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件的认知、态度与媒介使用
作者:吴文汐 刘博晰
来源:《新闻界》2013年第03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探索了大学生的媒介使用对其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的认知与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媒体更易促使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状况产生消极评价,媒体报道量影响事件的知晓度;当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不充分,媒体关注度低于用户关注度时,人际渠道和自媒体的使用率会上升,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议题结构会出现不对称,导致对事件的认知与态度因信息获取渠道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据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传播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媒介使用;食品安全;认知与态度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单位 吴文汐,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117;刘博晰,长春工程学院教师,吉林长春130117
        一、引言
        近几年来,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逐渐显露出风险社会的特征,人为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日益突出,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由于此类事件直接影响消费者最根本的生命和健康权利,且具有微观、不可感知等特点,因而容易引发公众的不安全感与恐慌情绪。
        一些媒体认为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是被媒体所夸大的。2012518日的《北京日报》刊登了《唱响主旋律是中国媒体的社会责任》一文,指出在媒体的炒作下,似乎中国的所有食品都有”……这只是个别媒体所营造出的错觉,引发了《时代周报》与其展开论争,引述嘉宾观点称,捍卫全体公民健康权益的立场,揭露危及食品安全的各种黑暗事实,是媒体良知的具体表现,高调批评了《北京日报》发表的观点。这场论争涉及到这样的问题,即媒体的报道对公众的食品安全认知和态度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通过实证调查,本研究试图解答上述问题,为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改进,政府、企业等相关机构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的风险沟通机制的建立健全,消解食品安全事件的负面影响提供参考。
        二、文献回顾及问题提出
        以往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传播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考察食品安全事件传播的整体链条,分析事件发生后相关企业或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媒体的角与风险沟通策略。另一种取向是聚焦于大众传媒,从新闻生产视角切入分析媒体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量、报道类型、报道主题、呈现方式和信息源,进而指出在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哪种取向,目前的研究均是立足于传者,对受者的观照明显不足。Slovie曾对涟漪中心的石头,即作为一种信号的风险事件进行过详细阐述。他指出涟漪水波的深度与广度,不仅取决于风险事件本身的性质,同时也取决于在涟漪波及的过程中,公众如何获得相关信息以及如何知觉和解释这些信息。不同的食品安全事件传播策略对公众的食品安全事件的信息获取、认知与态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往的研究中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
        根据此前研究,媒体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上存在着如下几类问题:消息来源过分倚重政府而忽视专家和公众,强调政府控制补救行为和责任追究而忽视预防和应对知识的报道,事件调查批评建议与反思建议的内容不足,报道体裁失衡,深度报道薄弱,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不足影响了报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陈都,赵士林,2010;陈辉,2010;陈佳芝,2010年)。培养分析理论中提出主流化效果和共鸣效果阐释了现代社会媒介对受众认知建构的主导性影响,受众从媒介的内容中进行事实和价值观的学习,由此在食品安全事件被
传统媒体大量报道,事件本身被过度强调而建设性议题输出不足的情况下,从传统媒体中了解食品安全事件的受众是否会对整体食品安全状况抱持较为担忧的态度,这是本文探索的一个问题。
        食品安全事件的信息传播是多方参与的过程,媒体在食品安全事件传播中承担着风险告知与预警、协调社会关系等功能,是政府部门、相关企业与公众进行风险沟通的主要渠道,应将其作为食品安全事件传播研究的重点研究对象,然而相关企业与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主体,是食品安全事件传播的主要信源,沟通策略的不当也会影响媒体报道的效果。因此本研究选择两个发生时间相近但媒体报道、相关机构应对策略迥异的案例——“老酸奶事件以及毒胶囊事件,比较从不同渠道了解上述事件的受众对事件的认知与态度的差异,以分析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相关机构的沟通策略如何影响受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认知与态度。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12520日-610日,线上和线下问卷发放相结合,调查了350名来自东北师范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317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6%。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如表1所示。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因条件限制,无法做到随机抽样,统计结果不能推及总体,不能确保统计结果全面、准确反映长春大学生整体特征。
