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名人传》中的别样美学概念
——在痛苦中孕育,在煎熬中成长的伟大之美
内容提要:《名人传》是一部独具魅力的人物传记,著者倾注他全部激情,成功地让读者在传记中跟三位大师“接触”,分担他们的痛苦、失败;也分享他们的诚挚、成功。本文就这部传记巨作之中专主们在与命运抗争过程中创作的,即在痛苦中孕育的这种特殊的美,进行讨论与探究,以挖掘出这别样之美背后的伟大内涵。最后将对现今社会背景下,这种伟大之美贫乏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发表看法。
关键词:精神孤独  创作 痛苦与快乐 生命力 矛盾 伟大之美
引言:
三位伟大的传主,一位伟大的作者,一位伟大的译者,这三个元素注定了《名人传》将会是一部不朽的创世巨作。《名人传》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多侧面地去表现传主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难,他们对无限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爆发出来的充满生命力的激情。三位传主分别是音乐家贝多芬,画家兼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
巨人,并且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然而,是什么让作者罗曼罗兰把他们三人拉到了一起,是什么让这本由三部传记结合而成的巨作读起来如此和谐而且互相共鸣?本文将结合笔者的美学方面的知识与对此书的观后感,先分别探讨三位传主的传奇人生,然后在分析这三位传主共同点的同时,挖掘其深层丰富内涵,并提出一些笔者的看法。
一、 命途多舛的音乐天才——贝多芬
1、 贫苦的家庭
贝多芬生于一个音乐世家,母亲早逝,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但是由于终日酗酒,家境逐渐贫困,贝多芬不得不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演奏乐器来肩负起养家的重任。看出了贝多芬音乐天赋的父亲一心急于把他培养成音乐神童,甚至用了十分极端的手段——把他和提琴关在房间里,或者在洋琴旁逼迫他练习。贫困甚至有些畸形的家庭给贝多芬的童年布了一层阴霾。
2、 悲剧的爱情
朱丽埃塔 圭恰迪妮,她是第一个俘获贝多芬不羁的心的女人,贝多芬把大名鼎鼎的《月光奏鸣曲》赠与了她,这本该是段美好姻缘,但由于贝多芬的残疾,朱丽埃塔抛弃了他,嫁给了
一个伯爵。这是贝多芬一生中精神受到最大折磨的时期,“心灵已被病魔折磨得极度虚弱的时候,更有被狂野的情绪完全摧毁的危险。” 特雷泽 布伦瑞克,贝多芬生命中的第二段爱情,他们已经订了婚,但终因他暴烈多病以及愤世嫉俗的性情,导致婚约毁,劳燕分飞。贝多芬
3、 孤独的人生与激情的创作
贝多芬的一生在精神上是孤独的:童年只有极少玩伴,大多数时光都是跟酗酒的父亲和各种乐器在一起,意中人都最终没有和他在一起,朋友和亲人也一个个离他而去,耳朵的听力一天比一天差,他独自一人承受不告诉任何人,甚至在他死去的时候身边一个送葬的亲人也没有。然而,就是那么孤独的一个人,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创作出了无数人们熟悉的乐章。无论是幸福,快乐,还是痛苦,哀伤,贝多芬的音乐创造力永远不减弱,在黑暗中点燃生命的激情,激昂的音乐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他艰苦的生命历程,让他创造出无数伟大而美丽的音乐诗篇,这是一种压倒悲痛,把凄惨苦难踩在脚下,不向命运低头的生命力之美。
 “I will take fate by the throat,it will not bend me completely to its will.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
二、 被迫创作的妙手画匠——米开朗琪罗
1、 绘画神童
米开朗琪罗小时候被收养在石匠的妻子家里,上学时一味埋头学素描。他的父亲和伯叔都很看不起学艺术的人,甚至打他。但是他的执拗战胜了父亲,最终在十三岁时进入了多梅尼科 吉兰达约的画室学习绘画。他很有绘画天赋,成绩优秀得让老师嫉妒,一年之后,他们就分道扬镳了。
2、 被迫服务于教皇
米开朗琪罗热爱绘画,热爱雕塑,但是不愿意为教皇服务。然而他横溢的才华不允许他低调隐居,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命令他修教皇陵墓,停工后他又奉命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陵墓复工后他又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米开朗琪罗完成了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雕,以及罗马西斯廷教堂伟大的壁画《最后的审判》。这一系列伟大的成就,难以想象,竟是在米开朗琪罗并不情愿的情况下完成的。他心中反抗教皇,但又不得不授命于教皇,创作时心中的矛盾是他一直独自承受着的痛苦。
