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朋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部分研究成果,立项号GH14135。
大学生“朋辈教育”,即利用同学间、上下级学长间特有的亦是“朋友”亦是“同辈”的关系而产生的互助影响的教育效果。朋辈教育,因施教和受教的双方年龄相仿、需求相近、关系平等、情感亲密等多种优势条件,易于沟通、理解和获得支持,更易发挥互助成长的影响作用,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如何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朋辈教育”,笔者基于理论认识和本校实践探索总结以下几点策略:
一、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朋辈教育”立体网络,完善朋辈教育管理体系信任的力量
朋辈教育实质是人际互动的影响过程,“朋辈”关系,即是同伴友谊,又是时代同辈。构建朋辈教育立体网络,就是要建立学校范围内广泛的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往互动的途径,同时形成信息顺畅的沟通渠道,加强管理和指导,确保朋辈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
在学校层面,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领导组织机构,负责全校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的计划、指导和管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附设在学生工作处,由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组建队伍,与各院系的辅导员、学生心理协会组织直接交往、联系。同时,学校层面的学生体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或青春健康同伴社,具体计划、组织和实施各项活动。
在院系层面,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组,作为具体实施机构,负责管理、实施本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辅导组可附设在学院团委,与各系各专业的心理委员直接交往、联系。同时,院系层面的学生体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部,组织开展本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班级层面,设立心理委员1-2名,负责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指导工作。同时,班级层面要设立宿舍心理信息员,负责观察、发现、传达信息,及时应对个体突发事件等。
如此“立体网络”的建立,使朋辈教育工作及统一管理,又渗透于各个层面,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覆盖,确保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危机的及时发现、及时干预。
二、做好大学生 “朋辈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培养,提高朋辈教育影响力
朋辈教育资源,广泛潜在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如同班同学、同寝成员、同乡校友、年级学长等等。心理健康教育应保持教育的基本特征,即目的性、计划性。朋辈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运用既不是随意自发的,也不等同于价值中立的社会心理咨询。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何使潜在的朋辈教育资源发挥其特有的教育作用,前提就是做好朋辈辅导员的开发和培养。
1.大学生朋辈教育辅导员的选拔
朋辈教育作用的发挥,是借助于有积极思维、有正确价值观、有良好人格特质的学生的影响力,在爱心、耐心的观念分享过程中产生对他人的启发、引导、启迪、感染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者,应注意在学生体中,借助于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发现、选拔那些有积极的思维方式,具有爱心、乐于助人等良好人格特质的学生,作为朋辈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资源,吸纳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或青春健康同伴社组织中,或发展成为班级心理委员等,成为朋辈教育辅导员。
2.大学生朋辈教育辅导员的培养
虽然朋辈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工作,但若作为朋辈教育督导员的学生个体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初步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则会更有效地发挥影响作用。因此,对选拔的大学生朋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还要进行初步的培养。如,通过讲座和主题沙龙活动,普及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通过团体训练活动,培养体验、感悟、分享的能力,培养良好个性品质;通过对情境问题的分析,学会澄清问题和理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培养和谐的价值观。
三、创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朋辈教育”的互助平台,拓展朋辈教育途径
朋辈教育作用的内在机制,主要依赖于同龄伙伴间平等的直接的交往关系,通过观念分享、意识渗透、精神启迪等互助作用实现教育影响。因此,应多方面营造、创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平台,促进交往,奠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朋辈教育影响的外部条件。
1.组建大学生青春健康“俱乐部”,即为大学生广泛的交往提供适当的场地场所,并定期举行 “俱乐部”活动,内容如读书交流、观影及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等等。若条件不足,可以由学校的体育馆、小礼堂等在周末定时向大学生开放。
2.建立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室,即在每个校区都建立专业化的心理辅导活动室,可根据功能和条件不同设立具体的辅导室,如阅览室、放松室、沙盘室、个体咨询室、团体活动室等等。
3.建立大学生心语网站和平台,即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独特作用,扩展人际交往的途径和交往内容,促使观念分享和思想启迪,发挥互动互助作用。
4.创建青春健康画廊,即合理利用、布局校园中室内外的墙面或长廊,定期张贴、更换画廊内容,以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方法技能。
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朋辈教育”活动,提高朋辈教育的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是否产生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这就需要借助于活动载体,只有在活动中通过亲身的心理历程才能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因此,应营造、开展丰富健康的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的体验活动,促使其去体悟、深思和探究,促进大学生主体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有效提高。
1.开展读书、观影活动,通过一同读好书畅分享,一同观影片话感悟等交流活动,引起学生主体心灵深处的感动感悟,启迪思维,升华思想认识,塑造高尚个性品质。
2.开展团体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如借助于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等,通过队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友爱、头脑风暴等实际体验,体会到同伴支持、信任的力量,感悟心理力量的作用,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发现和挖掘自我潜能,激发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自觉意识。
3.开展心理剧展演活动,如通过情景剧或小品表演等形式展现大学生熟悉的学习和生活事件,借助角扮演体验角的心理历程,引起情感共鸣或心理冲突,促其反思,进而全面客观认识自我,达到调整自我、完善自我。
4.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如通过做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的体验,或通过走进社区走向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体悟生活,有助于树立和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体验快乐幸福的心理能力。
5.开展“小先生”活动,即通过由高年级同学对新生同学的入学接待、生活引领、学习经验介绍,专业技能陪练等,尽早尽快完成环境适应,明确发展目标,合理规划学业和职业生涯,缓解学习和就业压力,维护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还可以结合特殊节日开展聚会或庆祝活动等。总之,开展朋辈教育活动,就是要充分
利用学校环境条件,从大学生心理发展实际需求出发,积极寻求接入点,开展丰富的活动,实现朋辈间的交往联系和互助影响,同时促使大学生个体“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自觉主动地完善人格建构,切实提高心理素质,实现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闽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五级网络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9月第35卷第3期.
[2]吴素梅、唐文红,《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实务》[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