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和重量有关的知识
1.关于重量的知识有哪些
重量是物体受重力的大小的度量,重量和质量不同,单位是牛顿。
它是一种物体的基本属性。在地球引力下,质量为1公斤的物质的重量为9.8牛顿。
由于地心吸引力作用,而使物体具有向下的力,叫做重力,也叫重量。因地心吸引力强弱,在地球上的纬度和高度大小各有不同,物体重量也微有差别,在两极比在赤道大,在高处比在低处小。
同一地区,吸引力同,物体重量亦同。重量是物体受万有引力作用后力的度量,重量和质量不同。
单位是千克重。在地球引力下,重量和质量是等值的,但是度量单位不同。
质量为1千克的物质受到外力1牛顿时所产生的重量称为1千克重。重量作为一个物理概念,它的确切意义究竟是什么?各教科书说法不一,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在它的用法上就
黄金一盎司等于多少克造成了“一词多意”的混乱现象。
在地球引力下,质量为1公斤的物质产生的重量为9.8牛顿。注释:重量只表示重力的大小,不表示重力的方向。
2.从古至今人们是什么称重量的
衡器(weighing machine),是计量器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人们称计量为'度量衡'。所谓度,是指用尺(如古时的骨尺、牙尺及以后渐次问世的竹尺、木尺、皮尺、钢尺等)测量物体的长短;所谓量,是指用容器(如古时的合、升、斗、斛及以后使用的量桶、量杯等)测量物体的体积;所谓衡,则是指测量物体重量。衡,应始于原始社会末期,据史料记载距今已有4000多年,当时出现了物品交换,但计量方法则是靠眼看手摸;而作为计量重量的器具--衡器,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夏朝;春秋战国时期已掌握了杠杆原理,战国中期在楚中一带已广泛使用天平和砝码称量黄金,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计量标准不一,较为混乱,直到秦统一天下后,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实行商鞅变法(公元前221年),才统一了度量衡标准;宋朝时期出现了准确度达到1厘(40mg)的戥秤,标志着当时的衡器已具有相当可观技术水准。
衡器是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人类最早使用的衡器是原始天平。约在公元前5000年,埃及就已使用等臂天平秤(图1)。它是在简易杠杆中点设一支点,在杠杆一端(图中右端)的盘(钩)上放置被测物,在另一端(图中左端)的盘上逐个放置形状、质量一样的物体,当这种装置平衡时,就意味着两边的质量相等,并可从左端物体的个数推定右端被测物的质量。
中国的度量衡制始于公元前2500年的“黄钟”律。据记载,“度本于黄钟之长,量本于黄钟之仑,权衡本于黄钟之重”。黄钟器已失传。夏代,中国始用权衡作为称重器具。权相当于砝码,衡指杠杆。杠杆正中有一小孔用作支点,在杆的两端各悬有挂钩,一边挂被称物,一边挂权。每一副权衡都有一组权。权的重量逐一递增,以称不同重量。汉代出现木质杆秤,此后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18世纪,苏格兰化学家J.布莱克首次将刀子、刀承应用在天平上,从而制得精确的称重器具。1831年,美国人T.费尔班克斯发明台秤,综合了不等臂杆秤和天平的优点,使各种机械式衡器趋于完善。20世纪中叶出现了简单的电子衡器,使衡器跨入电子时代。微处理机与称重传感器的结合引起了称重领域的变革,此后,微处理机在称重尤其是在动态称重方面的应
用愈来愈广,已基本取代原来结构复杂的计算系统。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使得称重与过程控制等功能可以合并到同一电子单元中。20世纪80年代,电子衡器已遍及从微量称重到大型专业称重的各个领域,衡器产品已发展到上千个规格品种,静态准确度一般都在0.1%以上,动态准确度一般在1%~0.2%。
中国约有250个衡器制造厂,能成批生产大型专用衡器19类、150多个品种、500多个规格。机械式衡器生产具有相当规模,电子衡器已形成年产几万台的能力。
3.中国古代的重量问题
秦代(公元前221年后)统一中国,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当时1斤=16两,1两=24铢,根据考古发现,当时的1斤约为现在的250克到270克之间.
在商周,人们就使用重量单位,按重量的起源说,1铢等于100粒黍的重量.铢以下还有锱,一两=4锱,1锱=6铢,另外,”垒”也是重量单位,1垒等于10粒黍,1铢=10垒.