3、 对艺术的执着
无论多么不愿意,无论多困难,无论多艰苦,米开朗琪罗还是一件一件完成了任务,并不是因为他忠于教皇,而是因为他忠于艺术,执着于艺术。对米开朗琪罗来说,每件雕塑,每幅壁画都是美丽的化身,他的任务就是把他们展现在人们眼前,不管是谁让他做的,只要他做了,那就必须做完美,并亲自完成。这种对艺术的执着难能可贵,同时这也是对美的执着追求,即使是教皇布置的任务,米开朗琪罗一旦接受了,就不会随便对待,而是以敬业的态度展现美,绽放美,这才是伟大的美。
三、 内心矛盾的文学泰斗——列夫 托尔斯泰
1、 颠沛流离的生活,贵族的教育
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过了几年,他的监护人也去世了,所以托尔斯泰幼年时辗转多处,生活不安稳。但是作为名门之后,托尔斯泰从小就接受了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有很好的学识基础。然而到了大学,托尔斯泰迷恋社交生活,荒废学业,考试不及格,于是又回到庄园,企图改善农民生活,但被农民排斥,不被信任。之后又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却
半途而废,回到农庄兴办学校。他的前半生活得没什么目标性,他也渐渐对这样的生活厌烦。
2、 当兵的日子
23岁时,托尔斯泰随长兄赴高加索服役,此后辗转于多个战场,在最危险的地方打过仗。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托尔斯泰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这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对他未来的文学作品创作有极大影响。
3、 矛盾心理诞生伟大创作
进入文学界以后,托尔斯泰的作品中,矛盾的心理特性显露无疑。作为贵族的后裔,托尔斯泰身上流着高傲的血液,但他却丝毫没有高贵的感觉,而是把自己放置于人民大众之中。身为贵族之后,心却和朴实的平民一样。托尔斯泰的作品都是站在平民阶层的那边,批判贵族的生活。在作品创作的同时,托尔斯泰出国走访各地,研究各地的教育和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作品也一部比一部成熟。长篇小说《复活》是托尔斯泰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同时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反对贵族,反对自己的过去,托尔斯泰其实批判的是自己的过去,这种伟大的创作表现出批判的美感,更特别的是自我过去批判的美感,也是一种反省。
四、 三部传记的共性
纵观三传,传主们无一不是在与命运,与孤独作抗争。贝多芬独自承受着失聪的痛苦,精神上被亲情爱情的悲剧折磨,但是傲然创作出《英雄》《田园》《命运》等惊世之作;米开朗琪罗被教皇逼迫,在极不情愿的状况下,以《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震撼人心的雕塑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托尔斯泰在贵族光环之下毅然站到了农民阶层的一边,挥笔写下对贵族生活的种种批判,《童年》《少年》《战争与和平》呐喊这人民的心声,宣泄着众对贵族的不满。三位传主各有各的困惑,矛盾,但最终他们都选择了用唯美壮美的作品来扫清一切,留给世人的只有反映着他们生活与时代的伟大创作。
五、 当今社会背景下,为何这种伟大的美会如此严重缺失?
对于今天的我们,《名人传》里的故事只能被瞻仰,却无法被模仿了。在现在这样物质生活
孤独的人生
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社会中,我们也许更多的只能视《名人传》中的传主为浩瀚宇宙顶天立地的巨人,而我们,只是大海中渺小的沙砾。这之中的差距是无法测量的。如今的我们,和书中的他们,已无法成为可比较的两者。因为他们拥有在痛苦中寻快乐,在绝望中寻希望的勇气和精神,但是我们,有吗?笔者认为,《米开朗琪罗传》中的结尾,是最好的答案“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
引用与参考文献:
《名人传》 罗曼 罗兰著,傅雷译,译林出版社,20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