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游玩的诗歌
关于春天游玩的诗歌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春”情有独钟,写下了很多关于“春”的诗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春游玩的诗歌,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吧。
咏柳
作者:***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
作者:***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游湖
作者:***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晓
作者:***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游曲
作者:***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照在绿波中。
春雪
作者:***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钱塘湖春行
作者:***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上巳节的风俗是什么意思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运
作者:***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春,你在哪儿?
春的脚步,
虽然无影无形,
但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
你就一定会发现!
春,你在哪?
小溪的水,
不在被冻住了,
春已从那里走过。
春,你在哪?
枝头已长出了花苞,
有的已张开了“笑脸”,
春已从那里走过。
春,你在哪?
小草已从地里冒了出来,
无语问苍天歌词遍地都是绿油油的,
春已从那里走过。
春,你在哪?
春日天气温暖的阳光,
福州琅岐最新消息挥去了冬日的阴霾,
春已从那里走过。
春,你在哪?
当你停下寻春的脚步时,
你一定会发现,
春,其实就在你的心里。
对!春,就在我们心里!
春来了
快乐是什么春来了,
冬爷爷带走了茫茫大雪和刺骨的寒风。
春姑娘带着春的气息。
小燕子,
从南方飞回北方,
为春光增添了许多,
浪漫的生机。
小草又重新换上了
碧绿的衣服,
好像在对人们说
呀!我梦寐以求的,
春终于来到了。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
柳树的枝条就像妈妈,
那柔顺的长发,
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沉睡了一冬的麦苗,
揉了揉她那睡意朦胧的眼睛,
好奇的看着这日新月异的世界,
小麦苗们抖擞抖擞精神,
奋力追赶着变幻没测的世界。
农民伯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我也要振奋精神,
向前冲、向前冲……哮喘的病因
【拓展延伸】
古人春游玩什么
先秦人郊游有“风情”
先秦,是一个崇尚自由、热情奔放的时代,不论是贵族阶层,还是平民百姓,似乎都热衷于郊游。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曾点便特崇尚“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郊游生活。据《论语先进》所记,对学生这一想法,孔子只说了四个字:“吾与点也!”意思是,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可见孔子也喜欢郊游。
从史书记载来看,先秦时期中国古人的郊游最浪漫,相当有“风情”,可谓“性郊游”。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诗歌的总集《诗经》,里面有许多诗篇都是那个时代人们郊游的记录,其中《国风郑风》里有首诗歌,保叫《出其东门》,起首句便是“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郑风”所反映的是以今郑州为中心的中原之国郑国的郊游风俗。郑国人喜欢郊游,特别是到了春天,每年春天,出了郑城东门,满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游女子。许多男士便利用这个机会,寻自己的意中人。《溱洧> —诗所述更直接,当时在溱水和洧水两条河边上,郑国的“士与女,殷其盈矣”,前来郊游的郑国男女,站得到处都是。在一块郊游中,他们增进了了解,两情相悦,最后互赠勺药以寄情、定终身。
当时人口较少,多生孩子、增殖人口,是那个时代对适婚男女的基本要求。人类的“生产”任务与农民播种一样,都不能“失时”,而春季是女子受孕的最佳季节,所以谈情说爱、打情骂俏这样求偶式郊游,成为先秦时代郊游的特征之一,《诗经》大量爱情故事,大都是在郊游期间发生的。梅花的成语
先秦时期的“风情游”,被称为“奔”。“奔”是会意字,金文字形上面从“大”(人),象人挥动双手;下面从“止”(趾),而且是三个“止”,表示快跑的意思。用“奔”字来形容女子与男士到郊外幽会,再合适不过了――快点跑到没熟人看见的地方去。而孔子也是时年65岁的老父叔梁纥与15岁小姑娘颜徵郊游“奔”的结晶,据说是在当地一个山洞中完成苟合的,后来老孔纳了小颜。
因为这种方式的自由恋爱,有别于明媒正娶式的正规结合,“不侍礼而相奔者也”,故古人常以“私奔”来称呼,宋代主张禁欲的理学家则毁之为“淫奔”。
“奔”虽然不是正规结合,但时人并不认为是不体面的事,国家也不禁止这种“失礼”行为,反而大力提倡,即所谓“奔者不禁”。为方便男女的感情交流,不错过“播种”季节,国家甚至设定了一个固定的春游节日――“上巳节”。 上巳节有古代“中国情人节”之称,《溱洧》—诗中描写的内容,正是郑国青年男女在上巳节郊游、相会交流的热闹情景。
魏晋郊游重“精神”
上巳节,其因选取夏历三月中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由周代的“水滨祓禊”风俗而起,乃中
国古人选择外出郊游的标志性节日。魏晋以后,可能出于记事和行动上的方便,干脆将上巳节固定在三月三;“水滨祓禊”,也被临水饮酒所取代。
中国古人喜欢郊游的原因,或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旅游思想”有关。孔子即提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到魏晋时代,属于“不远游”的郊游出现了新气象,先秦时的“风情游”彩淡化,转向看重精神层面的'“玄游”,把郊游看视为陶冶人生情操的一种方式。
玄游提倡“贵无”,因“玄学”而兴起,玄学属违心主义哲学。老子的“无为”思想,受到热爱玄游的魏晋人推崇。而“无为”的本质就是自然,许多士人于是“返乎自然”,把理想寄托于郊游过程中的山水之间。
魏晋时代出现了许多郊游名士,“竹林七贤”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七贤”指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等7位文人,他们虽然出生于不同地区,却有相同的志趣,于是走到一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述,这7位文人喜欢“竹林之游”,“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阮籍的游兴最浓,不游则已,游必尽兴,“登临山水,经日忘归”。有不少学者认为,竹林七
贤游山玩水,是逃避现实的行为,实则非然,他们是换种方式关心政治,有句名言叫“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便是阮籍游今河南荥阳的广武山时有感而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