各朝代1斤的实际值为(根据考古及文献研究的大约值):
周:1斤=228克;
秦,汉:1斤=258克;
新莽,后汉,魏,晋,梁,陈,北魏,隋:1斤=223克;
南齐:1斤=334克;
东魏,北齐:1斤=445克;
北周:1斤=251克;
隋后期(1306-1331年):1斤=668克;
唐,五代,宋,元,明,清:1斤=597克;
在唐代,产生了一个新的重量单位:钱,唐高祖李渊改革币制,规定铜1两制钱10枚,即每钱重2铢4垒.由于其钱币铸造精致,重量较准确,”钱”从此成为重量单位,1两=10钱,钱以下还有分,厘,毫,都是十进制
4.古代的重量单位有哪些
斤、钧、铢、两、斗、锊、匀、钱
中国的重量单位,以见于彝器上的锊和匀为最早,但一锊是多少以及锊和匀的关系都无法知道,这两个单位在战国时期显然还在使用,秦汉间的文献对于锊的重量也没有一致的说法。
中国的锊虽有轻重两种说法,大概通行的是重的一种,即三锊重二十两。这由毛公鼎铭中的"取三十锊"可以证明那里的锊不可能只有十一铢多重。
在战国时期只有两种重量单位,即斤和镒,一斤为十六两;一镒为二十两。从当时文献中的记载看来,这两个单位是乱用的.。这两个单位同锊和匀似乎没有正式的联系,这是一件难以解释的事。
虽然后来的人用铢两把这几个单位联系起来,四个单位都成为铢或两的倍数。可是在甲骨文和殷周间的金文中似乎并没有铢和两这两种单位。
也就是说,1战国"石"=1以列"他连得"!换话说,中国的"石"(dan)就是以列的"他连得"。但在其后的不同时期,该单位分量有所不同,或多或少都有,皆围绕30,000克。
两者发音也接近。中国的"石"本来念"shi",为什么单单在度量衡上取名为"dan"很说明它的特性:因为古代这么重的单位不可能使用珍贵的金属做砝码,只能使用常见易得的石头(见图),但由于它原先发音(接近)"talent",所以就把30公斤重的石头砝码按照中国人把外语中的名词通常最前或最后一个音节而简化的习惯就叫"石"(dan)了。
假如我们连读"talent",就发现简读为"dan"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了:"t""d"爆破音在发音中的互换本来就很常见,再加上"l"元音化倾向,所以转换为中国的"dan"毫不为怪。舍客勒(shekels或shekalim):又可翻译为"谢克尔",古以列、巴比伦等地的重量或货币单位,标准的说法是"约为半盎司"。
或者说:2舍客勒=1盎司。1盎司等于31克。
战国时期(楚国)"1两"等于15.6克,所以1(以列)舍克勒=(战国)1两!中国"两"的称呼很可能是"shekalim"最后一个音节"lim"的简称和变异。在古代语言不确定时期,由"林"转换为"两"很容易理解。
同时,由于"1战国釿"(31.5克)=2战国两;所以,英国1盎司=战国(魏国)"1釿"(31.5克)
!这种全球度量衡的接近,尤其是相等,绝对不可等闲视之,是远古共同文化渊源的重要信息,几乎可以与人种基因等恒定因素同样看待。假如不是文化传承,怎么可能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约而同?另外它们几乎全部出现于中国传统历史观中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前。
我觉得中国的历史必须重新改写:承认至少从商朝开始中国已经与中东以列等国有广泛的文化联系。中国学术界现在已经承认有一条"玉石之路"从中原大地一直通到新疆西域,时间为商朝。
但是,我认为这依然是拘谨的,应该把范围再扩大,把时间再提前。以列1季拉(gerahs):约合0.78克。
中国战国前后1两=15.6克。可以说:2"以列"季拉=中国1/10两。
实际上这个以列"季拉"就相当与中国"1钱"的重量。中国1两=10钱。
但是我没有看到战国时期有"钱"单位的使用。中国战国时期1斤=今天中国1市斤。
1公斤=2今天中国市斤。1(东周)寽=1战国斤=2(东周)冢=250克。
中国古代最常用的斤两之间可以理解为8进位,半斤为一常用单位的话,半斤=8两,1两=3 X 8铢(楚国)。实际上有一个单位"釿"就是"8两"单位。
古代中国16两为1斤,故:1斤=2釿=2 X 8两。但10进位的整数也不缺乏:1镒(魏、韩)=10釿(魏、韩)。
液量单位:1(以列)歌铒(measure)=0.5品脱。《圣经》中有"二万歌珥"的说法。
也就是说:20000歌珥=西方10000品脱。换句话说,1(英国)品脱=2(以列)歌铒1品脱=0.5683L(公升,为避免与中国升混淆后面一律采用"L"替代"公升")。
1L=2品脱。也就是说:1L=2 X 2"歌珥"。
我奇怪地发现这样一个对应:中国周制1斗=2L。也就是说:中国周制1斗=2L!周制1斗=2 X 2英国品脱。
1周制斗=2 X 2 X 2"歌珥"。1L=5周制升。
1周制斗=10周制升。演变到现在中国传统依然使用的单位,1市斗=10市升=10L!这种恰好
相等让人迷惑。
考虑到古代计量工具的不严格,本节对比一般不计算小数点之后的单位。《圣经》中以列20000歌珥=10000英国品脱=5000L=1000(周制)升=100(周制)斗!罢特(baths):古代以列液量单位,今天约旦依然使用,一般翻译为"巴思"。
体现了古代计量单位的原始性,取已有的物品为计量标准,为古代人一次洗澡水量也未可知,1罢特大约为37-40.546L。战国1斛=20L,也就是说,很可能:1罢特=战国2斛(按最大值)。
我还发现一个整数:中国楚国1筲=今天的1L!明清时期的1合=100cc!对应关系基本整齐。前面已说过:中国东周1斗=1 Seir。
"Seir"是个《圣经》常用地名,它如今作为液量和重量单位出现在印度,我相信这个计量单位一定首先出现于中东,然后才流传到印度,最后成为中国的量衡单位"斗"。《圣经》中还有一个干量单位"伊法"(ephah)。
1 ephah约等于1英国蒲式耳(bushel)。假如拿英国古老的"夸脱"(qt)来比较可能还有新
发现。
6.古代人怎么称重量
杆秤。
民间传说,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另一种说法是范蠡所制,他由一个鱼贩的难处那得到启示先用根竹竿,一边放水筒,一边放鱼,利用杠杆原理发明,后来他进行改造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福禄寿”三星,表明,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