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文质兼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教学难点是: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要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读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整体感知,而后感情朗读。第二课时直扑重点,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爬山虎脚的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在读中充分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以下我着重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作进一步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图片,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学生具体的学法就是朗读、讨论、勾画圈点批注,抓重点词句品、读、悟,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我还准备了视频录像、图片等相关课件。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充分享受了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让学生体会到了上语文课就是美的享受。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让学生当配音演员,背诵课文中写叶子的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我这样引入: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
不胜收,而且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欣赏完了爬山虎如此美丽的叶子,可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绿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吗?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我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并进行板题。
    【教师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让学生对爬山虎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从“爬山虎的脚”入手,直奔重点段“品脚”。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本着这个原则,我在导学第三自然段时,先让学生采用一贯的圈点画批的阅读方法自由读课文并出写爬山虎脚的关键句子,然后请同学们读好这些关键句,并在这三个关键中出写位置、形状、颜的关键词,我及时板书(位置、形状、颜、)接着提问:细丝是什么样的?全班齐读出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随即大屏幕显示: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脚的对比图,并拓展学生思维,自己说些比喻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之后再指导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脚的特点和可爱。
第三步:一、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自然段,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关键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爬)。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让后我再大屏幕显示关键句进行感情读、品读。再出示爬山虎的脚与蛟龙的爪子的对比图,体会叶圣陶爷爷用词的精准和观察的细致。课讲到这儿,我又预设并这样拓展:从爬山虎这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的过程中,你体会到爬山虎具有什么样的精神?不妨用四字词或你认为好的词来赞美一下,有了深刻的体会后,我再声情并茂地范读,指导注意读出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加上学生的赏读、比赛读,再难的点也会被攻破的。
【这个环节我除了利用视频等现代媒体课件来直观理解,更重要的还是依托文本,设计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有效帮助学生化难为易,不仅从知识上去理解把握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过程,更要从文字中感受语文之妙,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观察兴趣。】
第四步:自学爬山虎脚的变化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的默读、细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接着看脚的变化图,脚触着墙就能活,没触着墙就枯萎,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
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第五步:欣赏视频录像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欣赏完录像后,我总结:叶圣陶老爷爷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写得如此详细透彻、形象逼真,是他处处留心观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结果,那么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生活。
第六步: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摘抄好词佳句加以背诵,并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2、观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快速提高手写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观潮说课稿                    6 爬山虎的脚
                位置      茎上    反面
脚的特点    形状      枝状    细丝    细致观察 
                颜      嫩红                 
                如何爬    触、巴、拉、贴

四上语文背诵与积累全册汇总
一、古诗背诵
1.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 《雪梅》
宋·卢鉞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课文段落背诵
1.《观潮》第3—4自然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走月亮》第4自然段
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13.《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 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三、词语积累
静悄悄  慢吞吞  黑乎乎  兴冲冲  白花花  空荡荡  闹哄哄
人声鼎沸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若隐若现    昂首东望
风平浪静    人声鼎沸    闷雷滚动    水天相接    浩浩荡荡    惊天动地    人山人海    横七竖八    呼风唤雨    狂风暴雨
腾云驾雾    吞云吐雾    随遇而安    精疲力竭    奔流不息
愤愤不平    大惊失    垂头丧气    无可奈何    庞然大物
无缘无故    事到临头    通情达理    合情合理    哄堂大笑
冰天雪地    重整旗鼓    得心应手    手舞足蹈    摇头晃脑
不动声    若有所思    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    面如土
疑惑不解    热闹非凡    左顾右盼    左邻右舍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上天入地    神机妙算    各显神通    三头六臂
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刀不入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大公无私    鞠躬尽瘁    兢兢业业    尽忠职守
眉清目秀    亭亭玉立    明眸皓齿    文质彬彬    相貌堂堂
威风凛凛    膀大腰圆    浓眉大眼    白发苍苍    鹤发童颜
慈眉善目    步履蹒跚    不知所措    提心吊胆    心急如焚
胆战心惊    魂飞魄散    磕头求饶    土地荒芜  人烟稀少
四、日积月累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