的心路历程,并在朗读中体会母亲的纠结。而后引出《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的片段,当读到母亲的纠结内心时,已然明白纠结背后藏着的母爱。
        最后,着落情感,呼应母爱。三篇文章的中“纠结的母爱”,必然会唤起学生内心的波动。
接着,就让学生结合文章或者个人的生活实际,从孩子的视角,去回应母爱,夯实对纠结背后的母爱的认识与体会。
        这次的文阅读,不仅让学生习得了阅读情感体验式文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开拓了学生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在学生的习作中,可以发现,学生在选取父母之爱的习作题材时,思维更加开阔了,情感也更加真实了。这让教师们真切地体会到文阅读的好处。
        三、“1+X”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1.减少精读精讲,面面俱到的教学环节
        由于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课外文章阅读部分,因此,需要在原来的课文精讲中腾出时间来,以便保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由此,教师在对“1”部分进行教学时必须仔细甄选讲授内容,抓住课文的核心问题进行讲解,减少精读精讲,面面俱到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够大大地提升课文的阅读质量,才能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核心问题的能力,既给“X”的引入创造了条件,又能提高“1”的教学效率。
        2.立足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挖掘有效议题
        在进行文阅读教学中,不能单单为了文而文,而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理解难点、思维的训练点、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挖掘有效的议题。在这基础上进行文阅读,才能更高效。比如,我们发现学生平时习作中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比较薄弱,于是,就以“人物描写一组”中《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的精彩动作描写作为议题,拓展片段进行文阅读,并进行读写迁移,重点攻克学生动作描写单调的问题。另外,为了让学生懂得环节描写的作用,我们也从《桥》中提炼环境描写的议题,进行文阅读,了解并学会运用环境描写表情达意。
        3.立足课堂之根,抓住“1”的引领作用
        文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堂这个根本,如果没有课堂上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则不可能迁移到“X”。在学习课文之前,学生需要先预习,先把要识记的字词及优美的句子先标注出来,进行自学,对课文进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课堂上,学生就可以用较快的速度进行阅读,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保障。同时也要注重阅读的质量。在文阅读的教学中,还可以采取阅读表的形式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对文章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等。在教学中,
议题的相关内容应该是课文教学的重点,这样才能进行后面的迁移阅读和写作。
        4.先扶后放,实现学法迁移
        如,教学《落花生》一文时,组合《桃花心木》《丑石》一组课文进行文阅读。先阅读《落花生》,感悟花生的特点──研读对话──读懂父亲借花生教育子女做有用的人的道理──懂得写法(借物喻人)。再阅读《桃花心木》,带领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借物喻人的写法,合作读懂人要像树一样要经得起考验,才能成人成才的道理;最后阅读《丑石》,自行理解丑石所寓意的不居功自傲,躁进求宠,而默默承受屈辱、误解和孤独的人生道理。
        教学第一篇文章时,由教师引导学生读懂,第二篇文章则由师生、生生合作读懂,第三篇则自主读懂。在这过程中,学习方法实现了迁移,学生也就很容易发现这类课文的共同特点──借物喻人。学生也感受到了“借物喻人”写法的特点,“物”并非是一般的物,而是与人有着重要的关联,这种“物”往往能给人以启示,或者被人们赋予某种精神代表。
        总之,相對于传统的“单篇精读精讲”阅读教学而言,“1+X”文阅读教学,通过一篇带动多篇的文阅读,实现阅读方法的迁移与运用,在增加阅读量之余,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
力,而且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强化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 文阅读这样做[M].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16.
        [4]窦桂梅.窦桂梅: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5]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6]何小燕.语文核心素养下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20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