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水》:中华岁时民俗与水上巳节的风俗是什么意思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随着季节变化改变生产生活的节奏。因而,相当一部分岁时的划定和岁时民俗的形成,都与农事活动相关,如二十四节气的划分。由于水对农业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不少农事性岁时风俗的划定及形成又与雨水(雪水)有着密切的关联。与水相关的岁时民俗主要有:元宵节舞龙灯、立春迎春鞭春、春社祭社神祈雨、龙抬头节祭龙接龙祈丰年、三月三水滨浴洗、端午节龙舟竞渡、七夕沐浴汲圣水等。这些岁时民俗,无论在其构成因素上,还是深层次内涵上,都主要体现着水与农事的关系,融入了深深的水崇拜的文化因子。 
春节(民间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又称灯节。自中古以来,元宵节就有张灯观赏的习俗。元宵节灯的种类很多,人们往往模仿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的形象做成各式各样的灯,其中龙灯最具节日意义。 
龙灯是供舞动和巡游的。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汉代就有记载,到了宋代已成为灯节必不可少的重要节目。“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描绘的就是元宵节舞龙灯的盛况。 
伤心难过的句子
普通的龙灯,一般用竹、木、纸扎成,分头、尾、身三部分,身分若干节,通常为单数。龙身蒙上绘有龙鳞的彩布,分别由一个个舞龙者持木棍擎起,这时龙就可以舞动了。 
龙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司雨水神,我国民俗中至今仍把龙当作掌管雨水的水神进行崇拜。元宵节为一年岁首,也是春节的尾声,过了十五,一年的农事活动便开始了。所以,元宵节舞龙,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无非是想通过模拟龙的动作,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故舞龙时,用作先导的灯牌上常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字样,鲜明地突出了舞龙祈雨求丰年的主题。 
据丘桓兴《中华民俗采英录》载,四川铜梁县元宵节的灯会丰富多彩,十分隆重。铜梁舞龙风俗的盛行,除了节日娱乐方面的需要外,还有信仰方面的原因。当地传说,某一天,东海龙王化为一名老者出水求医,被大夫识破。大夫让龙王恢复原形,发现龙王的病因起于隐藏在腰间的一条蜈蚣。大夫从龙王的腰间捉出了那条蜈蚣,经过拔毒、敷药,治好了龙王的病。龙王为了报答大夫的治病之恩,对大夫说:人们若照他的样子造一条龙舞动巡游,能保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则传说说明元宵节舞龙的原始意义是祈求司水之神的龙能及时降下雨水,是龙崇拜的反映。铜梁县等地还有元宵节烧龙的习俗。据当地人的
说法,烧龙是为了送龙升天,龙上天后才能行云布雨,发挥其神能。烧纸龙的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以毒攻毒的驱旱巫术,每年岁首元宵节的烧龙习俗,则表达了人们希望风调雨顺不受干旱之苦的美好愿望。 
湖南省湘西山区一带在舞龙灯时,还要举行一种特殊的仪式。即出灯前,要到江边举行隆重的龙头蚕身灯“吸水”仪式。“吸水”的象征意义非常明显,就是要使龙吸满了水,从而强化其司水降雨的神性,使之在舞动的过程中更能给各家各户带来风调雨顺的好运。 
农历二月二的龙抬头节是我国民间的又一重要传统节日,而且是专门祭祀龙神的日子。寻根溯源,“龙抬头节”可能是上古“龙见而雩”演化而来。一般来说,过了农历二月二,雨水逐渐多起来,农事活动由此而次第展开。龙抬头节,便是根据这种季节、气候变化现象,为满足农业生产适应气候的需要而设立的节日。 
搞笑情侣名此时正值惊蛰(惊蛰的意思是蛰伏的动物被春雷惊醒)、春分时节,大地逐渐转暖,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正是在这天抬头活动的。人们认为龙是掌管雨水的水神,龙抬头意味着它从冬眠中复苏,即开始行使播云散雨的职能。为了使龙能够顺利结束冬眠回到人间,并尽快履行起降雨的职责,民间便形成了一系列祭龙和接引龙的俗事活动。各地龙抬头节习
