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风筝》原文及赏析
篇一:《风筝》的文本分析
王茜
《风筝》是人教版的一篇文章,在课前提示里写道:“在温馨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很明显主题是体味亲情。然而很多老师把重点放在风筝上,展示风筝的图片,讨论制作风筝的过程,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到突破口,“还原”感情逻辑,层层深入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鲁迅这么在课文中这么写,弟弟是原谅自己了,而“无怨的恕,说谎罢了”,作为读者的我们又开始怀疑弟弟的话。可见这一句话所承担的内容很多。所以把这一句话作为突破口,“还原”情感,层层深入。
1.“我”为什么说“无怨的恕,说谎罢了”?鲁迅认为自己没有被原谅,认为弟弟在说谎。
2.“我”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没有被原谅?伤害过弟弟的心。
3.以前的“我”做什么事情伤害了弟弟的心?把弟弟的风筝“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踏扁了”。我为什么弄坏弟弟的风筝?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①我为什么认为没有出息的孩子才做风筝?封建教育认为一个好孩子应该学习儒家文化。②为什么会是“我”去踩弟弟的风筝?
作为家里的长子,父亲多年生病。他要在某些方面担起父亲的职责,
对弟弟的管教是不可或缺的。
4.后来的“我”为什么懊悔?
“我不幸偶而看到了+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1)懊悔的表现有哪些?
“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钳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但心又不竞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
①这里的三个“坠”字的读法要注意,读出作者的感情:  -
②注意在写作中运用这样的句式。
(2)懊悔后有补救措施么,是什么?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起放。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不怪你啊。”
(3)这些补救措施实施了么?
没有实施补救措施。
(4)为什么没有实施补救措施?
因为我们老了,儿童的创伤已经留下了,不可能抹去,这跟鲁迅所说的“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无路可走”有相通之处。
二、“还原”历史,切身体会,把握感情
1.兄弟失和的背景知识
1923年周氏兄弟失和,这不仅仪是一个家庭的事件,更是现代文学史
上的一件大事,给兄弟二人一生中都留下了沉痛的回忆,特别是鲁迅。 2.新年的特殊时刻
《风筝》的写作时间是1月24日。即正月初,正值农历新年。根据传统,新年向来是个合家团圆的同子。鲁迅正是在这种本该全家团聚的时刻改写了《我的兄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1)一般人印象巾的新年是什么样子的?热闹的,幸福的。
(2)在《风筝》中新年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北京的冬季,??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倒不如躲剑肃杀的严冬中去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①文中两处写到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给全文笼罩了一种寒冷的气氛,为感情的酝酿奠定了基础。
②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前后照应。(提示:写作中注意学习这种手法)
(3)文中的环境与当时其他人所处的新年环境形成了什么关系?
对比。当许多人都在享受春节的欢乐写温馨时,鲁迅却品味着寂寞与孤独。这种悲凉孤独的人生体验有
兄弟失和的悲苦记忆。
三、“还原”艺术,体昧“诗与真实”
孤独的人生《风筝》是鲁迅哲学的诗和诗的哲学。这里不仅运用了象征手法,而且还在潜意识等层面卜对人的灵魂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拷问。
1.故事的真实性与诗意创作
周启明在1957年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巾写道:“糊风筝是真实,折断风筝翅骨等乃是似的成分了。??文章上只是想象的假设,是表现
一种已死的方便而已。”
2.“我一非我一我”的人称转换
在历史分析中我们知道:真正破坏兄弟手足之情的是周作人,而不是鲁迅本人。因此,“第一人称的主人公”就经历了“我一非我一我”的人称转换。这样在在理顺全文的思路时就豁然开朗了。
根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兄弟失和这一事件对鲁迅造成的心理影响,他在剖析——他不断的反思,自己
以前的行为的合理性。“最为可悲的是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想从灵魂上得到安慰和谅解,却永远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弟弟早已忘却,自己对弟弟精神的戕害永远得不到补偿,他将永远背上沉重的自我谴责的十字架,灵魂不得安宁。”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的:“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
篇二:鲁迅风筝
篇一:鲁迅《风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掌握;
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学生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文章思想深刻,学生理解主题,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正如歌中所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们便会想到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多么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为风筝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三)、进入课文:
请大家带着问题(全班读/抽读/默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