        本研究中自变量媒介使用包括了解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渠道、了解特定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渠道。因变量大学生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认知与态度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大学生对总体食品安全状况的认知与态度,第二个层面为对具体的食品安全事件的认知与态度。四、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了解食品安全事件的渠道分析
        根据图1,人际渠道、互联网和电视是大学生了解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渠道。28%的受访者将人际渠道作为了解食品安全事件的首要途径,将互联网和电视作为食品安全信息获取首要途径的比例略低于人际渠道,分别为26%和24%。大学生获取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首选媒介相对分散,但在第二选择和第三选择上显现出倾向于使用互联网了解相关信息的显著特征。这或与网络的信息量丰富,搜寻成本低有关。
        (二)媒介使用对总体食品安全状况认知与态度的影响
        相较于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更容易促使大学生对总体食品安全状况产生消极态度。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总体食品安全状况的担心程度因食品安全事件信息获取渠道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F3.145p0.01)。根据表3,把广播、报纸、电视这些传统媒体作为首选渠道的大学生,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的担忧程度明显高于首选渠道为互联网、人际渠道的大学生。而tauv系数的检验结果也表明,了解食品安全事件的首选渠道类型对大学生食品安全状况的趋势性判断存在显著影响(τ0.12p0.05)。相较于网络,首选报纸、电视或广播了解食品安全事件的大学生认为食品安全状况会越来越差的比例相对较高。
        互联网对大学生食品安全状况认知与态度的影响相对温和,反倒是电视、广播、报纸这些传统媒体更容易促使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状况产生消极态度。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前传统媒体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上的不足而产生的不利影响,强调事件本身忽视预防和应对知识的报道,导致受众因知晓食品安全事件后产生的焦虑感不能得到有效排解。而互联网上食品安全事件信息呈现倾向于碎片化,观点多元化,一些NGO组织、专家自发在网上发布预防知识传递正能量,构建网上社会支持系统。此外,如微博、SNS网站、博客这样的自媒体不同于
传统媒体,用户自生产内容的动机具有多样性,除了吸引注意力以外,还存在着形象建构、寻求认同、拓展和维护社会资本等动机,在不同动机驱使下,同一个事件在微博等自媒体上的呈现更加丰富和多面,面对食品安全事件,自媒体用户之间还会通过调侃以及传递抵御风险的措施和经验来缓解事件发生所引起的担忧和紧张情绪。碎片化内容、浅阅读的方式,使得大学生对相关事件的理解流于表面化,同时在网络上多元事实与观点的碰撞,促使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态度相对温和一些。
        (三)媒介使用对特定食品安全事件认知与态度的影响
        “传媒影响力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为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和社会行为所打上的渠道烙印’”。本研究以毒胶囊事件和老酸奶事件为例,进一步分析在特定食品安全事件中,媒介对受众的认知与判断所打下的渠道烙印。
        1.传统媒体的报道量影响食品安全事件的知晓度
        调查显示,有97.2%的受访者知道毒胶囊事件,知道老酸奶事件的受访者比例为92.7%,低了4.5%,媒体报道量的差异或可解释其中的原因。图2是百度指数提供的毒胶囊
事件和老酸奶事件媒体关注度和用户关注度。媒体关注度是百度新闻收录的与特定关键词相关的新闻数量,由于网站新闻来源主要为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传统媒体的报道量。根据图2毒胶囊事件的媒体关注度显著高于老酸奶事件,且关注持续时间较长,传统媒体对毒胶囊事件在短时间内的集中大量报道使得该议题成为了热点议题,同时又在共鸣效果的作用下在微博、博客、论坛等自媒体上也成为热点话题,议程设置效果显著,大大提升了该事件的知晓度。
        2.人际渠道和自媒体渠道的使用率和传统媒体报道的充分程度有关
        从表4可知,通过人际渠道以及微博、人人网这类自媒体渠道了解老酸奶事件的受访者比例高于毒胶囊事件,而通过传统媒体了解老酸奶事件的受访者比例均低于毒胶囊事件。这与这两个事件的传播路径有密切关系。
        “老酸奶事件发端于微博,如图毒胶囊2所示,甫一发生便形成极高的用户关注度,赵普发出的劝大家不要再吃老酸奶的微博在删除之前被转发了将近13万次,有关老酸奶是工业明胶做成,工业明胶可以从破皮鞋中提取而成,因此老酸奶或为旧皮鞋熬制而成的传言在网上广泛流传,网民一方面陷入因食品安全问题而引发的担忧,另一方面也开始从各种渠道求证事
情的真相,虽然乳业协会、生产企业纷纷出面否认,但始终无权威部门的证实,相关主体回应力度不足,媒体也未对该事件进一步跟进调查,传统媒体渠道信息不充分,而这类食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线上线下均引发了民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416日以后,毒胶囊事件代替了老酸奶事件成为媒体关注的议题,此时网民仍对老酸奶事件保持一定热度,然而媒体关注度下降,人们充满不确定性或信息源不足,人际传播或流言非常明显,通过人际渠道和自媒体渠道了解老酸奶事件的比例相对较高。而毒胶囊事件首发信源为央视,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并严肃查处,相关机构应对积极,大量媒体纷纷跟进报道,传统媒体渠道信息量充足,报道全面深入,因此人们更多地依赖传统媒体了解该事件。
        人际渠道和自媒体渠道的使用率和传统媒体报道的充分性有关,传统媒体报道不充分,用户关注度高于媒体关注度,则人际渠道和自媒体渠道就趋于活跃,如老酸奶事件,传统媒体报道充分,人们会更多地依赖传统媒体的报道获取信息,媒体关注度和用户关注度可形成共振,此时媒体可有效发挥引导作用,如毒胶囊事件。
        3.当监管部门缺位,传统媒体报道不充分时,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议题结构存在明显不对称性,对食品事件的认知和态度会因信息获取渠道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