俗的内容十分丰富,按其内容可以分为活动和禁忌两大类,其性质反映了人们对雨水的渴望与祈求。  都督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守护甜心图片活动主要有祭龙、撒灰、击房梁、熏虫、汲水、理发、儿童佩戴小龙尾、儿童开笔取兆、食猪头(龙须面、龙鳞饼)等。  绿化工
祭龙,是龙抬头节的一项重要活动。祭龙,即祭祀龙神,以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关于祭龙神,除新疆、青海、西藏等少数省区外,其余各地志书均有记载,尤其是北方各地的志书记载较多。清雍正十三年山西《朔州志》载:“二月二,相传‘龙抬头’,城乡开庙门祭龙神,名为‘引龙’。”民国四年河南《永宁县志》载:“(二月)初二,祀龙神。”清乾隆四十八年陕西《府谷县志》载:“二月二日,俗名‘开庙门’,龙神庙封羊以祭。”又据高占祥主编的《中国民族节日大全》记载,受汉族的影响,二月二这一天,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祭龙的习俗。如云南施甸县布朗族有祭龙潭节,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祭祀时,全寨老幼聚于选定的龙潭(水潭)边,向龙潭里的“龙王”和龙潭边的“龙树”献上饭菜等祭品。乐手们吹起唢呐、芦笙,以唤醒龙王,其他人则围绕龙潭走三圈,然后巫师开始主持祭祀仪式,口念祷词,祈求龙王赐予风调雨顺,并保佑全寨人畜平安。青海互助县土族,每年农
历二月二要在龙王庙举行盛大的祭龙庙会。届时,人们带上香烛纸钱和农副土特产品来参加集会,祭祀仪式结束后,还要进行商贸交流活动。黑龙江赫哲族每年农历二月二要过青龙节。届时,要用春节杀猪时留下来的猪头敬奉龙神,祈求全年风调雨顺、渔猎丰收。 
撒灰,是龙抬头节节日习俗的基本内容。撒灰的目的是以撒下的灰线引龙回归,称“引龙”。《帝京岁时纪胜》说:“二月二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民国二十三年辽宁《奉天通志》载:“人家晨起以灶灰撒院中,左右作大圆圈,复由堂门撒至大门,延至井堰,名曰‘引龙’。”民国二十八年河北《新乐县志》载:“二月二,煎油餈,熏百虫,以灰撒地,自井灶至卧室,谓之‘引龙’。”清乾隆四年河北《天津县志》载:“二月初二日,以灰末引青龙至门外通水处,复以谷康末引黄龙至家,名曰‘引钱龙’。”清嘉庆十四年山东《庆云县志》载:“仲月二日,曰‘龙抬头’。农家以糠引至井,以灰引至家水瓮间,曰‘引龙’。”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龙抬头节撒灰至井边或者河边引龙,无非是让龙出来行使司雨的神职,按照农时及时播撒雨水。 
另外,各地龙抬头节时的撒灰,还具有驱灾避邪和祈求丰年的含义。撒灰于门口或墙脚,目的是避邪御凶。俗信认为二月二这一天,不仅龙要从蛰伏状态复苏过来,而且其他有害
动物如蛇、蝎等也要复出,为了防止毒虫对人类的伤害,故撒灰于门口或墙脚。撒灰于院中,作圆圈形,叫做“围仓”(或称“填仓”、“打灰囤”),目的是为了祈求丰年。民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因龙主雨水,左右着农业收成,因此撒灰引龙仪式又衍变出祈丰年的围灰仓形式。 
汲水,也是龙抬头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古人的观念中,龙为水物,所以引龙又有水引法,以汲水或注水的方式引龙回归。清乾隆十二年河北《赤城县志》说:“二日,各家晨起汲水,谓之‘引龙’。”清乾隆四十七年山西《大同府志》说:“二日,各村疃社醵钱献牲,谓之‘扶龙头’。提壶汲井水注之,曰‘引青龙’。”清光绪元年《吴桥县志》说:“二日,名‘龙抬头日’。咸晨起汲水,谓之‘引龙’。”民国二十九年《武安县志》说:“二日,古中和节,俗称为‘龙抬头’。居民早起,注水缸中,以验龙至(俗以龙至,缸中必嗡嗡作响,否则无)。”让儿童戴龙尾,其俗是以龙的形象来迎接龙的回归。民国二十五年《安达县志》说:“二日,俗曰‘龙抬头’。……用五布剪成小圆块,以线穿之,中间以细秫秸,作长虫形,戴于小儿衣帽上,名‘戴龙尾’。”为了迎接龙的回归,不少地方还要吃一些应节令的食物,这些食物都被赋予了与龙有关的内涵,如龙须面、龙耳(水饺)、龙鳞饼(薄煎饼)等。民国二十四年河北《张北县志》说:“二日,俗谓之‘龙抬头’。各家皆焚香供神。有食
猪头者,谓之‘食龙头’;有食葱饼者,谓之‘食龙皮’;有食面条者,谓之‘食龙须’。”民国二十五年河南《阳武县志》说:“初二日,俗谓是日‘龙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