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函数的表示法(第二课时)
设计者
授课班级
14.5
授课时数
1
整体设计思路和依据标准
学习函数的表示,不仅是研究函数本身和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而且是加深理解函数概念的过程。同时,基于高中阶段所接触的许多函数均可用几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因而使得学习函数的表示也是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方法的重要过程。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初中已经接触过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解析法、列表法和图像法。高中阶段是让学生在了解三种表示法各自优点的基础上,重点在于使学生面对实际情境时,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像法)表示函数。同时在函数的基础上介绍映射的概念,很好的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用数学表达式去表达实际问题,并初步学习分段函数及其表示以及映射的概念。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
1.理解并掌握分段函数表达式的求解,并学会其简单应用;会求分段函数的解析式。
2.了解映射的概念象、原象等概念及其简单应用。
过程和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丰富实例,体会分段函数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2.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提高利用函数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形结合及换元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2.树立数学应用的观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分段函数的求解及应用,映射的概念。
教学难点:分段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映射的简单应用。
教学策略和教学组织设计
函数的表示法指导启发式学习法,通过自我尝试与实践,获得知识,形成技能,通过老师的合理恰当的指导启发,克服学习障碍;学会突破难点,调整和寻最佳解题方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的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和资源媒体的利用
复习回顾
整合知识
教师提出问题: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函数的表示法有哪几种?
有的学生上课听讲效率较高,较好的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也有些学生听课效率差,回答这两个问题较吃力。
在上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定义和函数表示法。对学生进行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了解学生上节课的掌握情况。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一:例1  画出函数y = | x |的图像.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这个例题涉及到绝对值的意义,有些学生初中知识较薄弱,去掉绝对值时容易出错。
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段函数,并利用多媒体演示该函数的图像。
探究活动二:例2 某市“招手即停”公共汽车的票价按下列规则制定:(1)5公里以内(含5公里),票价2元;(2)5公里以上,每增加5公里,票价增加1元(不足5公里按5公里计算).如果某条线路的总里程为20公里,请根据题意,写出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学生先读题,对该实际问题首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分小组讨论,总共有几种票价,并且每一种票价与里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本例是一个实际问题,有具体的实际意义,通过本例让学生体会分段函数在具体生活问题中的应用,并利用多媒体演示该函数的图像。
教师总结:我们把像例1例2这样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即在函数的定义域内,对于自变量x的值的不同取值区间,有着不同的对应法则,这样的函数通常叫分段函数. 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分段函数描述的实际问题,如出租车的计费、个人所得税纳税额等等.
变式:画出函数y = | |的图像.
复习回顾函数的定义
1.已知下列集合AB的对应,请判断哪些是AB的函数?并说明理由:(1) A={1234}B={2345},对应法则:“每个数加一” ;
(2)A={-1,1,2}B={4,0, 1 },对应法则:“求平方”;
(3)A={1234,5}B={},对应法则:“取倒数” ;
(4)A={12345}B=R,对应法则:“求平方根”;
(5)A={是平面直角坐标中的点},对应关系: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它的坐标对应;
探究活动三:1. 某影院的某场电影的每一张电影票有唯一确定的座位与它对应;2. 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唯一确定的面积和它对应;3. 对于任何一个实数,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和它对应;4. 对于坐标平面内任何一个点A,都有唯一的有序实数对()和它对应;
学生已经知道函数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种对应,那么,如果将其中的条件“非空数集”弱化为“任意两个非空集合”,按照某种法则可以建立起更为普通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就叫映射
这两个集合有先后顺序,A到B的映射与B到A的映射是截然不同的,其中表示具体的对应法则,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述;“都有唯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必有一个;二是只有一个,也就是说有且只有一个的意思.
质疑答辩
排难解惑
例.下列哪些对应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
(1)A={是数轴上的点},B=R,对应关系:数轴上的点与它所代表的实数对应;
(2)A={三角形},B=:每一个三角形都对应它的内切圆;
(3)A={是新华中学的班级},对应关系:每一个班级都对应班里的学生.
思考:将(2)中的对应关系改为:每一个圆都对应它的内接三角形;(3)中的对应关系改为:每一个学生都对应他的班级,那么对应:B→A是从集合B到集合A的映射吗?
  提出问题:怎样判断建立在两个集合上的一个对应关系是否是一个映射,你能归纳出几个“标准”呢?
师生一起归纳:判定是否是映射主要看两条:一条是A集合中的元素都要有象,但B中元素未必要有原象;二条是A中元素与B中元素只能出现“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对应形式.
变式:
1.在下图中,图(1),(2),(3),(4)用箭头所标明的A中元素与B中元素的对应法则,是映射有              是函数关系有             
A    开平方    B                A  求正弦  B
(1)                     
                                    (2)
A    求平方  B                    A  乘以2  B
(3)                                  (4)
2.已知集合A= B=,下列从AB的对应不是映射的是(  )
A   B
C    D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
2.以上内容你能掌握多少?
板书设计
1. 分段函数                    例题板书              3. 映射的定义
2.分段函数例题板书            跟踪训练学生板书
巩固练习
1、设函数,f[f()]=(    )
A.             B.1            C.0            D. -1
2、设函数,若,则关于的方程 的解的个数为(    )
A.1                B.2                C.3                D.4
3.设是集合AB的映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中每一个元素在B中必有象        BB中每一个元素在A中必有原象
CB中每一个元素在A中的原象是唯一的 DBA中所在元素的象的集合
4.已知ab为实数,集合M={b ,1}N={a,0},fxx表示把M中的元素x映射到集合N中仍为x,则a+b等于?
A-1        B2        C1        D12
课后作业
习题1.2  A组7、8、9、10
教学流程图
课堂小结
教学评价设计
姓名: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组内合作
没有合作
很少合作
经常合作
一直合作
总是自己谈论而不许别人发言。
自己谈论很多,很少让别人发言。
自己谈论很多,但有时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
既认真听别人意见,自己也发表看法。
组内所尽职责
不履行任何义务
很少履行自己义务。
履行自己大部分义务。
履行自己所有义务。
完全依赖他人分派任务。
很少主动参与活动,总靠别人提醒。
大多数主动参与活动,有时需他人提醒。
总是主动完成任务而无须他人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