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常用“阴”、“阳”表示方位,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古人还常以“丝竹”代表音乐。
B. 我国古代表示自我谦称的词有:“愚、鄙、敝、卑、仆”等。帝王自我谦称的词有:“孤、寡、不谷”等。
孙权劝学练习题C. 古代的别称都很固定,如桑梓指家乡,社稷指国家,伉俪指朋友,布衣指百姓等。
D.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答案】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C.伉俪指夫妻,不是朋友。其它别称都对。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B.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如《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
C. 古代的很多诗文都是作者遭贬谪时所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给侄儿孙湘以示勉励之意的一首诗;《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被贬谪巴陵郡时写给朋友藤子京的一篇文章。虽是被贬,他们却是共同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志节的执着和持守。
D. 句子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这是并列复句。
【答案】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移动启动的‘5G上珠峰’专项行动取得实质性进展。”一句的主干是“行动取得进展”。
B. “雄伟壮丽”“热爱祖国”“干得很好”“樱花盛开”的短语类型依次为并列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和主谓短语。
C. 在古代,博士是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如《孙权劝学》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中的“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等儒家经典。
D.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答案】
【解析】【分析】ACD正确。B“干得很好”不是偏正短语,而是动补短语。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及语法知识。短语的类型有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掌握词性及短语的种类及其特征。由动词和在它后边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组成的短语,叫作动补短语。动补短语的结构:动词+补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是补语,补语分为补充说明动作发生的空间位置(地点、环境)、补充说明动作发生的时间或次数两类。
4.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元丰六年、庆历四年、崇祯五年等都是采用年号纪年法。
B. 家君、鄙人、晚生、世先生等词语都表示谦称。
C. 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被称为“永嘉四灵”,因为他们的名或号都有“灵”字。
D.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不同朝代典型的文学样式。
【答案】
【解析】【分析】B“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的尊称;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新闻稿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其中背景和结语是必要部分。
B.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主要讲述作者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故事。
C. 佃农指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D. 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答案】
【解析】【分析】A错误,背景和结语不是必要部分。
故答案为:A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花甲——六十周岁。
B. 孟子,名轲,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邹忌讽齐王纳谏》《周亚夫军细柳》两篇课文都是出自于这部史书。
D. 郦道元《三峡》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转久绝。”所描写的应该是霜降至立冬节气之间的景物。
【答案】
【解析】【分析】C项有误,《周亚夫军细柳》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
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
7.下刚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 “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 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的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
D. 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的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中秋节的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答案】
【解析】【分析】A.“吃汤圆”是正月十五的习俗,八月十五的习俗是吃月饼。
B.喝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习俗。
C.说法正确。
D.中秋节的亲人团聚与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雁门太守行》中“黄金台”运用的是燕昭王筑台以重金招贤纳士的典故。
B. 《醉翁亭记》中的“太守”,字永叔,号六一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 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代表作有《乡愁》《听听那冷雨》等。
D. 《皇帝的新装》《小红帽》《白雪公主》都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短篇小说。
【答案】
【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D.《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童话。 《小红帽》《白雪公主》都是格林童话 。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9.文中有许多表称谓的词语,下列对文中各种称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
B. “我小老”是旧时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
C. “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的谦称,是旧时人们拉关系时的客套语。
D. “生”是旧时对读书人或晚辈的称呼,如“晚生”是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答案】
【解析】【分析】C项,“世先生”是敬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称谓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在平时学习中考生要注意对文中称谓的学习,注意区别和理解。
10.我国古代用干支和皇帝的年号纪年,下列选项所用的纪年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一项是(    )           
A. 庆历四年春(《岳阳楼记》)                             B.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记承天寺夜游》)
C. 崇祯五年十二月(《湖心亭看雪》)                  D. 己亥之二月也(《满井游记》)
【答案】
【解析】【分析】ABC中的“庆历”“元丰”“崇祯”都属于用皇帝的年号纪年,D“己亥”属于用干支纪年。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
11.国学,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爱。(选做三个)   
(1)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学,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   
(2)二十四节气中“春分”过后是什么?   
(3)古人常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哪里?
   
(4)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指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还有一部是谁写的?作品名字是什么?   
【答案】 (1)乐曲
(2)清明
(3)《弟子规》
(4)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结合课下注释或词典对词语的意思总结背诵,做题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 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