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
作者:张天福
《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第1页
(本文发表于福建省茶叶学会《白茶研究资料汇集》,1963年)
    白茶是福建的一种特种外销茶类。根据茶叶制造的方法分类,白茶和红茶、绿茶、乌龙茶并列,为本省四大茶类之一。白茶中以“银针”最为名贵,除饮用外尚可作药用,性清凉,能退热、降火,可治麻疹,华侨多珍视之。欧美茶商也有用少量拼入高级红茶中以增加美观,提高价格。白茶主销香港(约占80%~90%),其次为马来亚、新加坡。西德、荷兰、法国、瑞士等国家也有少量需要。白茶输出量约占本省对资出口各类茶叶10%的比重。每公吨银针可值15500美元,特级白牡丹4300美元,特级贡眉2900美元,寿眉900美元。年可换回约20万美元的外汇。
    过去有关白茶的资料尚缺乏有系统的记载,近来由于外销市场需要日增,对于提高白茶品质也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已引起了各方的重视。兹将调查所得和一些改进意见叙述如下,希
读者加以指正。
    一、白茶种类和历史
    白茶依其不同的茶树品种和采摘标准可分为如下几种:凡采自大白茶茶树者称大白,采自水仙茶树者称水仙白,采自菜茶茶树者称小白。在大白茶茶树只采一芽者,其制成品称银针(亦称白毫银针)。在大白茶或水仙茶树采一芽二、三叶者,其制成品称白牡丹。小白的制成品称贡眉、寿眉。
    白茶制造的历史较其他茶类为短。据文献记载并访问老农,约始自100多年前,首先由福鼎县创制的。当时的银针是采自菜茶茶树,约在1857年自福鼎发现大白茶后,于188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银针,称大白,对采自菜茶者则称土针或小白。政和县在1880年发现大白茶,1889年开始制银针,至1922年才制造白牡丹。白牡丹原创制于水吉(当时属建瓯县,现属建阳县),何时开始,尚待考证,似在福鼎制白茶之后与政和制白茶之间。至于水吉采制的水仙白是近十几年的事。可以说,白茶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以后传到水吉,再传到政和。以制茶种类说,先有银针,后有白牡丹、贡眉、寿眉;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
白茶贸易历史,银针在光绪16年(1891年)已有外销,自1910年起继工夫红茶畅销欧美,1912—1916年为全盛时期。当时福鼎与政和两县每年各出产1000余担,每担值200—260两(352—416元)。1917—1921年因欧战影响,一落千丈,乃改制白毛猴、莲心、白牡丹,到1934年起白茶销路才开始逐渐好转。20多年来市场虽有消长,但无太大的变化。
    白茶原只有本省制造,解放前几年至1953年广东有少量制造,供内销。台湾近几年来也开始大量仿制竞销。
《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第2页
    二、茶树品种
    制造白茶的茶树品种有:乌龙茶的种类
    1、福鼎大白茶 原产于福鼎县太姥山。据传说,距今100多年前(约1857年),有柏柳乡竹头村陈焕把此茶移植家中繁殖开来。又一说是柏柳乡翁溪村张吓钦发现的。传播到黄岗乡是在光绪元年(1875)由周开陈自后井移植来的。
    树高1.5—2米,幅宽1.6—2米,树势半开张,为小乔木型。分枝较密,节间尚长。树皮灰。叶椭圆形,先端渐尖并略下垂,基部稍钝,叶缘略向上。通常大12×5.4厘米,长宽比平均为2.2。叶黄绿、具光泽。侧脉明显,7—11对。锯齿较整齐、明显,27—38对。叶肉略厚,尚软。一芽二叶长5.1厘米,百芽重23克。花型较大,雄蕊低于雌蕊,盛花期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花量多,结果率高,茶子大而饱满。
    发芽期在3月上旬,11月中旬停止生长。生长期全年达8个月。生长势旺盛,抗逆性强,耐旱亦耐寒,虽在零下3—4℃或更低亦不受冻。繁殖力强,压条、扦插发根容易,成活率高达95%以上。产量比当地菜茶高。制成红茶、绿茶、白茶品质均佳。采制银针以芽洁白肥壮、茸毛多最为特。
    2、政和大白茶 原产于政和县铁山高仓头山。据传说,在清光绪5年(1880年)由铁山人魏年老将此茶树移回家中种植,后因墙倒,无意压条数十株,逐渐繁殖推广。
    树高1.5—2米,幅宽1—1.5米,树势直立,为小乔木型。分枝少,节间长。嫩枝红褐,老枝灰白。叶椭圆形,先端渐尖并突尖,基部稍钝,叶缘略向背。通常大14×6厘米,长宽比平均为2.3。叶面浓绿或黄绿、具光泽。叶脉明显,7—11对。锯齿粗而深、29—68对。叶
厚、较脆。一芽二叶长6.4厘米,百芽重50—76克。花型较大,雄蕊低于雌蕊,盛花期11月中旬,花量多。一般开花不结果,或仅结少数单粒茶果,播后亦不易出土,故用无性繁殖。
    发芽期迟,一般在4月上旬,停止生长较早,一般在10月上旬,生长期较短,全年约6个月左右。生长势旺盛,抗逆性强,忍受寒冻,虽在零下3—4℃亦少受冻害。产量比当地菜茶高,同时,产量较集中于秋茶。
政和大白茶由于含茶素、单宁成份高,所以制茶品质优越。制白茶以芽肥壮、味鲜、香清、汤厚最为特。据福州商品检验局分析:政和大白茶水浸出物高达42.18%,小茶(菜茶)只有39.54%,茶素达4.32%,小茶只有3.96%,单宁达16.44%,小茶只有10.61%。
    3、水仙 原产于建阳县水吉大湖岩叉山。据传说,距今约120余年前清道光年间,由苏某将此茶树移植于西乾家前,后用压条法繁殖推广。
    树势高大,高2—3米,幅宽一般2.5米,树势半开张,主干较明显,为小乔木型。分枝较疏,节间长1.8—3.5厘米。嫩枝红褐,老枝灰白。叶椭圆形,叶端尖长,叶缘平齐或两缘略向西,尖端和基部略下垂。叶平均长10.2厘米,平均宽4.43厘米,长宽比平均为2.26。
叶面平展、浓绿,有油光,富革质。主脉明显,基部较宽扁,侧脉整齐,5—11对。锯齿较深而均匀,平均42对。花大型,雄蕊低于雌蕊,花多,一般不结果,或仅结极少数单粒果,播后出土亦少,故用压条、扦插繁殖。
    发芽稍迟,约3月中旬开始萌动至11月中旬停止生长。生长期全年达8个月。芽头较疏但芽肥壮,全披白毛。一芽二叶长6.6厘米,百芽重59克。生长势旺盛,抗逆性性强。在本省最低温度下可以安全越冬。产量高,约比当地菜茶增产100%。制乌龙茶、白茶品质极优,为高香品种。据浙江农业大学分析,鲜叶水浸出物含量高达49.23%,单宁22.29%。
    4、菜茶 菜茶栽培历史约有1000余年,由于长期用种子繁殖与自然变异的结果,性状混杂。现以武夷菜茶为代表,将其形态特征描述如下:
    树高约1米,幅宽约1米,灌木型。分枝多,枝干着生角度约40度,节间长1.5—2.5厘米,枝皮粗糙,呈暗灰。叶长椭圆形,叶尖税,略下垂。叶大8×3.2厘米,长宽比为2.5左右。叶浓绿、具光泽,叶脉细、略显,7—9对。锯齿深而密,28—32对。叶质厚而脆。花冠大小约3.2厘米,花期9—12月,结果率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