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其一》课堂笔记
一、导入
1. 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2. 题目解说
浪淘沙是唐代民间歌曲之一,后来变成了词牌名。刘禹锡采用民歌体裁写词,把《浪淘沙》这个词牌演绎得淋漓尽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朗读,正音正形后齐读。
浪淘沙 刘禹锡2. 理解词的内容。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旨
思考:1. 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这首词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黄河雄伟的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作者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片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和淘金者的艰辛,下片由实而虚,描绘了黄河下游的入海处,水流湍急,破坏了河床的规矩,任意东西。以黄河喻人,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四、品读课文,欣赏艺术特
思考:(一)、这首词最令人称道的是以“以时间为序”的双线结构来写。明线——时间:上片“九曲黄河万里沙”到“如今直上银河去”,写黄河上游之水;下片“浪淘风簸自天涯”到“遂令东海还珠藏”,写黄河下游之水。暗线——淘金者的艰辛历程:上片写淘金者付出与收获的对比,下片则写淘金者虽辛酸却憧憬自由的乐观心态。这种双线结构法将作者的时空观念和情感体验化为有形之物,使文章条理清晰且内蕴丰富。
(二)、精妙的用词
1. “九曲黄河万里沙”中的“九曲”和“万里”分别从什么角度写黄河的什么特点?
明确:“九曲”从视觉角度写出黄河曲曲折折的形象。“万里”则从空间角度写黄河流程之长。
2. “浪淘风簸自天涯”中的“风簸”是什么意思?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风簸”是“狂风掀簸”的意思。它照应上片的“万里”写出黄河上狂风巨浪的景象。同时,“自天涯”又与上片的“九曲”相互照应。由此引出下片的“直上银河去”。一个“自天涯”领起下片的首句,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现出来,为下文抒发感情作好铺垫。
3. “如今直上银河去”中的“直上”与上片的哪个词相照应?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直上”与上片的“九曲”相照应。“九曲”写出黄河曲曲折折,“直上”则写出黄河的源远流长。同时,“直上”把黄河的雄伟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对比、衬托手法
1. 请分析这首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明确:这首词上片中“九曲黄河万里沙”中的“九曲”与“万里”形成对比,写出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曲折绵延;“如今直上银河去”中的“直上”与“九曲”形成对比,突出黄河的雄伟气势。同时,上下片中“浪淘风簸自天涯”和“如今直上银河去”也形成了对比,突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气势恢宏。
2. 请分析这首词中衬托手法的运用。
明确:这首词通过描写黄河的雄伟气势和淘金者的艰辛,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奋发精神。在描写黄河时,作者通过衬托手法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浪淘风簸自天涯”中的“风簸”衬托出黄河狂风巨浪的景象,突出了黄河的气势;又如,“如今直上银河去”中的“直上”衬托出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气势恢宏。在描写淘金者时,作者通过衬托手法将他们的艰辛表现得十分真切。例如,“万里沙”中的“万里”衬托出淘金者行程之远,“曲”字则衬托出淘金者生活之艰辛。这些衬托手法的运用,使得这首词更加生动形象、感人至深。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这首词主旨的理解和感受。
明确:这首词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形象和淘金者的艰辛历程,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奋发精神。同时,作者通过对淘金者生活艰辛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词的主旨是借物抒怀,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思考。通过学习这首词,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刘禹锡的诗歌才华和文学造诣,还可以从中学到人生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