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二)
    卢庄道,范阳人也,天下称为名家。聪慧而敏悟,冠于今古。父彦与高士廉有旧。庄道少孤,年十二,访士廉。廉以故人子,孙权劝学练习题引令坐。会上有上书者,庄道窃窥览,谓士廉曰:“此文
庄道所作。”士廉怪谓曰:“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请诵之,果通。请倒诵,又通。乃跪曰:“此文实非庄道所作,傍窥而记耳。”士廉取他文及案牍,命读之,一览而倒诵。士廉称叹久之。
(节选自《大唐新语》,有删改)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担而立________
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
③尔敢轻吾射________
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
令坐________
请倒诵________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选择正确义项。 
①乃跪谢曰________       A.道歉     B.推辞     C.感谢     D.辞别
②向傍窥而记耳________  A.朝向     B.先前    C.假如     D.窗户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士廉怪谓曰:“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
(4)两文末,陈尧咨“笑而遣之”与高士廉“称叹久之”分别体现了二人对卖油翁、卢庄道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   
【答案】 (1)放下;气愤的样子;怎么;慢慢地;拉;再,又
(2)A;B
(3)①(卖油翁)见陈尧咨射十箭中八九箭,只是对他微微点头。②高士廉责怪他说:“小
孩不要说大话、做轻浮的事情。”
(4)陈尧咨的“笑而遣之”体现了对卖油翁的熟能生巧观点的认同;高士廉“称叹久之”体现了对卢庄道天赋极高、能力出众的称赞和惊叹。 
【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 释:动词,放下 ;② 忿然:形容词, 气愤的样子 ;③ 安:疑问代词,怎么 ;④徐:形容词, 慢慢地 ;⑤ 引:动词,拉 ;⑥ 复:副词,再,又 。
⑵辨析一词多义,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 ① 谢:道歉,古今异义词,句意是:于是就跪下道歉说。 ② 向:先前。句意是:而是我先前在旁边偷看时记住的。
⑶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① 颔:点头 。句意是:(卖油翁)见陈尧咨射十箭中八九箭,只是对他微微点头。②怪谓曰:责怪他说。句意是:高士廉责怪他说:“小孩不要说大话、做轻浮的事情。”
⑷ 陈尧咨的“笑而遣之”,表现卖油翁的绝技征服了大家,证明他“ 但微颔之 ”不是没有根据的,体现了陈尧咨对卖油翁的熟能生巧观点的认同,同时也对他的高超的“ 酌油 ”技艺的赞同;高士廉“称叹久之”体现了对卢庄道记忆力出众、天赋极高、能力出众的称赞和惊叹。
故答案为:⑴①放下;②气愤的样子;③怎么;④慢慢地;⑤ 拉 ;⑥再,又。
⑵A;B
⑶①(卖油翁)见陈尧咨射十箭中八九箭,只是对他微微点头。②高士廉责怪他说:“小孩不要说大话、做轻浮的事情。”
⑷陈尧咨的“笑而遣之”体现了对卖油翁的熟能生巧观点的认同;高士廉“称叹久之”体现了对卢庄道天赋极高、能力出众的称赞和惊叹。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一)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以此自夸。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园圃外,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不离开。这个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也不过是微微地点点头。康肃公问道:“你也懂得
射箭吗?我射箭的技术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十分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术?”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你射箭也是凭手熟的)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肃公笑着将老翁送走了。
(二) 卢庄道是范阳人,被天下公认为有学问的人,他的聪明才智超过了古今所有的人,他的父亲卢彦和高士廉的关系很好。卢庄道从小丧父,十二岁的时候去拜见高士廉,高士廉因为他是故人的儿子,让他坐下。恰巧有人送来文章向高士廉请教,卢庄道偷着观看,然后对高士廉说:"这篇文章是我写的。"高士林责怪他说:"小孩子不要说大话!"认为他轻薄,让他背诵,卢庄道果然背下来了。又让他倒着背诵,他又背下来了。 卢庄道跪下请罪说:"这篇文章实在不是我作的,而是在旁边偷看时记住的。"高士廉取来其他文章和官府文书叫他读,卢庄道全都能看一遍以后就能倒背下来。 高士廉称赞感叹不已。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划线的字词。 
①蒙以军中多务________
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③卿今者才略________
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
(2)翻译句子。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时,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法推辞。
B. 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C.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 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和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答案】 (1)推托;到,等到;才干和谋略;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2)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3)B 
【解析】【分析】⑴注意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辞:动词,推托 ;② 及:动词,到,等到 ;③ 才略 :名词, 才干和谋略 ;④ 博士:名词,古今异义词,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⑵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今:当今。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政事。句意是: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⑶B项有误, 孙权要求吕蒙多读书,要涉猎广泛,文章没有涉及“而且要钻研经书”。
故答案为:⑴① 推托 ;② 到,等到 ;③ 才干和谋略 ;④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⑵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
(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附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